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前幾天我們禅學會也在討論關于戒律。很多人對戒律談虎色變。第一,好像戒律離我太遙遠;第二,戒律不是我的事情;第叁,我爲什麼會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法師: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健康的心態,有健全的人格,這樣的心態和人格從哪裏來?人格,其實就是心理發展的一個結果。我們有各種心理,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不論什麼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習慣,並要求我們順從。問題是,如果我們只是憑感覺行事,從開始就不加調整的話,很多習慣未必健康,因爲這些習慣大多是無明的産物,是貪嗔癡的延伸。就像孩子要玩遊戲,如果大人不及時製止,他就會沈迷其中,使嗜好遊戲成爲生命中的重要需求。
戒律所做的,一方面是幫助你抉擇,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另一方面,則是幫助你建立自製力。經過抉擇,知道哪些行爲會造成不良後果,就要阻止它的繼續發展。這種自製力,佛教是通過受戒來完成。通過受戒時的宣誓,在內心産生一種力量,一種抗體。再來面對不該做的事情時,抗體就會産生作用。
我們對戒律沒有了解清楚前,總覺得約束。爲什麼?因爲我們不了解這種約束的意義在哪裏。我們總是順著自己的習慣,不論是什麼需求,一旦養成之後就要得到滿足。比如有些人喜歡賭博、吸毒,這個健康嗎?大家都知道不健康。但你叫他不要吸毒,不要賭博,他就不願意,他就很難受。因爲他已經沒有能力對付這種不健康的需求。不僅佛教強調戒律,包括法律乃至戒毒所等,都在起到戒的作用。所以說,戒其實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關鍵是認識到它的意義,否則的話,是可能會不習慣。
——摘自《有聲有色,無心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