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五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五)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們繼續接著講《華嚴經》,據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中載:帝釋天用了種種的譬喻來告訴法慧菩薩,以說明「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中略)唯佛能知,其余一切無能量者。」爲什麼呢?菩薩摩诃薩爲了供養盡法界、遍虛空,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是便能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爲什麼呢?就是因爲真誠發心的緣故,所以將來必定能成佛。

  正如經文中所說:「應知此人,即與叁世諸佛同等,即與叁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叁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纔發心時,即爲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衆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由此可見,世間上任何的功德,都沒有比發菩提心更大、更殊勝,因爲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將來就有機會成佛,所謂「忘失菩提心是名魔業」,如果我們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或者發心之後忘失了,就會變成魔業;爲什麼是「魔業」?「魔業」就不是「正業」,就偏離了「八正道」,就不是菩薩行,將來就無法成就菩提,所以說,發心的功德呀,實在是不可思議;因爲只要我們發了菩提心,就可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資糧,將來就能夠利益一切衆生。

  而我們在發菩提心與實踐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就是要做到「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求」所求的就是佛道,而「下化」就是要度化一切的衆生;因此,普賢菩薩才會有「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行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衆生界不可盡,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悲心大願;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諸佛菩薩的悲願,是沒有窮盡的。

  如果不是這樣發心的話,則仍然是凡夫,仍然在欲望、生死輪回中打滾、流轉。因此,要成就菩提心,應該怎樣做呢?就是要廣修六度萬行,而且要常勤修習,無有休息,無有疲厭,所行清淨;如是經卷十八〈明法品〉第十八中所說:「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爲十?

  一者、悉舍資財,滿衆生意:

  就是說,我們要「悉舍資財」,俗語謂「舍得、舍得」,要舍才會得,只要我們將自己的資財,布施出去,就能滿衆生的意,就能令他們歡喜、高興。所謂「衆生歡喜,諸佛歡喜」,如果大家都不歡喜、不高興,我們做了也沒有功德。今天早上,有信衆告訴我,現在的法師們領導的非常如法、如儀;所以大家生就生起了歡喜心,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要盡量的做到皆大歡喜。歡喜心,實在是非常的重要。

  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

  就是說,只有喜舍還不夠,還要「持戒清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到完全沒有毀犯的行爲。

  叁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

  我們行菩薩道,當然還要柔和忍辱,由于我們的慈悲心不足,所以很多時候,做不到柔和、更做不到忍辱,所以要成爲菩薩就要愛語、軟語;說安慰語、柔軟語,讓別人聽了以後,心裏頭生歡喜心。所謂「給人家歡喜,給人家希望,給人家方便」,這都是愛語,都是慈悲的表現。

  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

  我們聽聞佛法之後,就必須要付諸實踐,所以說「勤修諸行」,這個「諸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六度萬行」,我們要以清淨的心去行持佛法,心若清淨,則一切行自然就清淨;所以,清淨之行,也就是梵行。換句話說,我們梵行清淨,自然就能夠「永不退轉」。(未完待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