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說忍爲勝方便。”】
《攝波羅蜜多論》說:如果菩薩因衆生的邪行而生起棄舍利他、退失大乘之心,佛說安忍是不退失大乘的因或殊勝方法。
這是說修習安忍,能讓菩薩遇到有情作邪行時,也不退失利他心。
比如,釋尊因地作忍辱仙人時,南印度有位性情暴惡的歌利王。
一天,歌利王帶著采女到郊外遊玩,采女們趁王休息時,前往山間采花,走到了菩薩坐禅的地方。
菩薩爲了斷除采女們的貪欲,便爲她們說法。這時,歌利王仗劍走來並怒斥菩薩:“你用什麼幻術誘惑我的采女?”
菩薩說:“我守持淨戒,早已沒有欲染。”
歌利王說:“你已證得阿羅漢果嗎?你已證得不還果嗎?”
菩薩說:“都未證得。”
歌利王說:“你這麼年輕,既然沒有證果,就一定有貪欲,否則你爲何看我的女人?”
菩薩說:“我雖然未斷貪欲,但心中確實沒有生起貪心。”
歌利王說:“即便是服氣食果的仙人見到女色尚且生貪,何況你是正值壯年的凡夫?”
菩薩說:“見色不貪並不在于服氣食果,而是因爲系念無常、不淨。”
歌利王又問:“如何是戒?”
菩薩答:“忍名爲戒。”
歌利王立刻拔劍砍斷菩薩的手足、耳鼻,又問:“現在你能忍嗎?”
菩薩答:“即使我殘余的身軀被碎爲微塵,我也終究能忍,不起一念嗔心。”
這時四天王降下金剛砂雨,歌利王見後心生恐怖,跪在菩薩面前求哀忏悔。
菩薩發願:“若我真實未生一念嗔心,就讓我的身體恢複如初。”發誓之後,身體立即恢複。
菩薩又發願:“願我來世先度大王。”
因此世尊成佛之後,首先度化了㤭陳如比丘,而歌利王就是㤭陳如比丘的前世。(以上公案根據《涅槃經》、《大毗婆沙論》彙集而說。)
當有情殘暴地肢解自己的身體時,不僅不起嗔心,而且還發願首先救度他,此即修習安忍成就的偉大德行。凡是欲求生命境界圓滿之人,誰不歡喜修習安忍呢?
【“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
能摧毀世間今生和來世諸多圓滿善事的怨敵,就是嗔恚;而能從嗔恚過失中救護自己的親友,便是安忍。
嗔魔極其可怕,它能燒毀百千劫中所積累的善根,所謂“一把嗔心火,能燒功德林”。在嗔恚將起、將要或正起、正要摧毀衆多善根之時,能從這種巨大損失中救護自己的,唯有安忍。因此,爲了保護善根,修行人都要修好安忍,否則長期所積的善根,以一念嗔心就能毀滅無余。(嗔恚的過失將于後文詳述。)
世人對自己所積累的財富都倍加珍惜,不甘虛耗,如果放火將其財富燒成灰燼,肯定痛心疾首。那麼作爲修行人對自己的善根福報,也應該倍加珍惜。
【“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
安忍是具力者的妙莊嚴,是難行者的最勝力。
“具力者”,即遭人打罵等時,內心具有不願傷人之忍耐力的人。《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難行者”,即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的菩薩。
《六波羅蜜多經》說:“複次,一切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恒以璎珞而爲莊嚴,諸佛法王、大菩薩等常以安忍璎珞而自嚴身,若遇衆生非理欺負,大悲安忍而救護之。”菩薩遭受衆生非理的欺負時,能以大悲心安然忍受,不僅不報複,而且能發心救護怨敵,這是最莊嚴的德行,故說“是具力者妙莊嚴”。
菩薩雖見生死流轉苦惱無量,卻能以安忍力代受衆生之苦,即使經曆無量時劫仍不辭辛勞,終究不會棄舍生死而自取寂滅。而且,菩薩以安忍力能施舍一切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乃至身命,心中毫無吝惜。這樣的大安忍,愚人僅僅聽聞都會心生驚恐,汗毛豎立,又怎能施舍呢?所以,安忍是難行者無與倫比的威德力。
《六波羅蜜多經》說:“複次,菩薩雖見生死流轉諸苦,以安忍力代爲受之,經無量劫不辭厭倦,亦無棄舍而取涅槃。複次,菩薩摩诃薩以安忍力,能舍一切頭目髓腦、身肉手足及與身命,心無悋惜。凡夫無智,聞之驚怖,身毛皆豎,何能舍之?菩薩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處容貌端正,一切衆生之所樂見,于大會中常爲諸佛之所稱歎。”
【“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
安忍是能息滅害心野火的大雨,一切今生來世的損害都能由安忍遣除。
【“諸勝丈夫堪忍铠[6],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贊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
大丈夫身披安忍的铠甲,惡人粗語的利箭非但不能穿透,反將變成贊歎的妙花,美名的花鬘不斷傳揚,令人們對安忍者極爲歡喜。
佛在《菩薩藏經》中說:我回憶前世作大仙人時,名叫“修行處”。當時有惡魔變化了五百名健罵丈夫,時時尾隨我並以各種惡語辱罵我。
不論白天或黑夜,在我往返去來、行住坐臥等時,或在僧院靜室,或在城市俗家,或在街頭巷尾,或在無人靜處,隨我端坐或站立,這五百名魔的化身,不停伺機以各種粗語謾罵、呵責我,這樣持續了五百年未曾間斷。
