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歸直指·疑問指南講記
周安士居士 彙輯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學習資料 尚未定稿 請勿翻印)
彙輯者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居士,江蘇昆山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他看到衆生造罪無量,其中邪淫、殺生這兩種業占了大半,就寫了戒殺的《萬善先資》和戒淫的《欲海回狂》,又寫了《陰骘文廣義》叁卷,《西歸直指》四卷,合稱爲《安士全書》(本篇就是《西歸直指》當中的第二卷)。
乾隆四年正月,他和家人訣別,說自己要往生西方。家人要給他用香湯沐浴,安士先生推卻說:“我香湯沐浴久矣!”之後,在談笑中往生,屋子裏充滿了濃郁的香氣。
印光大師說:“如果能閱讀《西歸直指》,谛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不論根機利鈍、罪業輕重、工夫深淺,只要能做到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在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往生之後,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明心性,證得佛果。”大師還贊歎說:“《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和尋常的善書不能同日而語,安士先生若不是菩薩乘願再來,現居士身,說法度生,我是不會相信的。”
【《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信而入。人若無信,便如焦芽敗種,無藥可施。何況念佛往生,尤爲難信之法乎?】
這一段是強調信心的重要性。
《華嚴經》中說:信心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的母親,信心能長養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根。所以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以信心趣入。人如果沒有信心,就像焦芽敗種一樣,沒有什麼藥能救活它(意思是說,沒有信心就不會生長種種白法,猶如燒焦了的苗芽或種子,不能開花結果。),何況念佛往生是尤其難信的法門,更需要設法建立起堅固的信心,以作爲淨土修行從始至終的基石。
【往昔禅宗長老,暨博學鴻儒,皆有闡揚淨業,設爲問答之詞,如天臺智者大師之《十疑論》,天如老人之《淨土或問》,王侍郎之《決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論》。其外複有爲集爲文,目不勝賞,無非欲人堅固信根,同歸安養耳。】
過去的禅宗長老和博學大儒,都有闡揚淨土法門設立問答的文章,比如,天臺智者大師所造的《淨土十疑論》,天如老人撰述的《淨土或問》,王侍郎撰寫的《決疑集》,袁中郎撰述的《西方合論》。此外還有很多大德作種種淨土集、淨土文,妙義連篇,目不暇接,目的無非是想讓人堅固信根,一同往生極樂世界。
【茲特統彙群編,撮其領要,間亦竊附管窺,補所未逮,總名之曰《疑問指南》。敢曰製錦以成章哉,聊雲釀花而作蜜爾。】
(安士先生說:)現在我統彙各類著作,攝集其中的要領,其間也附上我個人的意見,彌補原文沒有說到的方面,總的取名爲《疑問指南》。我怎麼敢說這是“織錦成章”呢?只能說是釀花作蜜罷了(“織錦成章”就是由自己著述一部大作。“釀花作蜜”就是采集百花的精華釀成淳蜜,表示自己只是采集古德著作中的精要,彙集成這篇文章,不算是自己的創作。)。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只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專爲自利,舍離衆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拔濟苦海衆生作爲自己的事業。菩薩如果想救度衆生,只應當發願生在叁界,在五濁惡世、叁惡道中救拔苦海衆生,爲什麼現在要求生淨土,專門成辦自利而舍棄無量衆生呢?這不是丟失了大慈悲、障礙菩提道嗎?
意思是說,菩提道以利他爲主,菩薩應當專門投入到救拔衆生的事業中去。現在爲了自己一人的安樂和解脫求生淨土,舍棄無量苦難衆生,這是小乘的下劣發心,是菩提心的違品,嚴重障礙了成佛之道。
【答:菩薩有二種:一、久修行菩薩,已曾親近諸佛,證得無生法忍者;二、初發心菩薩,未嘗親近諸佛,未得無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薩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爲天爲仙,爲帝爲王,爲鬼爲畜,出入生死,廣度衆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淺薄,雖發菩提之心,猶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
答:菩薩有兩種:一是已經親近過諸佛、證得無生法忍的久修行菩薩;二是沒有親近過諸佛、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初發心菩薩。久修行菩薩有大神通、大威力,所以能在叁界中做天人、做神仙、做皇帝、做國王、做鬼類、做旁生,在生死中自在地出入,現種種身,廣度衆生。初步修行的人無論智慧或方便,力量都很薄弱,雖然發了成佛度衆生的菩提心,但自己還住在凡夫地流轉生死,連自身的煩惱病、生死病都救不了,怎麼能救他人?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濁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
“具縛”就是自己的心還在煩惱和業的系縛中解脫不了。
由上面的道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被煩惱和業系縛的凡夫,說他自己有大悲心,發願生在濁世救苦衆生,這是沒有道理的。
【何以故?】
爲什麼凡夫不能生在五濁惡世救度衆生呢?道理如下:
【五濁世中,聲色貨利,刻刻糾纏;煩惱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墮落。縱使得生人中,難逢有佛之世;縱使有佛出世,難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轉生若遇大富大貴,未免耽著塵緣,廣造衆惡。從此一失人身,何時更當解脫?】
在五濁熾盛的濁惡之世,時時處在聲、色、財、利的纏繞中,內心有無數的煩惱怨家重重密布,隨時等候現行,稍微不謹慎,生起了非理作意,就造下墮惡趣的業因而隨之墮落。縱然不墮落而能生在人中,也難以遇到有佛出世的時代;縱然有佛出世,也難以對佛生起信心和趣向的心;即使萬幸能信向佛道,修行出家,轉世之後如果遇到大富大貴,免不了又耽著世間五欲的塵緣,造大量的惡業。從此一失人身,不知道何時再能解脫?
