《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十四)
概括地說:這些蘊入處界的虛妄之法,皆是迷真幻現的一種緣起假相,它的本體是空的,不過凡夫癡迷執爲實法,菩薩用般若妙智觀照,了知真空實相的理體上,本無此等虛妄之法,故一一無之。
若就事方面而言,則此蘊入處界,乃迷情虛妄之法,是苦本,是無常,是無我,所以須極力破除。真空實相,乃真實究竟之理,是常、樂、我、淨,所以要徹底求證。故若不空掉虛妄之法,如何能覓得真空實相
所以方便說爲無。若就理性方面來說,即從一切法本性中而融觀一切,則虛妄相中全體皆真,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實無少法可破(即一切法),亦無少法可得(離一切相),一切不壞不失,無證無得,法法皆真空,法法即實相,此乃真實義也。
以上是對于色心並迷者而說破十八界。
全句的意思是說,依上面所講「是諸法空相」的道理看來,便知道真空實相的理體上,本來清淨空寂,于中沒有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眼等六根,色等六塵,以及眼識界等六識的虛妄之法,故曰「無色……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空十二因緣。何謂「因緣」?「因」是親因,如種子,爲能生之種;「緣」是助緣,如陽光、雨、露、人工等,爲助生之機。亦可說,事的起源爲因,中間助成爲緣。共有十二支: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就是一切衆生涉曆叁界輪回六道的原由。
要知道,二乘人雖已破我執,而法執尚存,因爲實相門中如有一法未亡,仍是虛妄所在,未能徹證真空圓融之理,所以亦要破除。此十二因緣其實是緣覺所修之法。「緣覺」,梵語「辟支迦羅」,又名「辟支佛」;「辟支」譯爲因緣,「佛」譯爲覺,合言應雲「因緣覺」,略稱「緣覺」,又名「獨覺」。一般的解釋,是指生于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謂之緣覺。其實不一定是生于有佛之世,聞受佛所說因緣法而悟道的才稱爲緣覺;即使是生于無佛之世,但蒙善知識的開示,或自己閱讀經典由因緣而入道者均可稱爲緣覺。否則生于佛前佛後的衆生,就永無成就緣覺的可能了。
若生于無佛之世,或在佛未傳教化的地方,沒有禀受世尊的教法,或善知識的開示,獨宿孤峰,或隨順因緣,以宿世善根,能夠感物悟道,所謂:「秋觀黃葉落,春見百花開,看物變以悟無常,感時遷而入真道。」如是觀察因緣生滅的道理,獨自覺悟解脫者叫做「獨覺」;雖同爲因緣悟道,但並無接受佛及善知識開示。其實亦不一定生無佛世入道者爲獨覺,就是佛在世時,因沒有機會親聞世尊說法,而能獨自觀察因緣,感物悟道者,亦是獨覺之類。否則此類聖者在佛世時,就不存在了,此實有違佛法平等圓融的宗旨。事實上,人人都有自覺的可能。總之,修十二因緣法,覺悟無生之理而證聖果者,名爲緣覺。此爲小乘辟支佛果。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段經文的順序應該是:「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爲一句。「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爲一句。「無」,作「空」字解(謂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盡」,作「滅」字解。「乃至」二字是超略詞,即是于十二支中,但舉最初之「無明」與最後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間的「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十二重城、十二荊棘、十二連環,各有其義,爲免煩瑣所以不述。按十二因緣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二種:流轉門是說明輪回生死之相狀,乃由迷而成凡,是苦因、苦果。還滅門是指示解脫生死的法門,乃由悟而入聖,是樂因、樂果。
何謂「流轉門」?這是一種譬喻:凡夫生死無盡,猶如水的「流」動不息,車輪的旋「轉」不停,所以稱之爲「流轉門」;此乃六道凡夫生死之法。何謂「還滅門」?即「滅」除煩惱生死,「還」歸涅槃真性,所以稱之爲「還滅門」;此爲叁乘聖者解脫之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此爲流轉門,是順觀十二因緣,屬「染緣起」。無明滅(盡)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爲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屬「淨緣起」。
以下在講流轉門之前,必須先把十二因緣的名義略作解釋:
「無明」,就是「不明」(體即是癡,迷昧爲性),乃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最初一念妄動障蔽本覺妙明,于真空實相之理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之曰「無明」。簡單地說,無明就是「迷惑心」。但到底迷些什麼?就是迷了我、法二種空理。衆生不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是爲「我執無明」;不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萬有現象爲實法,是爲「法執無明」。所謂內執根身以爲我,外執器界以爲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無明;此爲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覺(注4)。
「行」是造作義,指一切行爲,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識」就是「業識」——第八識(是人生業報的主人)。此識隨業受報,爲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于有緣父母,當其交合之時,四周黑暗,唯見明相(淫光)發現處,神識聰利,剎那即到父母身邊,其時昏昏迷迷,忽起一念愛心(男的愛母憎父,女的則愛父憎母),流愛爲種,納識爲胎(流一念愛欲心爲受生種子,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將此神識處于臭穢胎獄之中)。生死的禍根自此演成,一切衆苦即跟隨在後面而來。此爲投胎最初第一念。如《止觀》雲:「初托胎時名歌羅邏,此時即具叁事:一命,二暖,叁識。是中以報風爲命,精血不臭不爛爲暖,活動爲識。此時便隨母氣息上下出入,名爲識位。」
「名色」,名指「心識」(即神識初投胎時之狀態),「色」指形體(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團)。由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爲「名」,攬父母赤、白二渧而成胎爲「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此爲胎中精神物質初備之相)。因爲初投胎時,六根未成,識心不能顯發其了別功能,但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所以不稱爲心,只稱爲「名」;初投胎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所以但稱爲「色」。此爲嬰胎初凝還沒有完成六根的一個階段(注5)。
(未完待續)
注釋
注4:
無明有「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兩種」:不明理性之空謂之迷理無明(不知真空實相離相之理),此爲「根本」。不明事相之假謂之迷事無明(妄見萬法爲實有)此爲「枝末」。迷理無明,指一念妄覺障于中道實相之理,使之不能顯發;迷事無明,指見思煩惱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離。凡夫不明真谛理,著于邪見名爲見思無明;二乘不明俗谛理,著于空寂名爲塵沙無明;權教菩薩不明中谛理,著于二邊名爲根本無明。總之,「迷真」謂之「根本無明」;「起妄」謂之「枝末無明」。
注5:
人生在胎內生育之次第分爲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羅藍位,又雲歌羅邏,譯爲凝滑,或雲雜穢——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團凝滑之穢物。第二七日爲頞部昙位,譯爲疱,經二七日漸漸增長而成爲瘡疤之形。第叁七日名閉屍位,譯爲軟肉,經叁七日漸成軟肉之質。第四七日名爲羯南位,譯爲堅肉,經四七日漸成堅固之肉。第五七日名缽羅奢位,譯爲肢節,又名形位,自神識投胎後至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以上皆屬名色位所攝。自此以往,乃至出胎後亦有五位:一、嬰兒位,二、童子位,叁、少年位,四、中年位,五、老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