舍利子,我回憶那五百年中,雖被諸魔用各種不堪入耳的粗語辱罵,但我未曾動過一念嗔心,我總是生起慈悲救護的善心,以正理觀察嗔恚的對境。
由此公案可知,安忍才是善護自心最殊勝的铠甲。盡管惡人人多勢衆,並在五百年中不斷放射粗語利箭,卻絲毫穿不透安忍的铠甲,反而引發菩薩的深慈大悲,所有粗語利箭都化爲贊美菩薩高尚情操的美妙花朵。
忍辱波羅蜜不可思議,我們沿著修忍之路不斷進修,必能輾轉進入內心深廣無比的勝境,最終契入一切種智。《六波羅蜜多經》中說:就像那極爲高廣的天梯,衆生登梯而上可以直達梵天。同樣,菩薩沿著安忍天梯上升,最終將登至佛地。
所以,爲證大菩提,我們應從內心深處對修忍發起猛利誓願。
【又雲:“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
《攝波羅蜜多論》又說:安忍是暫時能成就人天妙好色身,究竟能成就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端嚴色身功德的善巧之處。
如雲:“忍得廣大勝妙相,金色悅意衆樂見。”(修忍可感得廣大美妙、金色悅意的身相,令衆生見而歡喜。)由于無量安忍波羅蜜多的成就,最終將現前佛陀莊嚴的色身。因此,安忍宛如一位能塑造金身的能工巧匠。
《六波羅蜜多經》中說:“菩薩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處容貌端正,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以下歸納上述《攝波羅蜜多論》教證之義。
【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衆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爲救護,下劣爲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铠,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衆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衆多勝利而爲贊歎。】
“奪諸衆生眼觀意思”,即衆生見到由安忍所成就的美妙金色身相時,眼神和心意都會不禁被它吸引。
所謂“以有情邪行也不退失利他”、“從能摧壞衆多善根的忿恚怨敵中作救護”、“即使被下劣者損害也能堪忍,是極悅意的莊嚴美飾”、“是難行者破除煩惱逼惱的最勝之力”、“是能息滅害心大火的甘霖妙雨”、“是暴惡者以邪行利箭無法穿透的堅固铠甲”、“是能塑造奪諸衆生眼觀意思之美妙金色身相的能工巧匠”,以諸如此類的衆多勝利贊歎安忍。
此外,《六波羅蜜多經》中還宣說了許多贊美安忍利益的比喻:
“譬如世間阿伽陀藥,能除自他一切毒病,菩薩亦爾,忍伽陀藥能治自他一切瞋恚煩惱毒病,是名安忍波羅蜜多。”
“譬如世間明月寶珠,商主持行,度大曠野砂碛之中,絕無水處,于夜月中,持珠向月,以器承之,水即隨出,商主飲之,得度曠野。菩薩亦爾,持此安忍明月寶珠,度于生死曠野碛中,絕無智水煩惱之處,于佛智月,持忍辱珠,承佛法水,菩薩飲之,出于生死,至涅槃岸。”(例如:當今時代,處處充滿著利益的競爭,謙遜禮讓的風氣幾乎消失殆盡,這種唯利是圖的環境,逼得人人都深感自危。在這樣的煩惱窟中,佛子應心懷忍辱珠,莫與人爭,自甘卑下,以佛法爲甘露,不爲外境所動。)
“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依之得生,一切有情依之而住,安忍亦爾,一切菩薩摩诃薩于十地中,修習六種波羅蜜多,依之生長,由斯而住。”
“複次,菩薩摩诃薩安住忍力,堅固不動,如妙高山,旋岚猛風所不能動,忍妙高山亦複如是,瞋恚猛風所不能動。”
“複次,如巧畫師畫種種像莊彩成就,安忍畫師亦複如是,莊嚴功德圓滿成就。”
以下宣說摧毀嗔恚是一切安樂之因。
【《入行論》雲:“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
《入行論》說:如果精勤摧滅嗔恚,今生和來世必定獲得安樂。
【若能恒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于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于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于現後悉皆安樂。】
如果能恒常修習堪忍,就不會失去歡喜,因此今生任何時候都能常得安樂,來世也能破除惡趣,轉生妙好善趣,究竟能給予決定勝的安樂,因此不論今生或來世都很安樂。
以上是說修習安忍的人,不論今生、來世乃至究竟,任何時候都會獲得安樂。這是說明安忍者恒常安樂。
《月燈叁昧經》中也說:菩薩修安忍,晝夜安祥,其身不離喜樂。
以下交待:對于安忍的勝利未獲定解期間,必須持續不斷地精進串習。
【此等勝利皆由忍生,于此因果關系,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以上這些勝利都是由安忍産…
《安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