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九)▪P2

  ..續本文上一頁麼談得上發大悲心呢?

  如果認爲現在進入小康,談苦是多余的,那只是說明對于輪回一無所知,根本就不懂苦谛。

  其實,以法來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麗堂皇並不代表衆生解決了生死大苦。剝掉這些外在包裝,仔細審查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想想他們往後還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難,就會備感悲哀。輪回裏充滿了欺诳,到處是自欺欺人,竟將一個充滿血淚的過程說成歡快、溫馨、陽光普照。

  所以,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發起大悲,誓願救度一切輪回衆生。

  亥四、畢竟苦

  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畢竟苦”,是徹頭徹尾的苦。“般涅槃法”,“般”譯爲“入”,即入涅槃法。“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即定然沒有入涅槃法的有情。

  可憐的凡夫不論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都只是入生死法,時時只顯現如黃連般純粹是苦的五取蘊,畢竟是苦性。

  他們不修學聖道,無法消除業果愚和真實義愚,因此決定沒有入涅槃之法,只是按十二緣起的方式不斷由因蘊出生果蘊,無法擺脫行苦,所以是畢竟苦。

  戍六、思惟五苦

  複有五苦,一貪欲纏緣苦,二嗔恚纏緣苦,叁昏沈睡眠纏緣苦,四掉舉惡作纏緣苦,五疑纏緣苦。

  貪欲、嗔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這五種煩惱蓋覆心性,不生善法,故稱五蓋。

  一、貪欲纏緣苦

  身體生病,幾個月會好;遇到不如意之事,也會過去,都是暫時性的。但貪欲不同,只要沒有根除,就會一直纏縛不斷。譬如,凡夫貪著飲食男女,並非一世習氣,每一生因緣到了,習氣就會爆發,生生纏綿不斷,成爲長夜大病。

  更複雜的是,每次貪欲生起時,就加強同類習氣,經過無數世串習,會變得日漸粗猛,所造成的痛苦也日益深重。

  所以,貪欲並非暫時的纏縛,而是長久纏身的大病。當引發貪欲的因緣出現時,就會不可遏製地爆發。

  以貪欲爲因緣,沒得到時,被貪欲驅使,一心追求。得到時,如飲鹽水反增幹渴,又想希求更多、更好。這樣時時追逐五欲,如野馬奔馳,片刻不得休息,何來安樂可言。

  往未來看,一個貪心就是一個生死因緣。貪執今生,墮入惡趣;貪執來世,流轉善趣。以貪欲爲因緣,只能無休止地輪轉生死。

  比如,悭貪是餓鬼之因,一位商人以貪欲推動,說妄語、離間語,短斤少兩,以次充好,一天就可以造下一百世墮餓鬼的惡業,一年積累叁萬六千多世墮餓鬼的惡業。一世餓鬼壽量若計一萬年,則要受苦叁億多年。所以,單以一個貪財因緣,未來要受多少痛苦?

  由此展開,一步步思惟觀見貪欲的苦相,怎不令人心生悲愍?

  二、嗔恚纏緣苦

  “嗔恚”,是心緣對境對自己損害、不饒益的相,發起粗猛之心。嗔也是一種一直纏繞在相續中的大病。

  觀察凡夫的苦惱:每生一次嗔心,就加重同類習氣,導致嗔恚相續不斷。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要修習對治,生生世世心隨嗔轉,即使墮爲毒蛇,仍然見人就咬。如此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又起現行,無休無止地纏縛。

  以嗔恚纏的因緣,身心當即處在極大的苦受中,由嗔恚造了殺生、惡罵等罪業,須下地獄億萬年感受烈火焚燒之苦。觀察衆生以嗔恚纏生生世世起多少嗔心,下多少地獄,就知道凡夫是多麼可悲。

  叁、昏沈睡眠纏緣苦

  首先要了知昏沈睡眠的體相與作用,再觀察其苦處。

  《瑜伽師地論·第十一卷》說:昏昧無堪任性,叫昏沈;昏昧心極略性,叫睡眠。這顆心處在昏昧狀態,對境界不堪任,無法緣觀,無法修止觀,這是昏沈。昏昧的極略性,是睡眠。什麼是極略性呢?平常緣色聲香味觸,心會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等,到了睡眠時,心不分別,叫做“略”。

