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盤坐時便不會再麻木了。
二、靜坐時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下,所謂心窩降下,就是使橫膈膜松馳。胸內肺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在胸部兩脅間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窩。我們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這是說明心窩沒有下降,這時可用下面所說的調心一節、系心臍間或臍下的辦法,使橫膈膜松馳,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後自能降下,而得調適。
(二)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狀,本來叁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所以坐時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勢。
(叁)腹的下部宜寬放鎮定,鎮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叁、靜坐時的兩手
(一)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安放在臍下跏趺之上。
(二)假使單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應將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叁)兩手這樣安放,既自然、安適,且最能助長定力。
四、其 他
(一)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二)兩耳宜如不聞。
(叁)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兩眼微開的,這叫做垂簾,大抵坐時易于昏睡的,宜用這個方法。
(四)口宜噤閉,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團結的意思。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時臀部也可墊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適爲度,並須使腎囊不受壓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因爲身正則氣正,氣正則心也正。
(八)坐畢將起,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否則以後坐時,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然後漸漸動身及舒放兩臂,並將兩手搓熱,撫摩面目,然後放足,用手按摩足部畢,緩緩起身。
說明:①靜坐前准備:入坐前先寬松衣帶,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要故意挺直。
②單跏趺初步:將右腳扳上來,押在左股下。
③單跏趺第二步:再將左腳扳上來,押在右股上。
④單跏趺入坐,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相拄,安放在跏趺之上,閉目入坐。
⑤雙跏趺動作:如雙跏趺,再將押在左股下的右腳扳上來,使兩腳掌向上。
⑥雙跏趺入坐:與單跏趺相同,兩拇指頭相拄安掌,閉目入坐。
丙、靜坐時的呼吸——調息
一、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與我們生活機能,關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飲食可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勢必餓死,實不知呼吸比飲食更爲重要。不過由于飲食非金錢不能獲得,所以覺得可貴,而呼吸是攝收大氣中的氧氣,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覺得可貴。但要知我們斷食,雖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閉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這樣也可見呼吸的重于飲食了。我們學習靜坐,調和氣息,是下手時一項重要的功夫,而要調和氣息,先將呼吸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個部份,一是肋骨間的肌肉,一是膈(即橫膈膜)的肌肉,呼吸運動也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製,在大腦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經細胞是管製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樞,它跟呼吸肌肉發生聯系。呼吸的機構,外面是鼻,裏面是肺,肺葉的位置,是在兩胸部內。呼吸時,肺部的張縮有天然的規律,我們平時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葉盡量張縮,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幾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潔,百病叢生,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規律的緣故。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兩種: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爲在呼吸時,一呼一吸,必須都能達到下腹部。在吸氣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空氣下降,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氣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余。可見呼吸作用,雖與肺葉有密切關系,但它的伸縮,常須依靠下腹和橫膈膜的運動,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環流暢。我們不但在靜坐時,須用此法,實際上,不論行、住、坐、臥,應該隨時使用。關于自然呼吸法的調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二)吸息時,從鼻中徐徐吸入新鮮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叁)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細長,達于下腹。
(四)呼吸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反複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好像無呼吸的狀態。
(五)能做到無呼吸的狀態,那末沒有呼息,也沒有吸息,雖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氣息彷佛從全身毛孔出入,到這一地步,可以說達到了調息的極功。不過初學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須聽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這一方法,主張呼吸宜細長,宜達于腹部,以及使橫膈膜上下運動等,都與自然法,沒有兩樣。不過呼吸時腹部的張縮,完全相反。因爲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關于正呼吸的調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宜緩而長,臍下氣滿,腹部膨脹,胸部空松,橫膈膜馳緩。
(二)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部膨脹,這時臍下腹部收縮。
(叁)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這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爲靈敏。
(四)在靜坐時,呼息及吸息,宜極靜細,以自己也不聞其聲爲合宜。
以上兩種呼吸方法,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的,也有主張呼息宜比吸息加長的,但根據一般實驗,似以長短相等爲宜。此外,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橫膈膜運動。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張縮逆乎自然,而加強橫膈膜的馳張和收縮,使更易運動。不過,由于這一方法參用人功,學時有宜有不宜,並不是人人可學,總不如自然呼吸的毫無流弊。
二、呼吸的練習
爲了使呼吸能夠正常而熟練,自宜加以練習,且由于我們平時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約350立方厘米的空氣,這樣氣體的交換,並不是經常夠用的。如果能加強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氣,做到充分交換肺裏的氣體。但靜坐時,必須逐步做到無思無慮,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甯靜,而且在靜坐時,決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練習,宜在靜坐的前後,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點如下:
(一)盤膝端坐,與靜坐時的姿勢相同。
(二)先用短呼吸練習純熟,漸漸加長,最長時每一呼一吸約能占時一分鍾,但決不可勉強,務使自然。
(叁)呼吸的氣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到下腹。
(四)呼吸時應用鼻而不可用口,因爲鼻是專司呼吸的器官,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口並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奪鼻的功用,漸漸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塵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口宜噤閉,不但在靜坐時應該這樣。
(五)每日清晨可擇空氣新鮮的地方,練習五分鍾至十分鍾。
(六)至于靜細的呼吸,每日不論什麼時候,隨時隨地,都可練習。
叁、靜坐時的調息功夫
上面已經說過,調和氣息,是學習靜坐下手時的一項重要功夫。因爲息不調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謂息,共可分爲四種相狀:一、風相,凡氣出入有聲的叫做風相;二、喘相,出入雖然無聲,但結滯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叁、氣相,出入雖無聲,也不結滯,但不能靜細的叫做氣相,(這叁種都是不調和相);四、息相,既無聲音,也不結滯,也不粗浮,雖在極靜的時候,也不覺鼻息出入,氣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調和的相。
凡平時能練習靜細的呼吸,以及靜坐已有相當時間,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數分鍾,氣息便得調和,而自己也不覺得有呼吸一回事,這樣原不需要再著意去調,反使心不安定,因爲心念安定不動,氣息便自然調和。但初學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煩意亂、息不調和的情況,那末可根據下列兩種方法來加以調和:
(一)數息 就是在坐定以後,默數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時數一,出息不計數,再入息數二;或在出息時數一,入息不計數,再出息數二。這樣數至十,乃再從一數起,漸漸純熟以後,可數至一百爲一個單位。假使沒有數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雜念,那末重新從第一數起,這樣循環安詳地徐徐而數,久久純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體輕安的功效,並可消除初學靜坐最易發生的雜念紛飛和昏昏欲睡的兩種毛病。
(二)隨息 學習上面所述的數息法純熟後,息既虛凝,心念也漸入漸細,這時便可進一步放棄數息,而用隨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計數。但一心依隨息的出入,念茲在茲,心不散亂。這一方法純熟後,漸觀漸細,自覺此息仿佛從八萬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雲蒸霧散,到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靈,諸病消除。
隨息純熟以後,心念更覺凝靜,便可放棄隨息功夫。更進一步來做好下面的調心功夫。
丁、靜坐時的思想——調心
靜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體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還是在于求妄心的調伏,妄心調伏則智慧明朗,身體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說的數息、隨息等,雖是調息的方法,實際上,也正是調心的良好方法,因爲專心數息時,心息相依,念頭便無法馳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亂的衆生,用數息觀來對治。這裏爲了文字記述的方便,不得不將調身,調息,調心分別來說明,在實踐時,原是同時進行無法分開的,不過我們的思想,紛纭雜亂,最難控製,數息、隨息等,尚是初步的調心方法,自有進一步由粗入細,加以調…
《靜坐入門(徐恒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