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火鼎盛之下,還該做些什麼?

  香火鼎盛之下,還該做些什麼

  問:從目前情況來看,教界這些年的發展相當迅速,寺院紛紛大興土木,前去朝拜的信徒和觀光客也明顯增多,可謂香火鼎盛,但問題和負面新聞也在逐漸浮出水面。作爲出家多年的法師,您對當今教界的現狀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答:從表面來看,佛教界的發展似乎是形勢一片大好。但仔細觀察,卻發現其中還有太多問題,可以說是一言難盡。這裏,就我想到的談幾點意見。

  一、作爲一個出家人,首先要明白,出家人的本份就是內修外弘。自身的佛學素養和道德水准提高了,才能給大衆以正確引導,否則就會將他們引向迷信、盲信的誤區。而作爲寺院來說,除了給僧人提供修學辦道的環境,也是民衆淨化身心、舒緩壓力的淨土。定位准確了,才知道寺院應該以什麼樣的形象來面向社會。

  二、應當加強佛教的製度建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重建一套適合當代的佛教製度。比如出家的考核製度、沙彌的教育製度、新受戒比丘的修學製度等。此外,還應建立僧階有序的製度,這種“級別”是根據僧人的戒臘、道德、學問及對寺院做出的貢獻而製定,以此確立他在僧團中的地位和待遇。南傳和藏傳佛教也都有相應的製度,我認爲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叁、宗教政策落實以來,整個教界都意識到辦學的重要性,先後辦有幾十所佛學院。雖然也爲佛教界培養出一些人才,但大家也共同意識到,這並不是培養佛教人才的最佳方式。在繼承佛教傳統教育製度的基礎上,探索出一套適合現代的佛教教育製度,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 

  四、受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許多寺院也在走向商業化。而商業化,實際就意味著佛教的世俗化。我對教界出現這樣一種現象非常擔心,希望大家都能對此有所警覺。

  五、佛教的商業化和世俗化,使很多僧衆的信仰和道念淡化,長此以往,他們又何以荷擔如來家業?所以,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也是教界目前所要重視的問題。 

  六、對僧團的財富予以合理使用。因爲旅遊業和經忏的盛行,使得一些寺院非常富有,如何使用這部分收入?在我看到的情況中,大部分是在修廟、造大佛,甚至浪費在各種無謂的應酬中,或存放在銀行裏舍不得使用,等著貶值。怎樣將這筆財富用于佛教的弘法事業、慈善事業和教育事業,是教界領導者們應予特別關注的問題。

  七、教界應該認識到弘法的重要性,這一方面是因爲出家人具有弘法的責任,另一方面是因爲社會是佛教生存的土壤。所以,唯有在全社會弘揚佛法,佛教才有永久的生命力。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佛法在今天的弘揚已不能停留在傳統方式上,而是要契理契機。也就是在繼承佛教傳統的前提下,在不違背佛法基本義理的基礎上,用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弘揚佛法。同時,從佛法的角度關注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爲大衆提供智慧的解決之道。 

  八、各地寺院雖然重建了不少,但多數都缺乏規劃和設計,有的甚至比較俗氣。寺院是民衆的精神家園,建築本身也應該能夠體現佛法的內涵,也就是表法。所以在風格上要樸素、莊嚴、和諧。另外,在使用上要注意實用性,集修道、弘法、教學等多功能于一體。

  ——摘自《發心求正覺,忘己濟群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