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有人覺得做個好人就行了,爲什麼要有宗教信仰呢?他們認爲,有些聲稱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比自己更善良。
濟群:關于好人的說法非常籠統,每個人都有理由認爲自己是好人,但究竟依循什麼標准呢?而所謂的好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區別。我們一般所認爲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愛心的人。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能夠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標准;能夠斷除貪、嗔、癡,是解脫道的標准;能夠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是菩薩道的標准;而圓滿斷德(生命中不再有貪嗔癡)、悲德(對衆生具備無限慈悲)、智德(具足一切智慧)的佛陀,才是最究竟的好人。所以說,宗教信仰不僅爲我們界定了是非善惡的標准,更爲我們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徑,能夠幫助我們成爲具有深度和純度的好人。
不可否認,的確存在雖有信仰卻品行不端的人。但問題在于,這些人是否按照信仰的道德標准來要求自己?此外,每個人的素質和起點都不同,有些人積重難返,但只要有心向善並持之以恒,多少總是會發生轉變的。我們衡量一個人時,不僅要進行橫向比較,也要進行縱向比較。
願齋:是否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濟群:如果說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那未免絕對。因爲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人沒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識到信仰對于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國社會,許多人對宗教都缺乏正面認識。在這樣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殺在搖籃中,或者轉化爲其他需求。至于那些終日爲衣食奔忙或沈溺聲色的人,從未思考過人生大事,自然也覺得信仰是可有可無的。
但信仰所關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包括對人生價值和生命自我的認識,也包括心靈的關懷及煩惱的解脫。這些都是人類永恒的問題,不會因爲我們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實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這些問題而沒有宗教信仰作爲支撐的話,人生往往會陷入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