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教經典裏過于繁瑣複雜的概念術語,似乎是普通信衆掌握佛教的障礙。比如五蘊、六根、八風、十二處、十八界……讓人聽得發暈。政府以那麼大的宣傳力度宣傳“叁個代表”,至今仍然有大半人不知道叁個代表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佛教是不是需要對自身理論的闡述方式做一些改進?
答:佛教的確有很多術語,但並不是所有信衆都必須掌握這些名相。如果把佛法比喻成大海,那麼,學佛就像口渴的人需要到大海裏喝水,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去喝,並不需要把所有海水一飲而盡。
同樣的道理,對一般民衆來說,只需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因果、五戒十善等就足以受用。只有那些常年從事佛學研究的僧侶和學者才需要去掌握那些專門術語。
至于我們對所學的東西能否記住,也取決于我們的重視程度。很少有人會記不住自己每個月的工資,原因是什麼?因爲我們重視。我們一旦覺得佛法對自己的人生有足夠的重要性,自然就會用心學習,所謂的障礙也就迎刃而解了。
問:回顧曆史,成功動員群衆的範例幾乎無一不是對綱領進行最大的簡化,如“替天行道”、“均田分地”、“殺富濟貧”那種口號。普及宗教和群衆運動當然不是一回事,但應該認識到中國百姓喜歡通俗、接受簡化的特點,這是否可以作爲一種弘法的策略來運用?
答:在中國的宗派佛教中,既有理論相當嚴密繁瑣的宗派,如唯識宗、叁論宗、華嚴宗、天臺宗,也有理論單純而重視實證的禅宗和淨土宗。
中國人有好簡的特點,所以,禅宗和淨土宗在中國流傳得特別廣泛。淨土宗把整個修行歸納爲信、願、行叁種資糧,並具體地落實到一句佛號上。禅宗更將艱深的修行落實在日常的搬柴運水或一句話頭之中。這些法門給信衆在修行上帶來了方便。從某個角度來說,禅宗和淨土宗可視爲簡化的佛教,而其他宗派則是哲學式的佛教。
佛法在弘揚的過程中曾出現很多誤區現象,哲學化就是其中的一種,使佛法逐漸脫離現實社會和人生,其他如來世化、鬼神化等現象,則使佛法由平實轉向神秘化,這些都是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弊端。
但需要明確的是,不是一味簡化就能解決問題的,禅宗和淨土宗的修行雖然形式簡單,可如果缺乏明師指點,或沒有深厚的教理爲基礎,也會造成很多流弊,因爲簡化常常會被人們視作簡單而忽略其深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