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法師說做人要中觀,樂觀難道不是更好嗎?
答:其實,很多人的樂觀是屬于盲目樂觀,是不穩定的。按照佛法觀點,一個人只有見道後才能真正樂觀。故初地名爲歡喜地,乃因大夢初醒,見到世間真相而歡喜踴躍。而在見道以前,在修行還沒有把握之前,都沒有資格太樂觀。因爲人生還有太多的煩惱、缺陷,對生命未來還沒有任何把握,有什麼資格樂觀呢?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樂觀者”在遭受挫折後,往往一蹶不振,性情大變。可見,這種樂觀只是假象,是某一階段的特定表現。如果只是因爲外在境遇而導致的樂觀、悲觀,都是片面的。而中觀屬于如實觀,即如實、客觀地看待人生。只有這樣,才能從容面對一切變化。
問:很多人生活優越,爲什麼仍會悲觀?
答:樂觀或悲觀,主要和我們的性情有關,和成長經曆有關,和思想深度有關,更和世界觀及看待問題的角度有關。悲觀發展到極致,往往會走上絕路。很多哲學家、藝術家,都是在聲名卓著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爲他們找不到人生意義,找不到未來歸宿,也沒有宗教信仰作爲支撐。可見,悲觀或樂觀與物質條件沒有必然聯系。物質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是表面的,容易改變的。精神層面的問題,才是深層的,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