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界現前時,我們應當明白,此現象無非是衆緣所生的假相、幻相,不是真相,所以,不要被這種假相、幻想所左右,何必執著于此處的空花水月!你執著它,就有煩惱,你明白它是因緣所生法,不執著它,你就避免了很多煩惱,你就自在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本來是沒有的事,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盡管我們在應付,在負責,上班的還要上班,上學的還要上學,但分明是幻人做幻事而已。佛教中說:“興如幻佛事,建水月道場。”但你在證得空性之前,還得老老實實、本本份份、腳踏實地地去做,你不做是不行的。當順境現前之時,我們應當明白,所有成就之事均是無常變幻的,不可能擁有永恒的一瞬間。所以你得意的時候,不要忘形。就像我們昨天曾經見過的那條河,今天再去時,那條河已經沒有了,我們再也無法見到昨天的那條河流了。我們現在應該大度地向昨天那條河揮手告別,但我們沒有這個勇氣,不願向它告別,總是認爲就是昨天那條河流,煩惱的根源就在于此。事實上,那條河在你看的當下已經在變換著,實際上已不是剛才的河流了,只是我們無法通達這一點,依然一廂情願地認爲那條河沒有動,而所有的事物都如同這條河一般,所以我們沒必要執著它們。你沒有跟上這個“變”,所以就有煩惱了。
我們就某事物的當下去體會那份無常不住的真相,即是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實相是在諸法上體現出來的。它們的關系是:諸法是實相的諸法,實相是諸法的實相。也可以說,雖宛然有而畢竟空,雖畢竟空而又宛然有。所以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有本是一體,不能偏有偏空。你一把它們分家,你就有煩惱,你把它們合在一起,你就沒有任何煩惱。即如“空是一邊,有是一邊,離是一邊,是謂般若波羅蜜”。你認爲空,就把有去除了,你認爲有,又把空舍掉了,這都不是中道。佛經中常用“劫初之谷”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劫初之谷已經不存在了,這是“不常”,但現在的稻谷又是從劫初之谷演變來的,所以,它又“不斷”,佛教中講不常也不斷。因爲諸法是一場幻化,所以不常也不斷。你認爲常、斷,只是你的一廂情願而已。離開空有、常斷二邊,就是真正的淨心,但我們很少能夠真正淨心,都是染心。面對淨心,我們應該深思。當然這只是淨心的見解而已,真正的淨心要到生活中去進行,比如生活禅。
2、淨即是平常心
關于平常心,《維摩經》中說:“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我們常常認爲,庸庸碌碌,平平常常,隨隨便便,也不努力就是平常心。錯了!此種平常心是愚昧的表現,是愚昧的平常心,不是佛心平常心,不是道。佛的平常心是對諸法實相的體悟,而諸法實相是一種不二平等的境界。《維摩經》中說:衆人說不二,不知不二;文殊菩薩知不二不可說,姑且假以語言文字表達;只有淨名一默如雷,文殊菩薩說:“善哉,善哉,此則真不二法門也。”包括我在內,我們都在說不二,但我們實在不知道不二究竟是一種什麼滋味,因爲我們沒有體證,我們只是在說一種見解。你真正體悟到諸法實相了,你沒有任何語言可說,你說出來的,也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如果有一天你真正認識到了不二法門,你會感覺到,佛教所提倡的“無情有佛性”也是有意義的。
人們常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在道生心裏,他與頑石已經達到了平等的境界,頑石就是在向他點頭。一般人不能理解“無情有佛性”:無情可以成佛嗎?成佛不可能。因爲它不迷,所以也不覺。衆生迷,所以有一個覺的過程。無情是有佛性的,因爲它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可以通達第一義谛,你說它沒有佛性嗎?生活禅也是這個意思,因爲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通達了第一義谛,生活就是禅。但如果你對佛法一無所知,生活就是生活,禅就是禅。你把它們看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二元的東西,沒辦法活得快樂。諸法實相,不二法門,原來如此!無有立錐之地,卻又無處不可能安身立命。即如永嘉禅師《證道歌》中所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的當下即是諸法實相,也就是真如法性,我們真正認識到我們的身體如幻如化,我們就證得了佛陀的法身,我們是有希望的。說到這裏,有人就害怕了:無明是可怕的,怎麼無明實性即佛性呢?我覺得不可怕。
《文殊般若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諸佛境界向何處求?文殊菩薩答道:向貪嗔癡中求。有人說:貪嗔癡我躲都來不及,爲什麼向貪嗔癡中求?貪嗔癡即是佛性。爲什麼這麼說呢?貪嗔癡是人的本性,我們第一要解決它,第二要認識它,你想躲避它是躲不掉的。你要認識它是什麼,它是空,是諸法實相,了不可得。就其現象來說,它是貪嗔癡,就其本質來說,它哪裏抓得住、摸得著呢?所以,貪嗔癡就是道,就是佛性,就是諸法實相,這就是不二。所以,你不要怕煩惱,也不要怕坎坷,不應該躲避。如是,逆境與順境,希望與恐懼,一切二元的對立,頃刻間泯滅消除,了不可得,即是打成一片,此時此刻,真正理會得太虛老法師所說的:“佛祖家當,本地風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妝,千年大計,最忌裝璜,有意求全,反致損傷。”不要跑到外面去找,不要離開你的現實生活。有棱角就不對了,不用把它裝飾得這樣那樣漂亮。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有人問:師父,這倒底是什麼呀?倒底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真的如此,這不是狂禅。
讓我們以感恩的心情欣賞我們擁有的人生,因爲我們擁有這個人生很不容易。無論是逆境與順境,我們都微笑著面對它。不要躲避,躲是躲不掉的。但願一切隨緣,該承受的躲避不掉,該放棄的只有放棄。不願放棄,不想隨緣,就是煩惱。所以,不要動心。切記:此中隨緣不是隨便,把隨緣當成隨便,那不是諸佛菩薩的本懷。
3、進一步探討平常心
我們懂得了諸法實相,懂得了空性,要把它落到實處,那就是平常心,也可稱無所得心。即如《般若經》中所說:“若有一法勝過涅槃者,我亦視之如幻如化。”這空得多麼徹底!你的障礙來自你的自我,真的如此!《百論》中說:成佛只就世俗谛說,若就第一義谛言,成佛了不可得。就世俗谛而言,有佛可成,有煩惱可斷,但就第一義谛而言,沒有佛可成。你如果有一個成佛的概念,就是挂礙,就成不了佛了。如此,我們才會領略當年法性寺前的二僧爭論風動幡動,六祖答曰仁者心動的這段公案。是你自己在妄想分別,你自己如果不妄想分別,風動幡動關你什麼事!
