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叁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二十叁)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踰于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假若已經住到第八地,已得到無功用的方便智,這時才能說已超過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好像大梵天的天王,他徧遊叁千大千世界,這才能說是超過了人的地位。又好像蓮花雖是種在水中,但出水以後,並不沾著于水。它雖是種在汙泥之中,但長出以後,並不染著于汙泥。

  此地雖超諸惑衆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于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第七地的菩薩雖然已超過那些有無明煩惱的衆生,但他不能說是有煩惱或是無煩惱。爲什麼呢?因爲雖無煩惱現前,但不能說絕對沒有煩惱。因爲菩薩求佛智的心仍沒有滿足,沒有滿足,就還有貪求;有貪求之心,煩惱就沒有斷絕,所以說:「知事少事煩惱少,人到無求便無憂。」

  世間所有衆技藝 經書詞論普明了

  禅定叁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對于世間上所有一切的技術藝業、經典、書籍、詞彙、議論等等,無一不精通明了。四禅、八定和種種叁昧、六神通、十方便等,都在七地內修行成就了。

  菩薩修成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成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菩薩修成了第七地的道業,已經超過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諸行者們。初地是由願力所成就,而到了第七地,則是由智力所成就。就好像國王的太子,一出生他就具足了國王的條件。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爲水所溺

  第七地的菩薩,雖然已成就了種種甚深的法門,但他仍然是精進修道,從不懈怠。他的心雖然已寂滅了,但他並不急于求證佛果。譬如乘著大船,航行海中,雖在水中,因藉著船的力量,不會被水所淹沒,也不會遭受水的災害。猶如菩薩有大智慧、大願力,乘般若船,用智慧向前航行。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寳莊嚴金

  用方便智慧,修積種種善業功德,順應圓滿具足。世間上的凡夫俗子,不容易了解這種智慧。菩薩供養無量數佛,心智就更加增勝,聰明智慧日漸明淨,這就好像用妙寳來莊飾眞金一樣。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群生修正智

  第七地的菩薩,智慧最光明,就好像太陽放出熾盛的光芒,能把衆生愛欲的汙水都曬幹涸。在第七地果位的菩薩,常示現受生做大自在天的天王,他教化衆生,領導衆生修學正道智慧。

  若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叁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複過是

  菩薩假若用他勇猛精進的精神力量,立刻可以得到很多正定正受的神通力,同時也可以見到無量數諸佛,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諸佛。如以他的願力自在示現,更可超過這些數目。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以上所說的,是菩薩修學的遠行地——十地法門中的第七地的法門。他所修得的方便無礙智,清淨的佛道,是所有世人和天人們,以及二乘聲聞緣覺等行者,都不能知道的境界。

  由此可見,第七遠行地是進入第八不動地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亦是趨向圓滿佛道的一個最大、最難、最不容易渡過的考驗,只要通過了此地,就能有了堅定的保證;因八地菩薩的果位名之所以名爲「不動地」,是菩薩徹底滅盡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執著相,故再不爲之所動,故得名不動地。如《金光明經》雲:「無相正思維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動。」

  又《十地經》中亦說,八地菩薩已滅盡了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二取分別,不共增上了勝前之功德,速疾獲得不退轉之大菩提道。由于八地菩薩滅盡了一切煩惱過患及其種子,故彼智慧最極清淨。但是,如果僅僅安住八地境界,于無學道佛果無有進取之心,則不能獲得究竟圓滿之功德,因此尚需出定爲進取佛果而勤加精進修積應該圓滿的資糧。(未完待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