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歡喜,就和毫無用處的沙屋倒塌時,兒童傷心哭泣一樣愚笨。應當呵責自己,不應貪著這種毫無義利的法。
【如雲:“贊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
,
背後受到贊歎,是“贊”。贊譽:從贊歎者的角度用“贊”,作動詞解釋;從被贊者得到贊譽的角度用“譽”,作名詞解釋。當面表揚自己,是“稱”。給予自己恭敬、利養等,是“承事”。
如《入行論》所說:贊、稱和承事既不是增上福德、延長壽命的因緣,也不是增長力量、消除疾病之因,又不是令身體安樂的因素。如果我能辨別“對自己有無利益”,那麼稱譽等對自己能有何種利益呢?實際上,毫無利益。因此,失去了譽、稱、承事,沒有理由不歡喜。
此處觀察的重點是“因”,即觀察:譽、稱、承事這叁者是否是成就未來圓滿諸事的因。比如,別人贊美我,能否讓我長壽呢?顯然不能。因爲業果的規律是決定的,愛護生命才能得長壽,只是聽到一個虛假的聲音,內心還因此而生起貪執,根本無法延長一刹那的壽命。如果單憑贊頌就能得到利益,那麼用錄音機播放一段贊美的語言,聽衆是否都能得到利益呢?實際上,稱譽猶如空谷回音,沒有絲毫利益。
又如,古今帝王都喜歡臣民贊頌自己“萬壽無疆”,但是這能延長其壽命嗎?事實上,不但無法延長一刹那的壽命,還會折損他的福報。
對于利敬也應這樣思惟,比如:別人給你利養、對你恭敬,這些物質與身體的動作,能否增長你的力量呢?絕對不能。因爲只有幫助別人才能增長力量,貪著名利只會消減身心的力量。
【又雲:“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贊譽,我心如愚童。”】
《入行論》又說:就像沙屋倒塌了,兒童傷心地哭泣,同樣,失去贊譽時,我內心很不歡喜,這就和愚童一樣幼稚。
此處的“愚”,是指內心貪執沒有任何正面作用的法。因爲有貪執,所以失去時就會感到悲傷。這都是癡人莫名其妙的情緒。
比如,看春節聯歡晚會,雖然屏幕上的影像都是幻化、毫無實義的,但愚人卻認假爲真,節目播放之前懷著強烈的希求心,正播放時強烈地貪著,晚會結束之後還留戀不已。這就是愚癡。
同樣,由名言文句所組成的虛假贊美語言,其自性本是無利無害,不該用心攀緣、執著它。然而,愚人最喜歡別人稱贊他,因此失去贊譽時,內心便會感到痛苦。
金二、思惟有過失之理
【第二,贊譽等[21]者于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于彼等令心厭離。】
從過失方面思惟:贊譽等能令心思在許多無義之事中散亂,能毀壞對世間的厭離心(享用名聞利養,會讓心更加貪著世間,不願出離),又因貪著贊譽,喜歡攀比,而讓人嫉妒具有功德者,因此退失善法。這樣思惟之後,讓心厭離贊譽等。
【如雲:“贊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如《入行論》說:受到稱贊、獲得名聞利養等,會讓我緣善法時心思散亂,而且會毀壞我對輪回的厭離心,讓我嫉妒具有功德的人,由此破壞自己的善根與別人的圓滿盛事。因此,贊譽等是引生, 衆多過失的源泉。
《大寶積經》說:
過去,彌樓揵䭾如來涅槃之後,諸大弟子也隨佛入于涅槃。
此後,許多衆生心想:“吃沙門這碗飯,既安穩又快樂,我們爲何不出家?”
他們出家後不修善業,只做叁種事:一是常周旋往來于白衣家;二是只顧貪著利養而活命;叁是長養身體,而不修集福慧資糧。頭陀的細行妙法大多荒廢,也不讀誦經典。
當時王子陀摩屍利,聽到天神的指示後,告別父母,剃除須發,出家修道。
他問比丘們:“彌樓揵䭾佛是如何說法教導弟子的?你們將教法傳授給我,我將如說修行。”
比丘們說:“我們沒聽過佛說的法。和尚諸師怎麼做,我們就跟著做,你也應當隨學。”
陀摩屍利比丘便說:“你們一定是因爲身世貧賤而出家的,所以現在只看重衣食,行爲和在家人一樣。你們現在應該和我一起尋求甚深、清淨的佛法。”
比丘們回答:我們想要的都已得到了,豐衣足食,不需受國王差使,生活安穩快樂,沒人敢輕慢我們。過去在家時的苦惱,現在都不複存在了。這就叫涅槃、第一快樂,此外,我們別無所求。
陀摩屍利比丘聽到之後,傷心地痛哭。于是,他離開這些比丘,獨自到山林幽遠的靜處,精誠一心,欲求深法。後來思惟修習,證得五神通。
公案中的比丘常常往來周旋于俗家,他們的動機是以出家身求得衣食,以便安閑地養身度日。至于出家的頭陀細行、讀誦修習等,他們一概抛之腦後,對佛法一無所知。令他們在無意義中散亂,泯滅道心、荒廢道業的,就是貪求利養的心。
