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僧行腳生涯的啓發▪P2

  ..續本文上一頁態,漂泊無依。我夢見跟著很多人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天氣裏趕路。莫名其妙地,大家都沒有念頭、沒有意識,像被風吹著一樣往前趕,像部隊行軍一樣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很恐怖。當時我動了一個念頭:“不對,這不是我的同伴!”我就念了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從那個境界裏出來了。人的意識遲早要經過這個中陰過程,所以我們應及早有所訓練。

  對禅僧來說,行腳還有很多其他意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到各地去拜訪修行人。禅宗修行到最後,是以心印心,因爲開悟以後的境界是很難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所以他一定要去拜訪那些認爲自己也開悟了的人,互相切磋一下,你感受到的是什麼,我感受到的是什麼,以此來辨別真假,互相取長補短,這個也很重要。

  還有一點就是,禅僧們行腳的時候,外面不斷變化的環境,是檢驗他修行是否到家的試金石。有時我們在禅堂裏,風和日麗,衣食有保障,一切都很舒適,你得到一個很好的感受,你以爲是開悟吧,但是你把這個感受拿到狂風暴雨裏去檢驗一下,拿到生活沒有保障、身心不斷受到外界考驗的情況下去檢驗一下,才發現在禅堂裏禅坐得到的那一點覺受是非常不夠、非常淺薄的,是一棵非常嫩的芽,而這棵嫩芽你要養護它,然後在大風大雨中去磨煉它,這也是行腳生涯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

  此外,曆史上在行腳過程中開悟的禅僧也很多,有很多修行人在禅堂裏打坐沒有開悟,在外面行腳他卻開悟了。古時有一個禅僧,天天在外面行腳,一天他到一個旅店歇腳,晚上躺在床上,聽到隔壁一個人在唱歌,那人唱道:“張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條路,明朝依舊賣豆腐”,“張豆腐,李豆腐”,是指賣豆腐的人,“枕上思量千條路”,每天在外面賣豆腐很辛苦,晚上休息時在床上輾轉反側,思量著賣豆腐這麼辛苦,明天是不是還幹這個,是不是要改行跳槽、賣個電腦什麼的[笑聲],可是明早起來,還是得賣豆腐。禅僧聽了這支歌,當下開悟了。

  還有一個禅僧在街上行腳,正好走到賣肉的地方——你們知道,賣肉的地方都是把肉放在案板上,賣肉的人拿一把刀,這樣的人往往很胖、很剽悍。古代人與現代人一樣都喜歡吃瘦肉,不喜歡吃肥肉,不過他們把瘦肉叫做精肉。大家圍著賣肉的人,七嘴八舌地說:“你給我割塊精的”,賣肉的有點兒不耐煩了,把刀往案板上一砍,說:“哪一塊不是精的?!”這時禅僧剛好走到那裏,聽到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當即開悟了。

  宋朝的時候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慧宗杲禅師座下有個弟子叫道謙,道謙跟著大慧宗杲天天參禅,參了二十年,還沒有結果,沒有開悟,看到師父身邊的師兄弟一個個地開悟、受到表揚,心裏非常著急。有一天,大慧宗杲禅師讓他送一封信到湖南長沙,那時大慧禅師住在福建,從福建到長沙很遠,道謙禅師聽了以後很發愁,他想:“我修行了二十年,歲數也大了,一點名堂都沒有,現在要我去送信,又要耽誤很多時間。”他不太願意送,但是師父命令了,又不得不去。他有一個同參叫宗遠,宗遠禅師跟他說:“師兄,你去送吧,沒事兒,我陪你去。”他看到師兄弟來安慰他,就有了點信心,兩人就上路了。走在路上,道謙對宗遠說:“我很苦惱,修行了這麼多年也沒有開悟,現在還要我去送信,一路奔波,怎麼修行呢?”宗遠說:“你也不要發愁,在路上未必就不能修行。在路上你什麼事也不用管,我都幫你辦,就是有五件事你得自己去做。”道謙問:“哪五件呢?”宗遠說:“吃飯、睡覺、拉屎、拉尿、拖一個死屍路上行。”話一說完,道謙禅師就開悟了,歡歡喜喜地上路了。宗遠禅師說:“拜拜,我要回去了,我的任務完成了。”[掌聲]道謙禅師送完信回來,大慧宗杲禅師站在門口[大概那個廟也在高山上],看到他遠遠地走過來,非常高興。他還沒走到跟前,師父就說:“這回不一樣啦,這回不一樣啦!”——開悟的人師父都能看出來,他和以前相比完全變了個人,這也是在行腳途中開悟的一個例子。