你一看就有分別了,分別就有煩惱了。如是,心不分別,一切平等。動靜一如,本來是一樣的。諸法實相告訴我們要把這種界限打碎,你就平等了。此時此境,我們會認同“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要在自己的心裏耕耘,就在現實生活中耕耘。《中論》中說: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谛;不得第一義谛,則不得涅槃。生活禅的意義就在這裏。又有一首偈子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它什麼都可以是,又什麼都可以不是。你悟到平等了,什麼都是佛法。《金剛經》中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真正達到了自在、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則一切法就是一切法,怎麼能跟佛法沾上邊呢?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說,青山本不老,爲雪白頭,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這都是有外界的條件的,否則就本來而言,它就是平等。你不要爲它增加什麼,應該把它減下來。所以,學佛的人要吃瀉藥,不要吃補藥。如果吃補藥,越補越煩惱。
平常的道理看起來荒謬無比,如果把這個茶杯和我平等起來,這不麻煩了嗎?有人要是說你和狗是平等的,你肯定會急了。但從理地上來講,你們恰恰是平等的。所以,看起來荒謬無比,事實上非常合理。
禅宗裏面,往往把兩個毫不相關的事物扯在一起,比如說佛是麻叁斤,佛是幹矢橛,還有呵佛罵祖之類,這些無不是在表達一種平等的境界。因爲無法說,只好用一種別的東西來替代它。如果你通達了平等,你說它當下不是嗎?是的,當下就是的。這是佛教的真功夫所在,不要隨便效法,也不要隨便指責說他錯了,其實是你錯了!有人說,淨空法師錯了,他總是說淨土法門如何如何好。淨空法師沒錯,他要是不說淨土法門好,誰還去學淨土法門呀?是你錯了。其實淨空法師講了很多別的經典,你只是不知道而已。佛教的真功夫,也可以說是“觀照般若”的成就,是一種實見。你沒有這種實見,哪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在這種般若的觀照下,總有一天我們會通達“黃花翠竹西來意,綠水青山古佛心”。那絕對是自在,你不用懷疑。你不能自在,是因爲你不平等了,學佛,簡而言之用兩個字概括起來,就是學平等。可見,平常心中,尋常與荒謬都蘊含著很深的佛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不能隨意效法,以免鑄成大錯。你本來沒有親證,也說佛是幹矢橛,就要遭到果報。有人也學南泉去斬貓,那就錯了。
悟和迷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佛法是圓融的,悟了,你怎麼做怎麼有理,沒悟,它就不圓融了。雖然有人對禅宗的有些見解表示懷疑,但不適合自己的,未必不適合別人,不要指責。不要說你學這個法門,非得讓所有的人都跟你學你認爲對的那個法門。別人跟你的因緣不同,怎麼能跟你學一樣的法門呢!佛法是對機說法,因人而異,大家根器不同,爲什麼要盲目效法,或者盲目否定呢?盲目肯定與盲目否定都是不對的。相信時至今日,禅宗依舊有它的因緣與魅力,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們這次生活禅夏令營。如果生活中沒有禅,就不會有這次夏令營。生活中就是禅,因爲生活和禅是平等的。所以生活禅夏令營是成功的,如果你學的不成功,那是你的問題。生活中的禅,而且有無限的天地。
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在這個生活節奏加快的現實社會中,會使我們遇亂不驚,從容鎮定。當年僧肇大師臨死之前寫了一首詩說:“四大原無我,五蘊也是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我覺得,那就是一種解脫的境界。如果用死來考驗自己,確實是太殘酷,太殘忍了,但在生活中能借鑒一下,我們肯定會受益無窮。
我們都是平常人,如果你是老百姓,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這樣,家庭和工作的問題,所謂的沖突與矛盾,都會迎刃而解,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平常可以包容這一切。如果政治家能有平常心所帶來的智慧,則能高瞻遠矚,不拘泥,不狹隘,如是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但願我們因爲明白而有一顆平常心,因爲有一顆平常心而明白。
《佛教的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