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舟贊講記(七)

  般舟贊講記(七)

  丙四、普觀分二:一、觀行 二、成效

  丁一、觀行

  一切時中面西向 心想見彼彌陀身

  地上莊嚴無億數 寶樓林樹垂璎珞

  正坐跏趺往生想 直注華池大會中

  想入華中華合想 即想華開見佛身

  想見彌陀光雜色 光光相照自身來

  一切時中身體都面向西方,在心裏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西方淨土的寶地上有無數億莊嚴,在寶樓和林樹上垂挂著放光的璎珞。

  觀想自己結跏趺坐坐在蓮花裏,已經生在了極樂世界中。直接把心注入到蓮池海會中。觀想自己入到蓮花裏,蓮花閉合。又觀想蓮花開敷,見到佛的身相現在眼前。佛的身體放出五百色光明,一道道光明照在自己身上。

  

  又想自身慈光照 即想籠籠心眼開

  想見虛空化佛衆 想聞林樹奏天樂

  水鳥流波宣妙法 心心專注想令成

  又觀想自身得到佛的慈光照觸,籠籠的心眼睜開了。又觀想這時見到了化現的佛菩薩遍滿虛空,聽到佛國七寶林樹都在演奏清暢、和雅的天樂,還有禽鳥、水流、寶樹都在說法。念念專注地觀想淨土,讓觀想成熟、成就。

  

  丁二、成效

  注想成時寶國現 即得化佛來加備

  觀音勢至身無數 常來至此行人邊

  般舟叁昧樂  專心想佛見無疑

  在專注地觀想而得到成就時,七寶國土就自然現在心前。這時得到化佛前來加持。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化現無量身,恒時來到行者身邊。

  般舟叁昧樂!專心地觀佛想佛,就必定見佛!

  

  丙五、雜觀分叁:一、佛教觀小 二、漸觀除障 叁、常自策進

  丁一、佛教觀小

  佛知衆生流浪久 無明障重難開悟

  佛恐觀大難周遍 更教觀小在池中

  佛清楚衆生流轉生死太過長久,長劫的串習執著使得無明業障已經非常厚重,難以開悟。佛怕觀境廣大,衆生心量狹小難以遍觀(就是觀不出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白毫宛轉五須彌等的境界),所以再教衆生觀想一丈六的小佛身坐在寶池水面上。

  

  丁二、漸觀除障

  想一蓮華百寶葉 丈六化佛坐華臺

  身雖大小能除障 觀音勢至等同然

  心力小的衆生可以觀想一朵百寶葉蓮花(“百寶葉”指蓮花每一花瓣都呈現百寶的色澤),有丈六金身的化佛坐在蓮花臺上。

  雖然觀想的佛身有大有小,但只要觀想就能消除業障。阿彌陀佛有自在神通,既能顯現遍滿虛空的大身,也能顯現丈六八尺的小身,只要觀想佛身就能消除業障。《觀經》上說:以阿彌陀佛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定得成就,只觀想佛像也獲得無量福德,何況觀想具足相好的佛身!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也觀成一樣大小。

  

  丁叁、常自策進

  四種威儀常自策 命盡須臾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 究竟常安無退時

  縱盡百年如一日 一日須臾何足期

  行、住、坐、臥中常常策勵自己勤修。到今生命終時須臾頃就歸入自然。“自然”就是彌陀國。一歸入佛國,就盡未來際常得安樂,永遠不會退到輪回中。

  今生縱然能活到一百年也就像一天一樣,而一天也就是片刻。住在人間是這樣短暫,就像暫時寄宿在旅館裏,天一亮就要離開,所以不必要作長久的打算。

  

  乙七、九品因行果益分九: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

  丙一、上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戊一、因行

  上品上生凡夫等 持戒念佛誦經專

   一切時中常勇猛

  上品上生的凡夫在持戒、念佛、讀誦大乘經典等方面非常專心,一切時中精進勇猛。

  

  戊二、果益

   臨終聖衆自來迎

  觀音大勢擎華至 一時接手上金臺

  無數化佛菩薩衆 摩頭贊歎隨佛去

  由于他在生時精進勇猛,淨業力強,所以臨終時自然感得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以及無數化佛、百千比丘來迎接他。觀世音和大勢至手擎蓮花來到他面前。阿彌陀佛和諸菩薩伸出手把他接上金剛臺。無數化佛和無數菩薩衆都爲他摩頂贊歎。這樣行者就隨佛而去。

  

  一念之間到佛國 即現真容菩薩衆

  光明寶林皆說法 當時即悟無生忍

  須臾曆事他方佛 一念歸還得千證

  一刹那間身體已經到了佛國,見到阿彌陀佛的紫磨真金色身,種種相好莊嚴,又見到無量菩薩衆具足相好。

  淨土中無論光明、寶林,都在演說妙法。聽法的當時就悟得無生法忍,飛行自在。須臾間,周遍承事十方無量諸佛,在諸佛座前次第得到授記,只是一念間就返回了本國,證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丙二、上品中生分叁:一、因行 二、果益 叁、勸誡

