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一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十一)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什麼是有記法呢?「有記法」就是可以記錄之法。如能招受愛,或非愛等果是。所謂「四聖谛」:苦、集、滅、道。

  「四沙門果」:沙門譯爲「勤息」,是勤修息滅煩惱之義。古時是出家人的通稱。「四沙門果」就是「四果」,所謂(一)預流果(初果)、(二)一來果(二果)、(叁)不還果(叁果)、(四)阿羅漢果(四果)是。

  「四辯」,爲法、義、辭、樂說之四種無礙辯才。

  「四無所畏」:①一切智、②漏盡、③說障道、④說盡苦道等無所畏。所謂四種化他之心不怯之義。

  「四念處」:①身念處─觀身不淨、②受念處─觀受爲苦、③心念處─觀心爲無常、④法念處─觀法爲無我。

  「四正勤」:①已生之惡應除斷;②未生之惡使其不生;③未生之善應生;④以生之善使其增長。

  「四神足」:①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而起此定。②勤神足─于加行位而勤修此定。③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專注。④觀神足─于加行位觀察理。

  「五根」:根有生長與護持之義。①信根─深信諸道法,能成就一切聖道。②進根─依所信的谛理而起修,能勤求精進。③念根─對于所修的道法愛樂希求,念念不忘。④定根─收攝其心在于所修的道法,相應不散。⑤慧根─慧照現前,正觀分明,不使邪妄相混。

  「五力」:①信力─信根增長;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③念力─念根增長;④定力─定根增長;⑤慧力─慧根增長。

  「七覺分」:①擇法覺支、②精進覺支、③喜覺支、④輕安覺支、⑤念覺支、⑥定覺支、⑦行舍覺支。

  「八聖道分」:①正見、②正思惟、③正語、④正業、⑤正命、⑥正精進、⑦正念、⑧正定。

   什麼叫做無記法呢?不是善,不是惡,不能招感愛,或非愛之果。又這裏所示的虛妄推度,非理問難等事,不能記錄,也名叫無記。所謂①世間:衆生世間、五蘊世間、器世間爲有邊。②世間爲無邊。③世間亦有邊亦無邊。④世間爲非有邊非無邊。⑤世間爲有常。⑥世間爲無常。⑦世間亦有常亦無常。⑧世間爲非有常非無常。⑨如來滅後爲有。⑩如來滅後爲無。⑪如來滅後亦有亦無。⑫如來滅後爲非有非無。⑬我以及衆生爲有。⑭我以及衆生爲無。⑮我以及衆生亦有亦無。⑯我以及衆生爲非有非無。以上雖有十六種問題,然而不出「斷」與「常」二見。此二見自爲不可記。

   過去有幾位如來般涅槃?有幾位聲聞、辟支佛(獨覺)般涅槃?未來有幾位如來?幾位聲聞、辟支佛?幾位衆生?現在有幾位佛陀住世?幾位聲聞、辟支佛住世?幾位衆生住世?其實所謂凡夫、覺者、其數爲橫無邊之故,因此不能以多少之數爲記。

   那一位如來最先出現?那一位聲聞、辟支佛最先出現、那一位衆生最先出現?那一位如來最後出現?那一位聲聞、辟支佛最後出現、那一位衆生最後出現?那一種法(染淨等一切法)最爲初始?那一種法最爲後?因豎無際之故,亦不可記。

   世間(衆生世間、五蘊世間)是從什麼地方來?去世後往什麼地方去?有幾個世界(器世界)會成立?有幾個世界會壞滅?世界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世界到底要歸到何處去?外道都說有衆生最初出生,所謂或從冥谛中來,所以同樣歸于冥谛中去。或者說世界均是微塵所成,所謂至妙之色,永遠不變。所謂聚則爲身與器,散就成爲微塵。這些論說均爲不記,因爲這些都是自我想出來的邪見。