  一個事物你要認識它,就要直接接觸它,用身體、用心直接去接觸。我們直接接觸外面的世界、接觸生活的同時,我們也就直接接觸了自己,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行腳給我們以很多的聯想,在我們的身體上,有頭腦和眼睛,眼睛可以看很遠,頭腦可以想很遠,在中國可以想到美國,在地球可以想到月球,在今天可以想到幾萬年之後,但是我們的手和腳卻不能像眼睛和頭腦一樣飛過去,它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必須腳踏實地、胼手胝足地去走。所以禅師的行腳是要把抽象的理論拉回到直接的接觸中去,這個在佛教中叫“現量”,我們在路上走就會知道腳會磨泡、會出汗、腿會酸、腰會疼;這個山有多高,爬一爬才知道,望山跑死馬,看著很近,真走起來就不一樣了,說有 2000米,爬爬就知道了 2000米意味著什麼。生活裏的事物都是這樣,直接接觸才能領會它。

  有一次我陪一個外國人朝拜五臺山,剛開始我們計劃租一個車,但是當時與人家價錢沒談攏,他們要的價太高,我們一氣之下,就說:“我們不要車了,爬上去吧!”後來在路上,這位外國朋友和我講了一句話,讓我很驚訝,因爲一個歐洲人要說出這樣的話不容易,他說:“你說我們坐車近,還是走路過去近呢?”我說:“當然是坐車近,坐車快嘛。”他說:“你錯了,走過去近。坐車慢,坐車遠,坐車到一個地方比走路過去遠。”我說:“咦,那怎麼講啊?比如說我從北京到法國,我們坐飛機近還是走過去近呢?”他說:“走過去近。爲什麼呢?因爲你坐飛機從中國到美國或法國,那種感覺好像是在做夢,好像是在電腦上、地圖上或書本上跳到另一個地方去了,很抽象,一路上會經過哪些地方、哪些國家,哪些山川水土、地理氣候、風土人情與文化,你完全沒有感受,從一個地方一下子就躥到另一個地方去了。但是你要走過去就不然了,你從中國到法國就會知道要經過哪些山、哪些河流,經過哪些國家和民族,各地的風土人情都不一樣,這個離我們近,這個真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實際上據我觀察,坐飛機的人多半是把發給自己的那頓飯一吃就閉上眼睛,再睜開眼睛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你想看也沒得可看,茫茫無際的天空中幾朵雲彩,沒有什麼看頭。但是要走過去或騎自行車過去,就不一樣。”在他的這個說法裏,包含了深邃的與人類精神生活相關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在從古到今的哲學思考和宗教探索裏存在著一個矛盾,也就是抽象與具體、主觀與客觀、大腦與腳、頭腦與手、眼睛與手的矛盾,怎樣把眼睛與手的矛盾消融,怎樣把頭腦與腳的距離縮短,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問題。一個人的成熟就是逐漸把大腦裏的東西落實到手和腳上,落實得越多,就意味著我們越成熟,落實得越少,就越不成熟。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禅宗叢林的生活,我們就知道,叢林修行方式的那些道理和內涵非常值得我們體會。在叢林裏面,方丈是領導,但是這個領導,他每天要和大家在一起,勞動要帶頭,吃飯在一起,念佛在一起,打坐在一起,一切都在一起。一般人以爲,領導是首腦,他管抽象的東西,管命令。他命令,做導師,坐在那裏不動來指導大家,但是在中國禅宗的傳統裏,方丈是要與大家打成一片,而且禅僧的修行是完全融化于日常的生活勞動裏面的。在古代禅宗叢林裏,方丈每天或隔幾天都要上堂說法,禅僧們在地裏勞動回來,把身上的灰拍一拍,手上的泥巴洗一洗,就到法堂裏面跟開了悟的方丈[過去方丈都是開了悟的,現在就不一定了]討論,討論在我們現在看來最抽象、最神聖的問題。