  戊一、因行

  上品中生凡夫等 讀誦念佛專持戒

   一日七日俱回向

  上品中生的凡夫,讀誦大乘經典、持念佛名、專精持戒,一天到七天的功行都完全回向往生。

  

  戊二、果益

   臨終聖衆皆來現

  觀音大勢擎華立 行者即上紫金臺

  與千化佛同時贊 從佛須臾入寶池

  上面的行者在臨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和無量大衆都現前來迎接他。觀世音和大勢至手擎蓮花站在他的面前。阿彌陀佛和一千化佛同時伸出手來接他,行者得到佛接引,登上了紫金臺。兩大菩薩和百千化佛同時贊歎他的功德。他隨佛一念間就入了佛國七寶池。

  

  一宿障盡華開發 見佛即欲下金臺

  足未至地華承足 佛放金光來照身

  直到彌陀佛前立 贊佛七日得無生

  須臾曆事他方佛 證得百千叁昧門

  少許時間迳叁劫 即入明門歡喜地

  經過一夜障礙盡時,蓮花開敷,見了佛,就想走下金臺。腳還沒落地,就有七寶蓮花托住他的腳。佛放金光來照他的身體,光一照時,眼睛就開明。一直走到佛前站立,歌頌佛的功德,經過七天證得無生(“七天”是按此方的時間說的,在極樂淨土就只是一念間)。在證得無生時,就能須臾間飛行到十方國土,承事諸佛,在諸佛座前證得百千叁昧。經曆叁劫也就是少許時間就證入了明門歡喜地。

  

  丁叁、勸誡

  般舟叁昧樂  持戒作善莫推閑

  推閑即造輪回業 彌陀淨土遣誰去

  持戒、行善都要及時地作、精勤地作,不要以沒有空閑而推托。如果推閑不去持戒、行善,就會隨惡習氣造作輪回業,這樣彌陀淨土派誰去呢?

  

  湯火燒身急自撥 莫待他人推緣事

  貪嗔火宅相燒苦 障重心頑未覺痛

  覺痛即斷愚癡業 悔心慚愧生安樂

  安樂即是金剛地 凡夫六道永無名

  就像手碰上熱湯、烈火時要趕緊撥開,不要等別人勸了才離開。貪嗔火宅焚燒身心的苦,障重、心思頑劣的人不覺得有什麼痛。要是覺得痛,就會斷除愚癡的造業,以忏悔心、慚愧心求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無衰無變的金剛地,不像娑婆世界無常、苦、空、不淨,所以永遠沒有凡夫和六道的名字。

  

  般舟叁昧樂  極樂清閑實是精

  極樂世界清淨、安閑,沒有絲毫的惑業苦,所以是精妙。

  

  丙叁、上品下生分叁:一、因行 二、果益 叁、勸誡

  丁一、因行

  上品下生凡夫等 深信因果莫生疑

  叁業起行多憍慢 單發無上菩提心

   回心念念生安樂

  上品下生的凡夫深信苦樂因果,不生懷疑。“叁業起行多憍慢”從字面上解釋是身、口、意所起的行爲多有憍慢(是否這樣解釋,還要觀察)。“單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單單發起願生西方淨土速疾圓滿菩薩的大悲願行,再回入生死普度衆生的心。“回心念念生安樂”,就是以此功德念念回向願生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終時即見金華至

  五百化佛觀音等 一時接手入華中

  一念乘華寶池內 一日一夜寶華開

  華開見佛微微障 叁七已後始分明

  耳聽衆聲心得悟 曆事他方蒙授記

  十劫須臾不覺盡 進入明門歡喜地

  上面的行者以上述的淨業力,臨終時見到金蓮花來到眼前,五百化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以及菩薩衆一時伸出手來,把他接到金蓮花上。他一刹那間就乘著蓮花入到了七寶池裏。經過一天一夜,蓮花開敷。花開之後雖然見到阿彌陀佛,但看不清佛身的相好。經過叁個七天才見得分明。耳邊聽到很多微妙法音,心得開悟。遊曆十方,供養諸佛,在諸佛前聽聞甚深妙法,得到諸佛授記。十劫像須臾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從此證入明門歡喜地。

  

  丁叁、勸誡

  般舟叁昧樂  盡命爲期莫生疑

  若是釋迦真弟子 誓行佛語生安樂

  不得悠悠信他語 隨緣治病各依法

  忽遇災危身自急 道俗千裏未能救

  要盡一生去努力,堅持不懈地修淨土,不要生懷疑。如果是釋迦佛的真正弟子,就要發誓奉行佛語,求生極樂世界。也就是釋迦佛教導怎麼修淨土,就按那樣去修,不能輕信別人破斥淨土的話。佛法有無量門,都是隨緣治病,也就是順應衆生的因緣而施設法門,佛弟子應當各依自己有緣的法門切實修行。只有依法真實修行,才能在危難中經受住考驗。不然忽然遇到災難身處緊急時,出家、在家的親友遠在千裏之外,不可能來救護你。

  

