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 十九

  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十九)之不非時食戒

  八關齋戒-不非時食戒

  何謂不非時食?

  八戒中,不非時食是齋,其他七支是戒,戒不離齋,故稱齋戒。

  齋者齊也,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諸惡,修衆善,故名爲齋。齋者過中不食爲名,戒者防非止惡爲義。

  不非時食是指一日中僅用食一次。古印度一日有六時,即白天叁時(晨朝、日中、黃昏);晚上叁時(初夜、中夜、後夜)。佛陀時代倡行以日中爲可以進食之時間,即今之巳時至未時,上午十時至午後二時之間。未時以後,到次日早晨以前,皆不許進食,此戒稱爲「非時食戒」,現代稱爲持午。

  不非時食製戒因緣

  爲甚麼有不非時食戒?

  佛在羅閱城時,未證悟之迦留陀夷尊者,爲六群比丘之一,傍晚時,感覺饑餓,著雜色衣,入城乞食,來至一家求乞,遇懷孕婦女,因信仰叁寶,故恭敬沙門,孕婦開門供養。因天黑及雷電交作,迦留陀夷貌醜,且皮膚黑黝,女子開門時,在雷電中見迦留陀夷面黑眼赤,誤認爲鬼,驚慌過度,致令腹中胎兒夭折。此事傳遍羅閱城,大衆均指責佛陀之教團放任無法規,比丘不應入夜騷擾民居,黑夜乞食而令胎兒墮亡。消息傳至世尊處時,世尊呵斥迦留陀夷並製戒,比丘過中後不得食,若比丘非時食,犯波夜提。

  不非時食之定義

  爲甚麼佛要選過中不食呢?按《毘羅叁昧經》中,世尊爲慧法菩薩說:「食有四種,早起諸天食,日中叁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製日中食,是要斷六趣因,令同叁世佛故。」《十誦律》雲:「唯天得過中食無罪。」

  佛製日中食,是要衆生斷六道因,而與佛齊,但天人因要受福,故過中食亦無罪。

  《薩婆多論》對不非時食,釋出四種意義,第一,從日出乃至日中,是陽光由明轉爲熾盛之時爲食時,從日中至後夜,日光漸漸滅沒,這時候稱爲非食時。第二,從有日光至日中是食時,因爲此時行乞不令人生惱恨,是其時,從中以後至夜,是俗人燕會遊戲之時,入村乞食令人討厭,故名非時。第叁,從有日光至日中,是俗人幹活之時,淫亂未發,此時行乞,不令人生惱,故名爲時,從日中以後,做完一天的事,是休息的時候,衆生淫戲言笑,此時入村乞食,容易被人誹謗,故名非時。第四,從有日光至日中得食,能濟活身體,安心修道,故名爲時,從日中以後,宜應靜坐,不是活動的時候,故名非時。

  所謂非時食,要按所處地之時間爲定,如四大洲之北俱盧洲,因爲晝夜常明,沒有日滅的緣故,故沒有非時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叁十六載,大目犍連尊者,與以小邬波離爲首的十七名少年比丘入城乞食時,惹來不少婦女議論,她們覺得這些少年出家甚爲可惜,于是說:「父母從少養育你們至大,如今抛棄父母養育之恩而出家,早知如此,不如把你們丟棄在土坑內。」十七少壯比丘聞說,即生慚愧心,大家齊聲說:「今後甯可忍饑,也不到他們的家乞食,聽他們說惡法。」于是各人歸寺,斷食而住。但因太饑餓故,便作偃臥。那時,邬波難陀看見他們偃臥,即問說:「你們十七位爲何飽食而臥,不修善品呢?」大家把事實真相講出來後,邬波難陀默然而去。那時,日已過中,園林中有俗侶結伴遊戲歡燕,十七衆因饑餓故,亦在園內,在衆人前自摩其腹,衆人給他們飲食,當大家飽食時,回到寺裏,高聲誦習。邬波難陀聞習誦聲,入來問說:「你們十七衆,何故今時特別精進呢?」十七衆答:「世尊常說若心歡樂者,演于法義。」邬波難陀說:「你今日得到好食哩?」答言:「是的,我們在園中得飽食。」邬波難陀說:「你們爲甚麼作非時食呢?」答曰:「午前沒有得食,中後又不准食,豈不是要把我們餓死嗎?」有少欲比丘聽後不悅,告訴世尊,世尊即便召集大衆,問明緣起,種種呵責十七比丘非時食,並強製他們學戒。

  另《十誦律》雲,有五種人可以非時食,一是遠行人,二是病人,叁是不得食人,四是食少人,五是若施水處和水得飲。

  佛製非但不非是食,亦不能蓄食。尊者跋陀利常深入禅定,不願意入城乞食,于是拿兩缽,一缽作今日食,一缽作明日食,此事給佛陀知道時,佛呵斥此爲停食食,亦是佛製所不聽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