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法自嚴 以戒自律──僧人形象的自我建立

  以法自嚴.以戒自律

   ──僧人形象的自我建立

   無論以佛法來說,抑或以世間法來說,「出家人」也就是「僧人」的形象確實是非常的重要;「僧」是「叁寶」(佛、法、僧)之一,除了肩負著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責任外,其主要工作即是化度衆生,利樂有情,所以「僧寶」,可以說是佛的代言人,是法的傳播者,其形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世人對佛教的看法,所以,作爲一個出家人,要謹慎于自己的言行,要以佛心爲心,以佛言爲言,以佛行爲行,如此方稱得上真正的佛子。是故,筆者乃以「以法自嚴.以戒自律」爲題,藉以探討僧人應如何自我建立正面、正確的形象,如此才能獲得世人的尊重。

   「僧」是「僧伽」的簡稱。「僧伽」是梵語,意爲「合衆」、「和合衆」。就是說出家人只有和合地共住在一起,共學共修,才能稱爲「僧伽」。通常我們所說的寺院僧人,指的是「僧伽」的代稱。而所謂「出家人」或「僧人」,並不是說一出家、一進入寺院修學,就能成爲僧人的。僧人必須受戒,從沙彌十戒開始,然後是出家菩薩戒及具足戒;而受戒的憑證就是「戒牒」。一般二十歲以下的出家男女先要受十戒,男的稱「沙彌」,女的稱「沙彌尼」。出家的成年男女,則要受具足戒;受具足戒者,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而比丘尼戒則有叁百四十八條。

   由此可知,進寺、剃發、染衣並不意味著就是僧人,而必須受戒清修,方能取得僧人的資格。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必須遵守戒律,過清淨、克苦、儉約的生活: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香油花蔓塗飾、不歌舞視聽、不坐高廣大床、不蓄金銀財寶、不非時食、不做買賣、不占蔔看相、不撥弄是非、不惡語傷人、不掠奪和恐嚇他人等等。過去,受戒的僧人在受戒時,要在頭上燃香烙九個圓點,稱爲「香疤」,這是受戒僧人的顯著標志,易于爲世俗人所辨識。現時爲了減少僧衆肉皮之苦,已不再施行這道手續。不過,更爲注重戒律的修養和精神。所以,要成爲一個真正的、合格的僧人,實在是絕不容易。豈容隨便冒認,以假亂真?

   事實上,每個人發心出家的動機與因緣都不同,有因聞法而發心出家,有悟到無常而發心出家,有因聽聞梵音深受感動而發心出家。但不論是因何動機而出家,重要的是,不只是身出家,而是心出家;常攝心在道,才能遠離五欲六塵,唯有心入道,做一個身心皆出家的僧人,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在《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六中談到:

  一、有一類補特伽羅,于諸欲境,身離非心,謂如有一剃除須發,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所受諸欲,數複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出家,心猶未出,是名于欲身離非心。

  二、有一類補特伽羅,于諸欲境,心離非身,謂如有一雖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鬃璎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仆作使,或時發起打罵等業,而于諸欲,不生耽染,不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于欲心離非身。

  叁、有一類補特伽羅,于諸欲境,身心俱離,謂如有一剃除須發,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不數發起,緣彼貪愛,失念暫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于欲身心俱離。

  四、有一類補特伽羅,于諸欲境,身心俱不離,謂如有一畜妻養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璎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仆作使,發起種種打罵等業。複于諸欲,深生耽染,數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心二種,俱不出家,是名于欲身心俱不離。

  故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未出家:雖剃發染衣遠離親緣,無父母妻子之累,身處于伽藍,但是卻汲汲營營于名利,與俗人一般,名爲「出家在家者」。

