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二十八)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時間過得非常的快,轉眼間我們今年的華嚴吉祥法會已經過了一半,其實《華嚴經》所說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成就菩提道,亦即實踐「菩薩行」。但是,因爲衆生有太多的迷惑、有太多的煩惱、太多的妄想、太多的障礙,所以無法生起實信,也就不易落實起行,所以佛才在〈如來出現品〉中說:「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如來的智慧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到的,爲什麼呢?其實任何一個衆生原本都具有如來的智慧,但是因爲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能悟佛知見、入佛的知見,所以不能證得。如果能夠遠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就會現前。這就是「舍妄歸真」、「轉識成智」,只要我們離開這個妄想顛倒的識心,就能證得和佛一樣的智慧。
接著經文又再說下去:
佛子!如來智慧,亦複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衆生,具足在于衆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如來的智慧,是無量的、無礙的,能令一切衆生,普遍獲得利益,而且這種智慧具足于衆生自身之中,就是說衆生身中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可是我們這些愚迷凡夫,「妄想執著,不知不覺」、「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所以慈悲的佛就說了,「我當教以聖道」,這個「聖道」就是「成佛之道」;令到衆生們「永離妄想執著,于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佛是因地、果地都圓滿的,我們踐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希望證得與佛同樣圓滿的佛果。所以,我們若想證得佛果的話,首先就必須要生起大悲心,如果沒有大悲心,我們這個果是沒辦法成就的。
因此,在〈離世間品〉裏說到,菩薩摩诃薩以十種觀衆生而起大悲,何等爲十?
「所謂觀察衆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觀察衆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觀察衆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衆生長夜睡眠而起大悲,觀察衆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衆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衆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衆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觀察衆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觀察衆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是爲十。菩薩恒以此心觀察衆生。」
第一「觀察衆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所謂「無依無怙」,以世間的解釋,就好像沒有父母可依靠的孩子一樣,在無邊的苦海中飄蕩、流浪;以佛法來說,就是衆生追逐外在的塵境,不知道自已真正的主體是在一真法界的性海之中,因此不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與意義,而終日向外尋找,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憐。因此我們修行的目的,就必須找到生命的本體,才會有所依靠;我們必須借著佛法的修學與菩提道的實踐,生命的目標才會清晰、堅定;只要循著正確的方向下功夫,真實的法門自然就會現前,我們的心就能夠安定,種種的妄想、執著就能夠破除,就能夠與本體的真理相應,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才有所依靠,才會在菩提道上,對道有所認識,才會逐漸具備道資糧。所以內心的安住,才是我們的根本依靠,外境塵緣都是世間法的假相;從菩薩的立場來看,衆生都是缺乏道資糧的,因此要幫助衆生把心安住,認識自已的內在世界;從衆生的立場而言,自已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要懂得如何去充實,並且要與法及善知識相應,菩薩才能依法指導我們。這就是菩薩起大悲的原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