  口說事空心行怨 是非人我如山嶽

  如此之人不可近 近即輪回長劫苦

  口裏事事談空的人,內心卻和自己做怨家,就是他的心常常造惡業損害自己。心裏的是非人我像高山一樣大。這樣的人就不可親近,親近就會落入輪回長劫受苦。

  

  側耳傾心常采訪 今身修道得無生

  若聞此法希奇益 不顧身命要求得

  若能專行不惜命 命斷須臾生安樂

  般舟叁昧樂  念佛即是涅槃門

  要常常側耳傾心,求道問法。在今生努力修道來證得無生。聞到淨土法門難思難議的利益,要發起大希求心,不顧生命也要求得。如果能專一修行不惜生命,就會在今生命根斷時須臾間就往生到極樂世界。

  般舟叁昧樂!念佛是進入涅槃的門徑。

  

  丙四、中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上生凡夫等 偏學聲聞緣覺行

  戒定慈悲常勇猛 一心回願生安樂

  中品上生的凡夫偏重在修學聲聞緣覺乘的法,他的持戒、修定、慈悲常常很勇猛,所修功德也一心回向願生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終時化佛聲聞到 七寶蓮華行者前

  佛放光明照身頂 行者自見上華臺

  低頭禮佛在此國 舉頭已入彌陀界

  到彼華開尋見佛 聞說四谛證真如

  以上述的善根力,臨終時有化現的阿彌陀佛和比丘衆來迎接他,七寶蓮花自然現在行者心前。佛放金光照在他身上,行者見自己乘上了蓮花臺。低頭禮佛時還在地球上,一舉頭就已經入了彌陀淨土。到了淨土,蓮花開敷。不久就見到佛,聽佛說四谛法而證得真如。

  

  般舟叁昧樂  實是彌陀願力恩

  般舟叁昧樂!這一切實際是彌陀願力的恩德所賜。

  

  丙五、中品中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中生凡夫等 一日一夜持衆戒

  回此戒福善根力 直到彌陀安養國

  中品中生的凡夫一日一夜守持衆戒,比如一日一夜守持八關齋戒,或者一日一夜守持沙彌戒,或者一日一夜守持具足戒,威儀不缺。以這份持戒的善根直接回向願生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臨終化佛師僧現 七寶華來行者前

  行者見華心踴躍 即上華臺隨佛去

  一念之間入寶國 直入八德寶池中

  池內蓮華無億數 悉是十方同行人

  七日七夜蓮華發 華開見佛得初真

  由上述的善根力,臨終時有化現的阿彌陀佛和比丘衆顯現在他心前,七寶蓮花也來到面前。這位行者見到蓮花時內心踴躍,就乘上蓮花臺隨佛而去。一刹那間進入佛國,直接就入到盈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中。七寶池裏有無數億朵蓮花,一朵朵蓮花上坐的都是來自十方的同行人。經過七天七夜,蓮花開敷。花開後見到佛就證得初果。

  

  般舟叁昧樂  勤修實行不欺人

  般舟叁昧樂!精勤地修、真實地行,佛法不欺人,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

  

  丙六、中品下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下生凡夫等 孝養父母行人信

  臨終遇值善知識 爲說極樂彌陀願

   聞說合掌回心向

  中品下生的凡夫孝養父母,待人仁慈,他的性情調柔善良,見到有情受苦時有憐憫心。“行人信”,就是所做所爲讓人生信心。這類善人在生的時候沒有見聞佛法,也不懂得希求佛法,只是自己做世間的善行。直到他臨終時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悲願。他聽完善知識說法,就合掌回轉心來趣向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乘念即到寶池中

  百寶蓮華臺上座 七七日後寶華開

  華開見佛塵沙衆 一劫已後證無生

  無生即是阿羅漢 羅漢回心向大乘

  一發已去小心滅 直至菩提無有退

  以上述的因緣,這位行者命終之後就乘著善念生到佛國七寶池中,坐在百寶蓮花臺上。七個七天過去了,寶花開敷。花一開就見到阿彌陀佛和恒河沙數大衆。一劫過後證得無生。“無生”是指阿羅漢果。阿羅漢回心趣向大乘,這一發心之後,小乘心永遠息滅,直到成就無上菩提間,無有退轉。

  

  是故天親作論說 二乘心種永無生

  故言大乘善根界 畢竟永絕譏嫌過

  以這個緣故,天親菩薩作《往生論》說:在極樂淨土永遠不會再生二乘的心種。所以說“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畢竟永絕二乘、女人、根缺等會招來譏嫌的過失。

  

  大小凡夫平等攝 且避六道叁塗難

  願住彌陀佛國內 證與不證亦心閑

  阿彌陀佛的悲願平等攝受大乘和小乘的凡夫,而且一入彌陀淨土就永遠避開六道叁塗的苦難。以這個原因,非常希求能住在阿彌陀佛的清淨佛國中。對此說證和不證都是多余,只要能生在西方淨土,仗佛願力加持,就畢竟成就佛果。

  

  般舟叁昧樂  頓超生死出娑婆

  般舟叁昧樂!一往生就頓時超越生死,跳出娑婆。

  

  

《般舟贊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舟贊講記(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