  昏沈和睡眠要來就一起來,有了昏沈,睡眠也一定會來。二者的作用是障礙輕安、毗缽舍那。落在昏昧、沈重中,身心不可能輕安,無法明明曆曆地作觀,所以是嚴重的蓋障。

  “昏沈睡眠纏緣苦”,即心被昏沈睡眠纏縛,以此爲因緣,無法成就止觀,不可能解脫。

  能否擺脫昏沈和睡眠的纏縛呢?這觀待有沒有相應的對治。一般人不深信因果,多有毀壞戒律等的惡行,又不重視修習止觀的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覺悟瑜伽),身心行爲紊亂、無規律。

  即:在根境接觸時,未守護好根門,心不斷外散,如是消耗精神,容易昏沈;飲食不知節製,不合理取舍,吃容易導致昏沈的食物;不按作息時間睡眠;不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的行爲;又未精勤積資淨障。

  由以上諸多因素,導致昏沈、睡眠的習性厚重,根本無法成就止觀,連稍得輕安的境界也非常困難。而且,昏沈和睡眠越串習,越嚴重,對治起來也越困難。所以,這些蓋障始終纏縛著衆生。

  再看有情的心識墮在昏沈睡眠中,被煩惱力控製,陷入昏昧,不能明明清清地觀照,只是增上愚癡而已。如此發展下去,有幾人能解脫呢?不得解脫,就要繼續隨無明流轉。這是多麼可悲的狀況!

  四、掉舉惡作纏緣苦

  何爲掉舉?《成唯識論》說:“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讓心對所緣境無法寂靜,是掉舉的體性;能障礙行舍和奢摩他,是其作用。

  《瑜伽師地論》說,因爲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者憶念過去經曆過的戲笑、歡娛所做的事,使內心喧動騰躍,安靜不下,即是掉舉。

  譬如“親屬尋思”,因爲自己的親屬興盛或衰敗,發生了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或者感情好的親友要相聚或分離,這樣思惟牽挂,導致歡喜或憂愁,心中不斷籌劃、考慮等。像這樣,分別心不斷起伏跳動,就會障礙修持止觀。

  又譬如“國土尋思”,因爲自己的國家、家鄉興盛或衰敗等,內心隨境界不斷分別,緣興盛歡喜,緣衰敗悲哀,妄想紛飛,障礙止觀成就。

  或者,憶念曾經曆過的各種歡樂,彼此如何在一起戲笑、歡娛,心裏浮躁掉動,不能沈靜。

  再說惡作,惡作是由尋思引起了追悔。比如,因爲尋思自己的親人、國土等,心生追悔:我爲什麼要和親人分離?爲什麼不去那個地方?爲什麼要舍棄那麼好的地方來此地過不如意的生活,吃穿住用這樣艱苦?爲什麼要幼小出家,等年老了再出家不是更好嗎?

  或者追憶曾經有過的快樂、娛樂等事,心生悔恨,想:爲什麼要舍棄快樂的生活,違背父母親人的意願,讓他們悲傷哭泣,強行出家?由這一類因緣,生起憂傷、思慮,惡作追悔。

  或者緣著應作不應作的事,心中反悔:爲什麼我該作的沒有作,不該作的反而作。

  以上,掉舉是由尋思使心浮躁喧動,惡作是由尋思産生追悔、憂戀,二者因爲相似而合爲一蓋。

  其實,衆生都被掉舉惡作煩惱纏縛,心中對親友、國土、工作、戀人、往昔種種快樂等,不斷尋思,妄念紛飛。像這樣,生生世世內心無法安住在寂靜中,多麼可悲!

  五、疑纏緣苦

  “疑蓋”,即對佛、對法、對經律論、對教誨、對修行能證果心生疑惑,由此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證斷寂靜。或者,對叁世和四谛,心中猶豫不決:這是對,還是不對。由于不明了而不能安心修行。

  無量衆生不思惟四谛十二緣起,因此無法遣除對四谛、叁寶、無我等的疑惑,他們束縛在疑纏中,難以趣入解脫,還要無數世流轉生死。思惟這一點,對衆生發起悲憫心。

  --------------------------------------------------------------------------------

  [1] 斷壞:中斷、毀壞之義。

  [2] 衆同分:一期生命五蘊,爲同一異熟蘊身所攝之故,叫衆同分。

  [3] 從此後:這一生死後。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