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四)
巳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分二:一、連結 二、對一切衆生成立悅意之相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
午一、連結
【《修次中篇》雲:“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于增廣,故心相續以慈熏習,次應修悲。”】
《修次中篇》說:以慈愛的水滋潤心相續,就像以水潤澤田地一樣,然後再播下悲心種子,就容易增長廣大。所以,首先應以慈熏習心相續,然後應修習悲心。
【所說慈者,謂于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
所說的慈,即見一切有情都如愛子那般悅意的相。
此處的“慈”是指悅意慈。
【又此所說,由修等舍息滅貪、瞋不平惡澀[1],如調善田。】
而且,此處所說,由修習平等舍而息滅貪嗔不平等的惡澀,就如平治田地一樣。
【次以見爲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爲切要。】
內心平等之後,再以見有情爲悅意相的慈水潤澤心田,其次再播下悲心的種子,大悲心就會迅速發起。當知如是觀修是極爲切要的。
歸納:
比如,種子吸取了水分後,由于水的滋潤而促使種子迅速生長。悅意慈和悲的關系也是如此,以如水般的慈心滋潤心地,會使悲心的種子迅速生長。即若見一切有情都似自己的獨子般悅意可愛,那麼見有情受苦時,一定會發起爲其拔苦的悲心。所以,修悲之前,關鍵是要引發一切有情成悅意相。
午二、對一切衆生成立悅意之相分五:一、修習知母 二、修習念恩 叁、修習報恩 四、攝念恩、報恩之義 五、佛門之孝道
【此中有叁。】
對一切衆生成立悅意之相,具體修法即知母、念恩、報恩叁者。
未一、修習知母分四:一、以理成立 二、以教成立 叁、以理成立還將作母 四、攝義
申一、以理成立
【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因爲生死不見開始,故可推知自己的受生也沒有最初的邊際。由于輾轉生死無數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沒有不曾取受過的身體、不曾轉生過的地方,沒有未曾做過母親等親人的有情。
轉世不見起始,故必有無數次的受生,而每次受生時,必定取一具身體、有一個生處、有一位母親。因此無始至今,受生的身體無量無邊,上至梵天下至地獄,未曾取受過的身體一個也沒有;受生的地方無量無邊,十方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曾投生過;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妻兒等也是無量無邊,有情無不做過自己的親人。
申二、以教成立
【如《本地分》引經說雲:“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于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
如同《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引佛經所說:我觀大地,難得一人不曾在這塊土地上受過無量生死。
【“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爲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
我觀有情,難得一人不曾在長夜流轉中,做過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軌範、親教師,或其余的上師或等同上師。
申叁、以理成立還將作母
【此複非僅昔曾爲母,于未來世亦當爲母,無有邊際。】
而且,不只是過去世曾做過母親,未來世還將無數次做自己的母親。
【如是思惟,于爲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這樣思惟,對有情是自己的母親,應當尋求堅固決定的了解,理由是:若對“有情是母親”生起了定解,其後念恩等也就容易生起;相反,若定解未生,念恩等便沒有依處。(知母之後,才有“諸母有情”這一所緣境,成爲念恩、報恩等的所緣。所以,“知母”是後後修法的所依。)
申四、攝義
實修道次第時,必須逐步進修,每次只修一個方面。修平等舍,可以遮止貪嗔的現行,讓心平等;但是,爲了引起強烈的利他心,接下來還要修知母,作爲念恩、報恩等的所依。一般,我們只會對親人的苦不能忍受,因此要設法將一切衆生安立爲至親,和我們關系最親、最直接的親人就是母親。因此,若能對“有情都是母親”生起定解,就可以緣有情修習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所以,通過經典和真實理論認定有情是母親,極其重要。
換言之,如果不能深刻認定所有衆生都是母親,則念恩也只是憶念今世一位母親的恩情,報恩也只是報一位母親的恩德,並不能緣一切有情而修,那麼,以一切有情爲所緣境的大慈、大悲與增上意樂便無從生起。
若能深信一切有情是母親,則念恩、報恩就能緣一切有情而修,所緣境會變得無限廣大,由此才能生起給予一切有情樂的大慈、拔除一切有情苦的大悲,荷擔救度一切母親的增上意樂。
其實,“知母”是很大的覺悟。原先我們認爲除了圈內的幾位親友之外,其他不是敵人就是毫無關系之人。所以,對待他們的心態、行爲,往往與菩薩背道而馳。
然而,當內心真正肯定一切有情都是母親時,就能認識到,有情並非與自己沒有關系,不可置之度外,不可隨意對待,因爲都是大恩母親。
由知母順帶就可以修起念恩、報恩,那樣對待任何有情,不論尊卑、大小,都會心生大慈大悲,才會有對一切有情報恩的心態和行爲,也才有菩薩饒益有情的實際表現。《梵網經》說:“孝名爲戒。”了知衆生都是母親,才有普行天下的大孝。菩薩戒是以知母爲所依,愛一切衆生也是以知母爲所依。
那麼,如何成立一切有情都是母親呢?