所以這叫做難行道。初發心的菩薩力量薄弱,身處在五濁惡世中,染緣強盛,內心遍滿煩惱種子,因緣會和,不由自主就隨業墮落。一旦墮進了惡趣深淵,不知道哪一天再能出頭。所以先聖說:“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
【所以有智慧人,將欲度生,先求見佛,果能一心不亂,念佛往生,業已爲金剛不壞之身,然後可行隨類度生之願。】
所以,有智慧的人爲了度衆生,首先求見阿彌陀佛,果然能做到一心不亂,念佛往生,就成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就永超生死,無病無惱,有無限的力量。這之後進入叁界,就所向無礙,不會被業緣所牽,不會被外物所惑,就能真正履行隨類度生的悲願。(“隨類度生”,就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意樂等,善巧地救度。)
【譬如救溺,須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從井救人,未有不與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從上下文看,這一句的“從井”恐怕是刻板的錯誤。《淨土十疑論》中說:“一個人心裏著急,直接入水救人,沒有方便力的緣故,彼此都沈溺水中。”所以,“從井”估計是“入水”二字的誤刻。)
比如,營救落水的人,必須自己乘著船筏,才能把人從水裏拉出。如果沒有船筏,直接就跳進水裏救人,沒有不一起沈溺的。這不是缺少慈悲,反而是善用慈悲。(意思是說,他不直接跳入水中,而首先去找船,這不是缺少慈悲。慈悲也要由智慧抉擇,正確地使用。智慧就像眼目,他能起到的作用是抉擇清楚該怎麼做。慈悲這個拔苦與樂的心,到底怎麼使用,就要由智慧來決定、來指揮。)
又比如,消防隊員去救人。他首先要穿好防火衣,戴上防毒面具,全副裝備才能進去。如果什麼裝備都沒有,就冒然沖進去,不但救不出人,自己還會被火燒死,或被毒煙熏死。“全副武裝”表示菩薩自身得到無生忍力,這時入到烏煙彌漫、烈火熊熊的叁界火宅中,才不會中煩惱毒、被業所燒,才能安然無恙地在火海裏營救衆生。
又比如一個人發願以行醫來解除世人的病苦,他不能立即就開始給人開方抓藥,這樣莽撞行醫,會自誤誤他,非常危險。正確的做法是分成兩步,首先拜訪名師,多年當中潛心學習。學成之後,再懸壺濟世,廣利世人。這時他再不管病人就不對。他應當不計個人得失,不辭辛苦,一心一意地救治每一個患者。之前他的潛心學醫,不輕易爲人治病,並不是沒有慈悲,反而是一種智慧的抉擇。
小結:
我們心上,慈悲是與樂拔苦的心,智慧是揀擇事、理的心,兩種心要並運。沒有智慧的抉擇而使用慈悲,往往是錯用慈悲、濫用慈悲,遭來自他俱損。有智慧的抉擇,使用慈悲,就是善用慈悲,能真正做到與樂拔苦。所以,慈悲是動力,智慧是導航者。
修行者首先求生淨土,成就無生法忍,正是以智慧抉擇之後的選擇。也就是要抉擇:我有度衆生的悲願。這分慈悲怎麼使用?是現在就入苦海救衆生呢?還是首先往生淨土成就了無生忍力之後再來?先入苦海,連自己都救不了,怎麼救他人?往生淨土成就了無生忍力,再回入娑婆,就具有極廣大的智慧、辯才、神通、方便、陀羅尼、叁摩地,能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選擇首先求生淨土,正是善用慈悲。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何乃舍此求彼,欲生西方?經雲:“心淨,則佛土淨。欲求淨土,當先淨心。”何乃不求淨心,而求淨土?】
問:諸法本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像幻化一樣沒有可得、可求的),爲什麼舍此求彼,要求生西方呢?經上說:自心清淨,佛土就清淨。要求得淨土,首先應清淨自心。爲什麼不求淨心而求淨土呢?
【答:欲生西方者,謂是舍此而求彼,則不欲生西方者,獨非舍彼而求此耶?若雲彼此兩無所求,是執斷見矣,若雲彼此兩無所舍,是執常見矣。】
答:如果認爲“想生西方是舍這裏求那裏”,那不想生西方,難道不是舍那裏求這裏嗎?如果說極樂和娑婆兩處都無所求,那就是執著斷見…
《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