  二、心出家身未出家:身雖處在親屬朋友之中,有父母、妻子,而心念恒在道上,不染世塵之緣,名爲「在家出家者」。

  叁、身心皆出家:已剃除須發,著染色衣,身居伽藍,如法修行,心毫無眷戀,諸欲能了斷,終身精進,無一念退心,名爲「出家出家者」。

  四、身心皆未出家:指未出家之俗人,身處于俗舍,被五欲纏縛,無一念解脫者,名爲「在家在家者」。

  現時佛門僧人衆多,來自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自然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有修行僧,也有應赴僧:有持戒清淨的,也有毀戒不淨的:有實踐佛陀教誨,延續佛法慧命者,也有破壞佛門戒律,擾亂佛門次第者:有披如來衣,所行非如來事者,把清淨的佛門,弄得烏煙瘴氣,成爲佛門的敗類。所以,要令佛法常住世間,令正法久住于世,僧侶更應持戒清淨,僧行嚴明,真正能擔任一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佛子。

  由于世俗因緣太多,道業實在不容易成就。末法時期的現今佛教,逐漸發展爲以經忏佛事作主流;有些人一旦出家剃染入佛門,既不習佛門規矩,亦不守戒律、不研經教,爲求利養,只熱衷于經忏佛事。實在可惜!然爲人誦經者,若對經典及教理不了解,就不能給予護法居士正知正見的佛法。因此,古代高僧大德常警惕出家衆言:「甯在蒲團靜坐死,不作人間應赴僧。」

  經是佛陀親口所說,而忏文是古代高僧大德依經義所造,出家人爲亡者誦經、禮忏,若能如理如法,爲人誦經、禮忏也不失爲是自利利他的方便法門之一。可惜的是,經忏佛事若流于世俗化,甚至淪爲謀生的方法與手段,這樣就傷害了出家人與佛教。

  佛教之所以被世俗人誤解,僧人之所以不被社會尊重,與代表佛教的出家人的形象,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某些僧人對佛法的無知,雖身披如來衣,假佛教之名,所行卻非佛事,致使社會群衆所見所聞,誤以爲佛教乃非正信,因而看不起出家人,以爲經、忏不過是專爲死人服務的行業;故出家人不被敬仰,應受經忏佛事所影響。

  然而,現代人到底爲何而出家呢?反觀今日佛教界,因「四衰」而出家的僧侶比比皆是,《中阿含經》雲:「拘牢婆王語尊者賴咤和羅雲:『賴咤和羅,有四種衰,謂衰衰故,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雲何爲四,病衰、老衰、財衰、親衰。』」出家應該是一種發心與願力,以四弘誓願爲菩提種子,以了脫生死爲目標,而不是因爲四衰、無路可投而出家。莊嚴清淨的佛門,成爲衰老殘弱的收容站,實非佛門之福。是故,佛在《大般涅槃經》裏說:「善男子,我涅槃後,濁惡之世,國土荒亂,互相抄掠,人民饑餓,爾時,多有爲饑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爲禿人。」

  出家本是神聖之事,所以絕對不能隨隨便便,必須真正清楚明白出家的目的與意義;如果出家,不是爲了修行,不是爲了弘法,不是爲了生死,只因叁餐不繼,甚至是因事業失敗、逃避金錢、情感的債務而出家,這樣的人就不是「出家人」,而只能名爲「禿人」。禿人的外相,是出家相,但他的心並不在道上,只求衣、食及棲身之所;以爲出家後不用耕作,自然衣食充足;不用建房屋,自有安居之處。故佛門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此乃出家不了道之大患。而佛教之衰落,實與出家人的素質直接相關。

   《四分律行事鈔》卷二雲:「真誠出家者,怖四怨(四魔)之多苦,厭叁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欲之深著,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因此,出家是一件非常慎重之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歎之事,既已剃除須發,著如來衣,入如來室,那麼就不應該只是出世俗的家,而是要斷諸欲境,诃棄貪瞋等諸蓋,身安心穩地學佛修道──也就是出煩惱家、出輪回家、出叁界火宅家,度生死苦海,至涅槃彼岸,得究竟解脫。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至今,甚至未來永不消滅,靠的就是僧寶的延續;因此,唯有真誠正信的僧寶,方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那麼我們所有的佛子,都要保護、樹立出家人正確的形象,以法自嚴,以戒自律,做一個身心清淨的出家人,做一個佛法的傳承人與傳播人。如此則如來歡喜,諸佛贊歎。願與四衆共勉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