關鍵在于證成轉生是無始的,因爲轉生無始,就有無量生世,所以就有無量母親,即每一位有情都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
如何證成轉生無始呢?
觀察心識是由前一刹那的同類心識轉爲後一刹那,如此不斷相續而來。比如,現在的心識來自中有心識,而中有心識又來自前世的死有心識,若再往前無窮無盡地追溯下去,則始終找不到初際。
若有初際,則說明轉生的次數有量。比如:到今世爲止,總共轉生了十萬世。觀察第一世,必定不是聖者,所以必有六道任何一道的身體,比如是豬身。
試問:這個最初的豬身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無前因,則應成無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緣,便能憑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識的豬身,則應何時皆可出生,但這一點誰也不會承認。所以,“轉生有初始”不能成立。
由于轉世無始,合計每一世的母親便有無量無邊。從今生的母親往前算,算到一百億世,母親的數量就已超過地球總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則所有的母親盡虛空界也無法容納。
由此可見,哪一位有情未曾做過自己的母親呢?不僅做過,而且做過無數次。
這也是遍知有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實語證明的事實。佛在《梵網經》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心地觀經》中也說:無始以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經曆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與現在父母的恩德平等無別。
真正要生起知母的證量並不容易。首先應從身邊修起,比如,對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觀修。所以,最初應緣周遭有情,不應首先就緣著遙遠的六道衆生泛泛而修。初步修好後,再不斷擴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地球,再擴展到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中的無量有情。
有人認爲知母很容易!若只是重複一句“一切有情是母親”,這並不代表真的認定了一切有情是母親。
以前阿底峽尊者聽到衆生的聲音,就想這是媽媽的聲音,當狗在哀叫時,就想到是母親在哀叫。而我們往往都麻木不仁,何曾想過這是親生母親呢?甚至用棍棒驅趕打罵,這是修好了知母嗎?
所以,應具體落實,逐步轉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爲。譬如:你是一名售貨員,就要試著把每位顧客都看成是母親。母親來購物,自己態度能冷淡、愛理不理?
再比如,你是一名護士,反問自己:在我眼裏,每天來住院的病人,我認爲是母親嗎?看見病人臥床呻吟,我是見母親受苦而于心不忍嗎?我是恭敬承事護理母親嗎?
或者你是一位老總,在你眼裏,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親還是下賤的傭人呢?如果都是母親,爲什麼沒有體貼、關懷之心呢?
再看,家裏的老鼠、門外的大黃狗,眼前最討厭、最瞧不起的人,你認爲是母親嗎?
所以,要先從自己身邊做起,一邊思惟,一邊改變觀念。假如對周遭的人都不認爲是母親,又說一切有情是我母,這不是相違嗎?如果認爲這是壞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棄,還說要擔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擔,豈不是自相矛盾?
既已了知須在心上串習,就應當從自己的家人、同事、身邊的道友開始,切切實實地修心。推而廣之,須知一個團體的人都是母親,其次,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人都是母親,地球上六十多億人都是母親。不僅是地球上的有情,事實上,浩瀚無際虛空界中還有無量世界,每個世界都有無量有情,緣此思惟:無數世界中的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這樣,從心裏真正認定有情都是慈母,遣除有情不是母親的邪執。
當真正生起“知母”定解時,即使只是布施旁生一口飯,但想的是普天下所有母親,由于意樂是緣無量法界衆生,就有等同法界衆生數量的功德。所以,修持大乘道時,有情是和諸佛同等重要的所緣,這非常關鍵!
假如見到每一位衆生,都能從心底深處認爲“他是大恩母親”,則自然容易發起“我要爲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來,不論任何有情,下至一頭豬、一只狗,都會執爲是自己“最珍愛的母親”,如此不僅不會舍棄他,而且會以他爲所緣境來成就佛道。
未二、修習念恩分六:一、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二、今生也救護之理 叁、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四、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