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圓通章講話之叁

  念佛圓通章講話之叁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念佛叁昧”,我們大家看,大勢至菩薩修《念佛圓通章》,他是修這個念佛叁昧得圓通的,我們大家也要秉持這麼一種心態。如果你想此生修淨土宗有所受用,得到利益,你一定要使自己能夠證得念佛叁昧。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一百二十叁個人都證得念佛叁昧,這個在我們中國佛教曆史上都是很稀有、很難得的。念佛叁昧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我們先看完大勢至菩薩下面一個比喻,他告訴我們怎麼樣子修,會證得這種念佛叁昧。實際上,“叁昧”這兩個字翻成我們漢語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不但正定,定在那裏,而且,感受是正確的感受。而我們一般的人,學習禅宗經常說不受,不接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是不受一切法。那麼這個正受,正是不受一切受。正定呢,是無出、無入的定,不是小乘定。小乘的定有四禅八定,修四禅八定可以入定,可以出定。但是大乘禅宗的定,它是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爲什麼叫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經書上有一句話講觀音菩薩“普陀洛伽常入定,隨緣赴趕彌不周”,你看他一直在那兒入定,但是他能夠隨緣赴趕,他東奔西跑救度一切衆生,看去好象很不穩定,到處要救度衆生。但是,他是常入定。所以叫做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他一直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叁昧就是這種不受一切受的正定,叫做正受正定。

  超日月光佛怎樣教大勢至菩薩“念佛叁昧”呢?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這個是一個比喻說。譬如有兩個人,一個人專門想著另外一個人,憶念不忘、牽挂。憶,實際上就是牽挂,我們講像回憶一樣,回憶是過去的事情,這個“一專爲憶”實際上是指牽挂。牽挂是不講過去的,就講現在你牽挂某一個人,那種牽挂的心。但是也沒有把它講出來,只是心裏面總覺得有個東西挂在那裏,所以說一專爲憶。另外一個人他不牽挂他,全部都忘記掉了。這兩個人如果見到或者不見到,“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見到或不見到,相逢或者不相逢,如果兩個人能夠相遇的話,前面是講了一個“一人專憶,一人專忘”,這兩個人一個忘記了,另一個是有念他的。第二種情況,就是兩個人都在牽挂著,見到或者不見到,碰到或者不碰到,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他心裏總是在牽挂著他。兩個人如果同時都牽挂,二憶念深,牽挂的程度越來越深,時時刻刻都沒有忘記掉,就像以前那個流行歌曲那句話“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不需要再想,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就是這樣子。時時刻刻超越了一切時間,時時刻刻深入到骨髓裏面,徹頭徹腦、徹裏徹外,整個身心融入在彼此一體當中,兩個人以這樣相憶。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我們經常形容這兩個人很好,是形影不離。形影不離,就是我們的形體在太陽底下,我們就看到我們的影子,你走到哪裏,影子就跟到哪裏,那這個形影不離是指同體,同一個體。因爲形是你自己的形,那個影也是你的影子,所以形影不離是指同你一體,證得同體。如果能夠證得同體,那麼“不相乖異”,“乖”是違背,“異”是差別,不會乖異,不會違背你,也不會有任何差別。因爲你的形體就是你的形體,大家如果自己站到太陽底下,你是一個人影,如果你看到你的影子是個狗影,那就麻煩了。所以“不相乖異”,就是你的影子,其實就是你。如果形容我們現在人的做法就是說,我們學佛了,是不是心裏面想著佛?所做的是不是佛事?如果是做了佛的事情,你是在修行,你是在念佛,那麼你的心念、你的行爲跟你是“不相乖異”。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你做的不是出家人的事;你是一個居士,到廟裏面來不恭敬叁寶,做的不是居士的事情。就象我們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卻是狗的影子,那就麻煩了,這就叫“乖異”了。如果你表裏能夠如一,它就“不相乖異”。

  這裏主要是指這兩個人互相憶念之見沒有差錯,如果用體性上說,我們證得本體以後,看到自己真心本體,真心本體跟我們這個虛幻五蘊之體不相乖異。我們的妄想跟我們的身心是有很大的距離的,因爲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真心,你只抓住這個影子,然後就在影子上弄來弄去。如果你看到這個真心之後,你習氣還很重,還是有乖異。你如果一直用功下去,“二憶念深,同于形影”的時候,那你功夫成片了。功夫一旦成片了,它就不相乖異,你的一切行爲都能夠會歸到真如本體,會歸到真性無所住當中。那麼這樣子,功夫就可以到家。所以,他用了這麼個比喻。

  後面說,這兩個人是什麼人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