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菩提心的前提,就是適當地放下對世間的貪著。
前面也講過,我們都是凡夫,不可能一開始就放下一切執著、一切貪心,佛陀也沒有這樣要求我們,那是最後的事情。在人生有限的幾十年當中,即使過得比較優越,佛也不會反對,但如果僅僅爲了這一點,就付出巨大的代價,投入畢生的精力,那就不劃算、不值得了。所以,我們可以讓生活過得簡單、樸素一點,將剩余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考慮自己與衆生的解脫。把珍貴的時間花在修行上--修出離心、修菩提心,才算得上是沒有荒廢人生。
如前所述,中國每年有二十萬人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自殺的原因,並不是因爲窮得吃不起飯,生活難以爲繼,而是因爲激烈的社會競爭,高度的生活壓力,他們脆弱的神經承受不起這樣的逼迫,所以選擇了自殺。雖然這是很愚昧的作法,但凡夫人本來就愚昧,他們想不出別的辦法,就只有選擇一死了之。
我們現在就是要明白,生活品質的高低只是生存的方式而已,人生還有更重要的遠大目標,這些雞毛蒜皮的區區小事不值得我們付出生命的慘重代價。如果心中有了菩提心,哪怕生活得十分艱苦,也會過得很快樂、很輕松。這是每個具備菩提心的人都能感覺到的。
既然人有聰慧的大腦,有思維的能力,我們就應該發揮自己的功能,要著眼于更深層、更遠大的目標。所以,我們應當樹立起菩提心的觀念,應當將佛陀灌輸給我們的,具有平等、寬容、和平等偉大思想內涵的菩提心,作爲生存的目標、人生的意義。從此以後,我們在世間就不會活得很勞累、很辛苦;更重要的是,從今以後,我們就有了正確、偉大、崇高的人生目標。由此可見,佛教不但不是消極的,而且還是十分積極的。
在瞭解到菩提心的殊勝之處以後,很多人都會對菩提心生起欣羨、向往之情。那麼,怎樣能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呢?怎樣能縮短與菩提心的距離,而盡量去靠近菩提心呢?
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過,《慧燈之光》中就說得更爲詳細,很多前者沒有交待的細節,後者都有了清楚的說明。你們只需將二者彼此對照,互爲補充,就能得到一個極爲完整的修法,所以今天無需廣講。總的來說,就是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這些修法既不是我發現的,也不是某人胡編亂造杜撰出來的,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以及修行到最高頂點的曆代高僧大德們,將自己在修行當中的心路曆程,完完全全地告知後人,從而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
雖然我們現在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這樣的慈悲心還遠遠不夠。首先,我們目前所有的慈悲心的對象,主要是針對自己的父母親友,即使範圍再廣一點,也最多就是幾十或者幾百個人而已,所以還談不上平等;另外,雖然我們現在也希望自己的親友能獲得幸福--工作順利、衣食無憂、心想事成……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能過上好日子;自己平時爲了父母兒女的健康、長壽等所謂“幸福”,也付出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卻沒有往更深的層次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更沒有爲他們的解脫做過任何努力。所以,現在我們就應當重視菩提心的修法,並竭力使自己能培養出真正的菩提心。
前面我們已經講述了菩提心的概論,下面開始講論典的內容:
爲什麼在已經具備出離心的基礎上,還要修持菩提心呢?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
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這四句,就是要修持菩提心的原因。如果出離心修得非常好,卻沒有菩提心,這樣的修行就會朝著自己解脫的方向發展,因爲在有了出離心以後,就必定會修行,而且會修持解脫道,但卻只會前往聲緣阿羅漢的方向,而不會往成佛的目標邁進。這樣一來,就不能品嘗菩提果之大樂了。
所謂“菩提樂”,是指成佛後的快樂。雖然在成佛之後不會有分別念,因而也沒有世間人所認爲的快樂,但由于遠離了一切痛苦,所以也稱之爲快樂。
前面也講過,此處有必要再次重複一下,修行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極爲重要的。比如說,我們都認爲,上班掙錢是必須的,如果不掙錢,就會缺衣少食,生存就會面臨威脅,因而我們必須去掙錢。這是公衆的一致看法。
但我們必須知道,與上班掙錢相比,我們更需要修行!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都還處于輪回之中,如果不解脫,將來必然會經曆無數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個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來不及衰老的時候就已經死亡,但即使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也會飽受生、病、死苦。對于每一位衆生而言,在漫長的輪回之中,都將經受成千上萬次的生老病死,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呢?我們該不該作好充分的准備呢?今生暫時的饑渴寒冷,與無窮無盡的輪回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由此可見,修行比掙錢重要得多!我們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們更需要修行!
