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微妙 出汙泥而不染──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

  清淨微妙.出汙泥而不染(上)

  ──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

  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在詩人的眼裏有著高雅的君子品質,「唯有綠荷紅菡萏,舒展開合任天真」;據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淨土的蓮花則千瓣以上。由于蓮花生長于汙泥,綻開于水面,有出汙泥而不染之涵義,喻意由煩惱惱而至清淨;亦以之形容如來德性的清淨微妙,如《中阿含經》卷二十叁《青白蓮華喻經》中,以蓮花生于水中而不著于水,來比喻如來出現于世間而不著世間:「猶如青蓮花、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

  因此蓮花,可以說是佛教的象征,經中常以之來譬喻:

  如《分別功德論》卷四中,佛陀告訴阿難:「如我今日,皮身清淨無過于我,猶如蓮花不著泥水。」在《中阿含經》卷叁十五中,形容佛陀:「如諸水花中,青蓮花第一。」又《中阿含經》卷二十叁中說:「佛陀的心如蓮花,出于世法而不染世法。」又《文殊師利淨律經·道門品》中說:「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猶如日明不與冥合,亦如蓮花不爲泥塵之所玷汙。」

  而經中更以白蓮花的稀有來比喻佛陀出世的難值難遇。如《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二中說,世尊如白蓮花,堪能運載一切衆生。……是時世尊,舒金色手,如蓮花開。又說如來出世,難得值遇,如優昙缽羅花。

  此外,也有以蓮花爲經名,來比喻法門清淨、無染、莊嚴,如《妙法蓮華經》、《悲華經》。而《華嚴經》、《梵網經》等經中,更有「蓮華藏世界」之說。

  密教也以八葉蓮花爲胎藏界曼茶羅的中臺;以蓮花表示衆生本有之心蓮。密教胎藏界叁部是指佛部、蓮華部、金剛部。「蓮華部」略稱「蓮部」,代表衆生本具清淨之菩提心,又表示如來大悲叁昧之德。衆生本存自性清淨之心,雖然在六道四生、迷妄無明界等生死汙泥中流轉,但其本有之清淨菩提心仍然不被染垢,就如同蓮花之出汙泥而不染,所以稱爲蓮華部。

  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葉可欣賞;蓮子除了可食用外,又可繼續生長,栽培出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于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苦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苦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而《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中,則以蓮花的香、淨、柔軟、可愛四種特德,比喻法界真如的常、樂、我、淨四德。這些都是蓮花所表征的美德。

  以蓮花比喻佛陀妙德

  由于蓮花富有深刻的意涵,而且具備種種清淨、柔軟的特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花,所以經典中幾乎處處都可以見到以蓮花來比喻佛陀的相好,與諸佛菩薩的種種妙德。

  如《佛說萍沙王五願經》中就以珍貴的千葉金色蓮花來比喻佛陀。

  當時王舍城的國王萍沙王,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弟子,對佛陀無比的尊崇與敬仰,所以常發五種願望:一者願我年少爲王,二者令我國中有佛,叁者使我出入常往來佛所,四者常聽佛說經,五者聞經心疾開解,得須陀洹道。

  由于萍沙王非常真心誠意,後來這五種願望都實現了。有一天,好友鄰國的弗迦沙王送了一朵千葉的金色蓮花給他,他就回了一封信說:「如果你是要送我奇珍異寶,那就不用勞煩了,因我國中金銀珍寶甚多,不用再作增添,現今我國中出生了一株珍貴的人花,號爲佛陀,身紫磨金色,具有叁十二種相好。」

  佛陀的「相好光明」本來是世間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唯有清淨的蓮花可作譬喻,故經典中常以蓮花來形容,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一中,描寫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似金山,清淨柔軟如蓮花。

  其它經典中,亦常以蓮花來比喻如來的叁十二種相好,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中說,如來的舌相廣長極柔軟,譬如紅蓮出水中,而《華嚴隨流演義鈔》卷四十九中說,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而在《大寶積經》卷一百零九中則說,如來世尊面貌容色,就如同清晨開敷的蓮花,端嚴美好,光明顯耀,微笑熙怡。

  此外,亦常以青蓮花花辦的形狀及顔色,來比喻佛眼,如《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一中說:佛陀目如廣大青蓮花葉,眉間毫相如秋滿月。

  經中也以白蓮花的稀有來比喻佛陀出世的難值難遇。如《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二中說,世尊如白蓮花,堪能運載一切衆生。……是時世尊,舒金色手,如蓮花開,又說如來出世,難得值遇,如優昙缽羅花。