   什麼是生死的最初之際?什麼是生死最後之際?生死爲無始無終,故這些事均爲不可記。這就是名叫無記法。所以,菩薩摩诃薩乃作如是之念:一切衆生都長淪于生死當中,並沒有多聞,不能夠了知這些所有一切之法。我應當發心修持多聞藏,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便爲諸衆生演說真實之法。

   我們要知道,以上這些「無記」問題,其實對我們的修行是毫無益處的,就好像我們在這裏頭擔心,這個天什麼時候會掉下來?事實上是不需要擔心的,而且也擔心不了,這就是「無記」。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什麼是世間與出世間;什麼是常與無常;什麼是記與無記;什麼是迷、什麼是悟;當然更要知道什麼是一個菩薩所應學、所應修的。

   「十無盡藏」其實就是「十行法門」後之「勝進」,故亦可稱爲「十行勝進」;「勝進」即是「勝進道」(注);「勝」,乃殊勝之義;「進」,爲升進之義;「道」,是通道、過程之義。即指比前階段更殊勝而進趣完全解脫的修行過程。

   由此可見,菩薩道的進階,必然是一層比一層超勝。今天我們學佛,就是要以菩薩爲榜樣,以成佛爲目標;雖然佛說《華嚴經》的目的,原本是爲法身大士而講的,現在說給我們聽,就是讓我們依法而修,次第的進入菩薩境界;所以我們聽經聞法後,就必須要努力深入經藏,探尋法性的真實意義。菩薩道是漫長而艱辛的,大家現在聽不明白,又或者聽了覺得做不到,沒有關系,但是最重要是生歡喜心;有了歡喜心自然就會有歡喜行,如是以正知、正念一步一步的前進,一層一層的上升,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于等覺、妙覺;當然一下子要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是不可能亦絕不容易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從「十信」開始;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要真正達到「十信」位需要多少時間呢?要一小劫的時間!試想這是多麼漫長的歲月啊!往上還有十住、十行...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圓滿成佛呢?實在是難以想象呀!

   所以,現在大家聽一聽,只是種下善根、結下法緣,要生起真實的信心,實在是很困難啊!單單理解經義都已經不容了,何況是身體力行去實踐呢?這六度萬行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太難了;但雖然是「難」,並不等于做不到,一個真正發了菩提心,即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人,也就是發了心的菩薩,就必定能夠做到,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學菩薩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學菩薩的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學菩薩的精進不懈、永不退轉;不過,這條菩薩之道,由于漫長遙遠,我們就應該趁著現在身強力健之時,好好地用功,努力儲備資糧,縱使不能今生成就,我們亦可以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如果因緣福德具足,到了極樂淨土之後,就可以和諸大菩薩成爲同學、伴侶,一起修行,聽經聞法;回憶起自己以前學習過、讀誦過《華嚴經》,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是堅持繼續去學、繼續去修,將來就一定能成就。(未完待續)

  注釋:

  注:

  勝進道,梵語 viśesa-mārga,巴利語 vīsesa-magga。勝,殊勝之義;進,升進之義;道,通道、過程之義。即指比前階段更殊勝而進趣完全解脫之修行過程。又稱勝道。爲四道之一。即于「解脫道」後,爲更進一步斷除余品之煩惱而進修方便;或安住于前時之加行(方便)、無間、解脫等階段。勝進道有二種,其一系爲更斷余品煩惱而進趣,即于四道中之解脫道,或于斷一品之煩惱後,更于無間道爲斷除余品之煩惱而修方便;于此,對前品而言,稱爲勝進道,望後之所斷,則稱方便道,或無間道、解脫道。其二乃不求勝進而生知足等相,或對于已斷之煩惱惟作觀察而已。即于解脫道之後,于無間道不修方便,僅于前品生知足之想,不求勝進,或住于放逸而不進修,或于已斷之法,以觀察智而更觀察,亦稱勝進道。其中,前義乃望後之所斷而修方便,此爲勝進之原意,如是則加行、無間、解脫等叁道即等于勝進道,叁道之外,別無勝進之體,亦無別立勝進之必要;若以後義而言,則于其余叁道外,別有勝進道,即安住于前品,或觀察思惟而更不進趣後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