利養猶如利劍,能毀滅修行人的慧命,從根斬斷解脫道;利養猶如劇毒,誰貪食就會毀壞出離心和自相續;利養又似陷阱,令人深陷欲樂之中無法自拔,最後墮入惡趣。
佛世時,提婆達多出家學道,他背誦了六萬法聚,在十二年中精進修行。
之後,爲了求取名聞利養,他來到佛前求學神通。佛告訴他:觀五蘊無常可以得道,也能獲得神通。佛陀並未傳給他修習神通之法。
提婆達多又去乞求舍利弗、目犍連和五百阿羅漢,但是他們都未傳授給他,只是對他說:“你應當觀五蘊無常,可以證道,也可以獲得神通。”
提婆達多所求不遂,便哭泣不樂,又到阿難處求學神通。阿難因爲沒有他心通,念提婆達多是兄長,便傳授給他。
提婆達多得到神通修法之後,入山修持,不久便修得了五神通。
他想:誰能成爲我的施主呢?阿阇世王子有大王之相,我應當與他結交。
于是,他上天去取天食,至北俱盧洲取自然粳米,又到南贍部洲的林中摘取果實,送給阿阇世王子。
爲了打動王子的心,他施展各種神通:有時他化作象寶、馬寶迷惑王子,有時變成嬰孩坐在王子的膝蓋上。王子抱著他時,他常常說自己的名字,好讓王子知道。
王子被提婆達多迷惑之後,在柰園建了一座大精舍,以四種供養、種種雜供應有盡有地供養承事他。
諸比丘將此事告訴佛陀,佛說:“不必羨慕提婆達多獲得供養。芭蕉因結果實而枯萎,騾子因懷孕而死亡,愚人因貪著利養而毀壞自己,讓智者見笑。”
提婆達多得到利養之後仍不滿足,他見自己徒衆稀少,心想:我有叁十相,與佛相差無幾,只是未能集聚徒衆,如果我座下有大衆圍繞,則與佛有何差別呢?他以惡心破和合僧,得到了五百弟子。
後來,由于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說法教化,僧衆又重新和合。
提婆達多因此生起惡念,推落山石想要壓死佛陀。金剛力士見後,從遠處以金剛杵擊碎山石,碎石飛迸,傷了佛的腳趾。
蓮花色比丘尼呵斥他,他便毆打比丘尼,比丘尼眼球迸裂而死。于是,提婆達多犯下了叁條無間罪。
提婆達多又與邪惡的外道富蘭那等結交,斷壞善根,內心毫無慚愧與悔意;又將劇毒塗在指甲上,想在禮佛時傷害佛陀。
當他起身前往王舍城途中,大地自然裂開,地獄火車前來迎接他,于是提婆達多活生生地陷入地獄,自取毀滅。
提婆達多與生具有叁十相,可見他前世積福之深!這一世剛出家就能背誦六萬法聚,十二年中精進不懈,這是何等猛利的智慧和精進!從各方面觀察,提婆達多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爲何他後來會一步步走向地獄呢?毀滅他的就是名聞利養。自從名利魔入了心竅,他的心便敗壞了。爲了騙取阿阇世王子的信任,獲得更多的利養,他不惜上天宮取天食,飛往北俱盧洲和南贍部洲取各種妙物,又施展各種變化誘惑王子。可見,一旦有了名利心,人們就會不擇手段地滿足自己的欲望,毫無羞恥心。
提婆達多得到大供養之後,欲望進一步膨脹,竟然想和佛陀競爭,成爲教主,于是破和合僧,招攬徒衆;最後竟然因爲無法容忍佛的存在,而以強烈的嫉妒心想方設法謀害佛陀。名利心竟讓一個原本具有功德的人最終發狂成魔,深陷地獄。
提婆達多的一生,就如佛陀所說一般,毒瘡從一點開始腐化,從皮爛到肉,從肉爛到骨,從骨爛到髓。如果耽著名聞利養,貪毒一入相續,就會破持戒皮,爛禅定肉,損智慧骨,壞微妙善心髓。總之,追逐名聞利養之人,功德會逐漸消失,惡業將日益增長,最後會腐爛相續。
唐代悟達國師,從小聰慧過人,十一歲出家學習經論,對法義領悟頗深,十叁歲便能升座講經。
後來,懿宗皇帝親自聽他講法,並賜給他沈香寶座。此後,他的膝蓋上忽然長出一個人面瘡,眉毛、眼睛、嘴巴、牙齒樣樣俱全。若喂它飲食,它就張口吞食,與常人無異。
後來悟達得到一位聖僧的指點,讓他用某處的山泉洗瘡。正在洗滌時,人面瘡忽然開口說:“你知道袁盎殺害晁錯的故事嗎?你就是袁盎,我是晁錯。我找你報仇已有許多世了,但你在十世之中都是持戒精嚴的高僧,我無機可乘。現在你因爲受皇帝恩寵,享用過于奢侈,生起了名利心而損減道德,所以我才有機會報仇。現在你用叁昧水超度我,我們之間的恩怨就此了結。”
悟達國師用叁昧水洗瘡之後,怪瘡果然就痊愈了。從此,悟達國師遠離五欲、過午不食、晝夜精進修行,後來往生極樂世界。
皇帝賜予沈香寶座,帶給悟達國師極大的尊榮。在大名之下,堂堂國師也會心醉神迷,把持不住,一念名利心起,即毀壞了道德,讓怨家有機可趁。可見名聞利養是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
《洛陽伽藍記》中有一則公案:
…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