我們往往在身體比較健康,工作比較順利,身心沒有遭受沈重打擊的情況下,會認爲人生很美滿,所以也不會未雨綢缪、居安思危,但在面臨某些致命打擊,或隨著年齡逐步邁向衰老,在即將面對死神召喚之際,就會猛然意識到:原來人生並不是像自己原來所想像的那樣完美,其中也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痛苦,在面對這些痛苦的時候,科學、哲學等學問根本就用不上,這已經不是世間學科所能解決的範圍了。不僅這些學問無能爲力,包括世間人所崇拜、向往的金錢、權力、名利等等,都無能爲力。
對于壽數窮盡的人來說,即使找到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即使遇到醫術最高明的扁鵲華佗,也不能起死回生。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人依靠藥物可以徹底地解決病痛之苦,並長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對他們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過修行所獲得的修證。有無修證境界的人在面對生老病死之苦的時候,是迥然不同的。雖然釋迦牟尼佛與衆多成就者也會在表面上示現圓寂、死亡,但實際上他們卻能自由自在地來去,雖然你們所見所聞的不多,但我們卻親自見聞了很多這樣的事實,從這些成就者面對生老病死的事情上,就能使我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徹徹底底的自由。既然我們有了能獲取自由的條件,爲什麼不爲自由而努力,不去爭取這樣的自由呢?因此,爲一切衆生的解脫而修行,是我們既無法抗拒,也找不到理由來推脫的。
我們需要生存,但我們更需要解脫!
如果要解脫,就必須要修行,千萬不能不把修行當成一回事,只是在有空的時候才打打坐、念念經,沒有空的時候就得過且過,而應該將修行作爲主要的努力方向,這樣在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才會有所收獲。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都是赤條條地來,兩手空空地去,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不可能帶走一分一文,在命歸黃泉之際,帶走的既不是銀行的存款、豪華的別墅、名貴的汽車,也不是親密的伴侶、慈祥的父母、心愛的子女,能夠跟隨我們來,並伴著我們去的,只有修行以及通過修行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如此,而且也只有它們,才能挽救我們的生生世世,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佛教徒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命中注定的說法,我們認爲,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數,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學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爲了改變命運嗎?因此,爲了打破這些觀念,爲了超越這些因緣,我們就必須修行。
下面言歸正傳,繼續宣講論文。
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以上四句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如果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就只能成爲小乘的阿羅漢,而不能成爲大乘的菩薩,所以我們必須修菩提心。
既然如此,那麼,菩提心的修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思爲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于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加行的修法就是思維,並通過思維來改變原有的錯誤觀念,比如禅宗講究“無念”--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思維;雖然在密宗的不同層次中,最後也有與禅宗相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修法,但密宗並沒有一開始就要求不思善、不思惡,而是要求在剛開始時要去思維。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都有非常粗大的習氣,如果不改變這些習氣,就無法進一步修行。
當然,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狀態下,有些根基非常成熟的,類似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人也會開悟。一旦能夠開悟,就什麼事情都解決了,但這樣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也許在幾千或者幾萬人當中,才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幸運者,我們自己是否屬于這個極其狹小的範圍呢?這就很難說了,因此,我們要保守一點,要從最低的階層往上走,要從最低的層次開始思維,從而改變以前的錯誤觀念。
什麼是錯誤觀念呢?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常、樂、我、淨這四個念頭,就屬于錯誤的念頭。一般說來,凡夫的無常觀是十分薄弱的,我們一向都想當然地認爲,自己絕對可以活到明年、後年,或者可以活十年、二十年,從來就不去思考我是否能活到明年,下一個月我是否還活在人間,這件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能否做完,雖然對這一切,我們都沒有任何把握,但我們卻仍然自欺欺人地固守這些錯誤的想法。
正是這些錯誤觀念,才使我們耽誤了很多一去不複返的時間,錯過了許多不可多得的機會;正是這些錯誤觀念,才使我們有了煩惱,從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業,並因此而流轉輪回,無從解脫。如果一直保留這些錯誤觀念,而不將其推翻,除非我們能夠當下證悟,否則就無法真正修持解脫道。
所以,我們就是要這樣思維、思維、再思維,這樣思維有什麼用呢?因爲,我們現有的精神或者意識,是既可以學好,也可以學壞的,這是它特有的功能。如果我們想讓它學好,就要通過思維來讓它明白道理,消除以前所有的,沒有從長遠的角度、沒有從更深層次去思維的,諸如“一切都是恒常的!”,“我不會死!”,“我是幸福的!快樂的!毫無痛…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