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四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

  問:欣極樂、厭娑婆是愛、憎的心,而愛、憎是生死這邊的事(也就是生死的因),修行人不應當起愛憎,如何是好呢?

  換句話說,修行人應當無愛無憎,現在讓我們起愛憎之心,這合理嗎?

  【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也。】

  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然有愛憎的心,但不是世間範疇的愛憎,而是十方如來教人轉凡成聖的愛憎。

  世間的愛憎是緣輪回內的事起貪愛、起厭惡,它的結果只是墮入生死,而不能脫出生死。而十方如來教人的愛憎卻能轉凡成聖。比如說,厭惡法、欣善法,能使人離惡法、入善法。厭自利、欣利他,能使人離小乘入大乘。厭自心穢、欣自心淨,能使人離染法入淨法。所以是轉凡成聖的方便。

  四明尊者在《妙宗鈔》中說:“取舍至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舍自心的染汙、取自心的清淨,在到達極點時,和不取不舍並不是兩條道。

  【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蓋惟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也。】

  如果不厭離娑婆,怎麼能脫離娑婆呢?如果不欣慕極樂,怎麼能往生極樂呢?因爲只有厭離,而後才能轉凡;只有欣慕,而後才能成聖。

  發起欣厭之心,是轉變自己心態、行爲的前方便。比方說,世間人討厭做某一種職業,喜歡另一種職業,他就會付諸行動,去轉變職業。又比如厭惡某地,向往另一地,就會舍此地遷往彼地。總之,要有欣厭的心驅使,才會轉變行爲,果也才能隨之而變。以這個道理,極樂世界是殊勝的淨土,不欣慕就不會發願往生;娑婆世界是濁惡的穢土,不厭患就不能舍離。

  【問:此間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必待營爲,方能受用。雲何極樂世界,一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

  問:在娑婆世界生存,飲食、衣服、住宅、生活器具都要靠經營、勞作,才能受用,爲什麼極樂世界所有享福的事都能自然而來?

  【答:享福之事,皆從修福而來。北俱盧洲,其飲食衣服,皆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之寶刹乎?】

  答:享福的事都是從修福而來(也就是以修福爲因,得享福之果)。雖然南贍部洲人需要靠勞作來獲取受用,但並非任何地方都是如此。比如北俱盧洲,人的飲食、衣服都能受用現成;還有在化樂天,天人能夠以自己的心化現種種而受用,這些娑婆世界欲界人天還有這樣的受用,何況阿彌陀佛無量福德莊嚴的清淨寶刹?

  【《大阿彌陀經》雲:“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彼佛願大德重,自然化生。”】

  《無量壽經》中說,極樂淨土的講堂、宮殿最初沒有作者(不是某個建築師設計畫圖、建築工人砌磚蓋瓦而建成的),也不是從某個地方搬過來的,又不是從地面逐漸建起來的,而是因爲阿彌陀佛願力大、功德重,自然化現。

  【又雲:“他方佛刹,悉皆爲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爲善者多,爲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界,爲惡極多,爲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無量壽經》中又說:他方的佛刹,人民普遍恒時行善,絕無造惡,所以,以這樣的因感得享福都是自然。其次有一些世界,行善者多,造惡者少,也有自然的福德,不需要經營、勞作。而這個世界造惡者極多,行善者極少,所以自己不勞作就得不到資具受用。

  【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引。經雲:“誦持往生咒叁十萬遍,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菩薩接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

  問:念佛往生的人在臨終時都見到佛和菩薩親自來接引。經上說:誦往生咒達到叁十萬遍時,阿彌陀佛就恒常住在他頭頂上護佑他。假使十方世界的衆生都誦往生咒,阿彌陀佛怎麼能安住在每個人的頭頂上呢?假使十方衆生都求佛和菩薩來接引,阿彌陀佛怎麼能前往迎接每個人呢?

  【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況佛之誓願神通乎?】

  答:天上日月的光明尚且能普照世界,不怕光不足夠,無論大地多麼廣闊,有多少花草樹木,都能一時普照在每一處,何況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大神通?無論十方有多少衆生誦咒求願,佛都能一時在每個衆生前現身。

  又比如,天上只是一個月亮,但地上的江河再多,都能同時在每條河中映現月影!月亮不來,河水不去,因緣和合,就自然在每條河中現出月影。就像這樣,念佛誦咒者不去,阿彌陀佛不來,因緣和合,就在每個人心前顯現佛身。

  【問:華嚴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衆菩薩盡其神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見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

  問: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衆菩薩窮盡神力也見不到。現在往生者是博地凡夫,怎麼能立即就見到佛身呢?他們所見的佛跟菩薩所見果真沒有差別嗎?

  【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佛之粗相,如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所雲:如來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大菩薩,不能見也。】

  答:佛的本相恒常如是,衆生隨自心的染淨,所見的佛身也各不相同。初生到西方的人,見到的不過是佛的粗相,比如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之類。像《華嚴經》所說:“如來有十華藏世界海極微塵數的大丈夫相”,恐怕不是大菩薩就見不到。

  佛身不是固定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只是在心未得清淨的衆生前顯現的。《觀經》上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攝受念佛衆生不舍。說的就是報身相。

  【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甘苦迥殊。】

  譬如很多天人在同一個容器中享用美味,每個天人所見食物的顔色、味道各不相同。又比如,病人和健康人同吃一種食物,滋味很不相同。比如正常人吃油炸食物覺得很香、吃得津津有味,得膽病的人一見就生厭離心,吃了立即嘔吐。所以,同一所緣境,以衆生心不同,所見也就不同。

  【所以世尊佛土,本極嚴淨,螺髻梵王,只見如自在天宮,余皆見其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見佛亦如是。】

  所以,釋迦佛的刹土本來極爲莊嚴、清淨,螺髻梵王所見的佛土就像自在天的天宮,其他人都見到刹土中土石山峰,充滿不淨、惡濁的現相。也就是,濁世衆生以他的業感,所見到的只是丘陵坑坎、荊棘砂礫,充滿穢惡的現相。見佛也是如此。

  阿彌陀佛本自如如,淨土九品有情隨自心的染淨,見到與自己相應的粗細不同的佛相。

  【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其花漸大,徜或退惰,其花萎落,信乎?】

  問:在這裏念佛,西方的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如果能精進,這朵蓮花就越開越大。如果懶惰退轉,這朵蓮花就隨著枯萎,這種說法可信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過白銀琉璃所成,然其牆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嚴之寶刹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答:這是很容易明白的。就像一面大鏡子,有東西來,就必定顯現它的影像。(比如,物體在東邊,鏡子在西邊,彼此一旦構成了緣起,在鏡子裏就自然顯現物體的影像,物體沒有進入到鏡子中,鏡子也沒有吞納物體,因緣和合,影像就顯現了。)又比如,舍衛城中有一座“樹提伽樓閣”,不過是用白銀、琉璃做成的,但在它的牆壁中還能現出整個城市的事情,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嚴的寶刹!這裏念佛,彼土就生蓮花,當然不必要懷疑。

  極樂世界可以比作一面廣大無邊的明鏡,念佛的心向著極樂世界,在雙方的因緣和合時,就在極樂淨土這面明鏡裏現出蓮花的影像。法爾如是。或者說,此方衆生以念佛能感,彼方佛陀以願力能應,兩心相應時,就在西方七寶池中生出蓮花。

  

  

《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