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一個企業家熱愛佛教精神,抑或傾心于中國傳統國學精神的微妙境界後,是否會成爲企業經營中的一個心理障礙——因爲經營企業畢竟是以盈利爲目的的?
濟群法師:經營企業雖是以盈利爲目的,但人生未必要以盈利爲根本目的。如果一個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麼,經營企業就只是達成這個追求的手段之一,是不存在什麼沖突的。
說到心理障礙,主要是源于對佛教的偏見。在不少人的觀念中,佛教是令人消極或不求進取的。事實上,佛法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智慧,也是幫助我們看清人生真正需要的智慧。具備這樣的智慧,我們才有能力對人生作出正確抉擇,知道什麼是需要發展的,什麼是需要舍棄的。
而大乘佛教的精神,更是提倡“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教導我們以幫助一切衆生爲己任。這樣的願望,正是做好企業的動力。否則,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對于個人生活所需來說,做下去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可能只會更忙、更累、更辛苦,這也是很多企業家面臨的患得患失。
所以,如果企業家能夠具備利益大衆的情懷,具備造福社會的使命,就會有更大的動力來發展企業。當然,這種發展應該是健康而全面的,不是以盈利爲唯一衡量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