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師父就在勞動中說法,在福建一帶,還一起摘茶,摘著茶葉就突然向弟子發問,或者一起除草、推車什麼的。有一次一個開了悟的弟子推著車要過去,他的師父伸著腳擋在那裏不讓他過去,弟子說:“師父,您把腳收一下。”師父說:“已展不收。”——腳伸出去就不收回來了。弟子就說:“已進不退!”推著車就過去了,[笑聲,掌聲]結果把師父的腿壓瘸了。[笑聲]但師父也不是好惹的,到了晚上,上堂的時候,師父拿出斧頭說:“白天把我弄骨折的那個人出來,拿腦袋過來!”徒弟真的就把脖子伸過去了。真的,那時候師父要給他一斧頭,他也是很樂意的,但這樣師父也就沒有給他一斧頭,所以他的脖子還沒有問題。[掌聲] 還有一個禅師在地裏割麥子,到吃飯的時候,寺裏會打鼓通知,他聽到打鼓聲,就哈哈大笑,把鋤頭一扔,轉身就走,和他一起勞動的人都很驚訝。百丈禅師知道了,說:“你們不曉得,他開悟了。他剛才聽到打鼓就開悟了,這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百丈禅師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也是與勞動有關,叫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師享壽九十多歲,在他九十歲時,弟子們心疼他每天勞動很辛苦,就把他的勞動工具收起來了,以爲工具收起來後他就沒法勞動了。收起來以後,老和尚是不勞動了,到了要吃飯的時候,他不吃,說:“我今天沒有勞動,所以不吃。”弟子們沒有辦法,只好又把工具還給他。你們看,在寺院他本來是精神領袖,但他完全是跟大家打成一片的,要勞動都是一起勞動,這種境界就是消融了一切對立[精神與物質、頭腦與手腳、主觀與客觀、過去與現在]的一種當下的生活,當下的解脫與自在。

  中國這片大地適合于行腳,山好,水好,幅員遼闊,所以在這片天地裏行走,山水就是最好的老師,看巍巍的高山,聽潺潺的流水,這些都是悟道的因緣。回想祖師們修行的方式,能給我們很多啓發。今天的人離大自然越來越遠,我們跟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距離越來越遠,而且現在大家的思想感情都受抽象的東西影響,我們都生活在符號裏面,人和人交流通過手機、通過網絡,上網買東西,也不用去商場了,在網上談戀愛,都不用見面了,[笑]還要在網上成立一個家庭,我聽到都很詫異。生活已經符號化了、抽象化了,越是這樣,就離我們的本心、真心越遠。因爲真實的“我”離不開大自然,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周圍的人,離不開周圍的一切,所以禅僧的修行生活是開放的,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開放的,就是我們師父所說的“將個人融化于大衆”,大衆就是衆生。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的心是敞開的,向社會、向衆生敞開,與社會、衆生同甘共苦。不過他雖然是敞開的,但也不是隨波逐流,他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願力和自己的智慧,他有一個不能被衆生動搖的自己的天地。這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禅僧的行腳生涯給我們的啓發。

  [據 2003年 7月 24日于河北蒼岩山景區對第十一屆生活禅夏令營營員的開示錄音整理]

  

  

《禅僧行腳生涯的啓發》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善生經》導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