  蓮花柔潤的特性,又是「和平」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印度的時候,兩國國王互贈蓮花,就是表示和平相交,善意友好;如《大智度論》卷十中說明諸佛平等,但互以蓮花供養亦是隨順此意:「問曰:『諸佛力等,更不求信,何故以花爲信

  』答曰:『隨世間法行故;如二國王力勢雖同,亦相贈遺。複次,示善軟心故,以花爲信。』」

  清淨微妙.出汙泥而不染(下)

  ──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

  以蓮花比喻菩薩善法

  除了形容佛陀的相好之外,經中也以蓮花來比喻菩薩所行之善法,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中說:「然諸菩薩于諸世法,不爲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華。」這是說,菩薩于世間種種善惡之法都不染著,不會被愛欲、瞋恚所垢染,就如同紅蓮花一樣。

  《大寶積經》卷十四中說:「賢王菩薩……在于大衆若如師子,不倚俗法;猶如蓮花不著塵水,無所憎愛心。」菩薩在大衆中如同獅子般勇猛無畏,不倚靠世俗之法,如同蓮花不染著塵勞之水,無有憎恨愛欲之心。

  而在《摩诃行寶嚴經》中則說:就如同陸地不會出生蓮花,菩薩也如是,不從無爲法中出生佛法。譬如充滿淤泥的水,則會出生雜蓮花,菩薩也如是,從惡性衆生的煩惱結縛之中,才會出生佛法。

  還有在《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就記載,以蓮花比喻菩薩所修持的十種善法:

  1.遠離染汙:就如同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著,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察一切外境,而不生起貪愛執著,雖然處于五種濁惡的生死瀑流,也無所染著。

  2.不與惡俱:如蓮花,雖然只是一點微滴之水也不會停留在花上,菩薩修行也是如此,在修行時,滅除種種惡業,生起各種善業,一心守護身、口、意叁業的清淨,而不與微小的惡念共俱。

  3.戒香充滿:就如同蓮花妙香廣布,遠近皆能聞之。菩薩修行也是如此,堅守一切戒律而無所毀犯,由于戒行能滅除身口之惡業,如同香能除去糞穢的臭氣。

  4.本體清淨:譬如蓮花雖然處于汙泥中,但是自然潔淨而無染著,菩薩雖然處于五濁惡世之中,但由于持戒的緣故,得使身心清淨無有染著。

  5.面相熙怡:譬如蓮花開敷時,能使一切見者都心生喜悅。菩薩的心也是如此,常安住禅悅,諸相圓滿,使見者都能心生歡喜。

  6.柔軟不澀:譬如蓮花體性柔軟潤澤,菩薩修習慈善之行,也是如此,雖然行于善法卻無所滯礙,所以體常清淨,柔軟細妙而不粗澀。

  7.見者皆吉:譬如蓮花芬馥美妙,使見者及夢見者皆吉祥。就如同菩薩的善行成就,身相莊嚴美好,使見者皆能獲致吉祥。

  8.開敷具足:譬如蓮花開敷,花果具足。菩薩修行也是如此,智慧福德莊嚴具足。

  9.成熟清淨:譬如蓮花成熟,如果有人眼見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淨。就如同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見聞者,皆得六根清淨。

  10.生已有想:譬如蓮花初生時,雖然尚未見到花朵,但是衆人都已經生起有蓮花之想。就如同菩薩初生時,一切天人都喜悅意樂護持,因爲了知菩薩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

  另外,《阿彌陀經》中說:「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經中的蓮花,有白有青有黃有赤,不同顔色具有不同意義,如白色代表「深」;青色是「善」;赤色是「覺」。天上的蓮花,能隨緣開合,視需要而開花,讓衆心喜悅,既是空卻又是有,其實都在乎一心,所以稱之爲「妙蓮華」。

  可見在佛教中,蓮花意涵豐富且幾乎無處不在。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均坐在蓮花寶座之上。其余的菩薩或手執蓮花,或腳踏蓮花,或手示蓮花;而佛國稱蓮花國,佛廟稱蓮刹,佛眼稱蓮眼,出家人的袈裟亦稱蓮花衣,而佛弟子們以「蓮友」相稱;法師講經說法時「口吐蓮花」等等。

  于是蓮花深爲修行人與學佛者所喜愛。尤其是淨土宗以精誠修行、一心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淨土,而且有「叁輩九品」;蓮花成了念佛人的化身,所謂「一聲念佛蓮花生,一朵蓮花生淨土」,又謂「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蓮花表示清淨解脫與覺悟;含苞待放的蓮花喻衆生含藏覺悟心,初開的蓮花喻衆生初發覺悟心,而盛開的蓮花因其「華實齊生」、「華果同時」,表示已修成正果──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在天上或人間都是至高無上、無可比擬的。(全文完)

  寫于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圓滿之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