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及唱念規範》序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及唱念規範》序

  本煥

  弘法寺常住發心,印順大和尚率兩序大衆經數年努力,將漢傳佛教叢林儀規進行搜集整理成《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及唱念規範》一書,並用現代影視手法演示製作成光盤,流布教內外,了我之心願。這是一件使禅者和學人知儀規之發展、明規矩以行持的大好事。余自庚午年出家受具,迄今已八十余載,先後親近潢定法師、傳聖法師、持松大和尚、來果長老、虛雲長老爲師,繼承禅門臨濟宗法脈第四十四代。身在佛門,用功辦道,弘宗演教,續佛慧命,當用心盡力爲之。現雖已百零四歲了,還能夠領弟子們一道成就佛事,很是欣慰。

  老衲對叢林規矩是很熟悉的,因爲早年在名山禅林追隨明師參修多年。但是現在年紀大了,記憶力差了些,如果這本儀規有記得不到位的地方,敬望高僧大德與學人糾正和完善,並共同護持與發揚!同時,老衲謹在此建議,“第叁次世界佛教論壇”應該圍繞如何爲現代寺院樹規立矩和規範僧衆的日常行儀等教內建設開展討論,並達成共識,集思廣益,統一規矩,做成法本,大力推廣,以正法久住,利益衆生。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播佛教,繼而傳入東土,在中國大闡宗風,逐漸形成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叁大語系。因爲漢傳佛教巧妙地融入中國傳統信仰元素,加之佛教精神的感召,曆代皇帝大多尊奉佛教,所以發展尤爲迅速,佛門儀規也逐漸形成。從古代簡單的經咒和梵呗念誦,到晉朝梁武帝大力弘揚佛教,極力倡導茹齋持戒,並請益志公禅師等當代高僧結集梁皇寶忏,再後有水陸、焰口,唱念逐步正規。特別是到唐代,百丈懷海禅師巧妙發展融合,爲佛教樹立清規,規範行儀,形成冬參夏學,農禅並重的風尚。叢林清規的逐漸完善,爲日常朝暮課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宋代後,特別到了明清,叢林普遍規範了朝暮課誦的儀製,此後上殿、過堂與坐香、參禅以及誦經、拜忏,還有佛七、禅七與誦戒、布薩和齋天、放生等行儀成爲叢林必修,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叢林儀規。但唱念風格不一,給遊方參學者帶來不便,甚而影響佛門的清淨莊嚴。還有些偏僻的道場條件大多不具備,導致有些法師無法正常學習行持叢林儀規。更因文化大革命僧才的斷承,叢林清規行儀逐漸不彰,造成僧才不出,清規不弘。老衲認爲這是不好的現象,這也是佛法難興乃至佛教衰落的因緣!余爲之不安與憂慮。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次弘法寺常住發心,搜集整編並製作了《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及唱念規範》的書與碟,在傳承祖師行儀方面,做了初步的整理。這些規矩,有些是我七、八十年前在高旻、南華、雲門和雲居等禅林,追隨來果禅師和虛雲禅師等明師那裏學來的,有些是參考金山、天甯和寶華等古叢林規矩與唱念而來,這些都是曆代祖師傳下來的法寶,極其珍貴。我們要好好傳承、行持下去……

  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有了規矩,有了戒律,就應該按照規矩,以戒爲師,依教奉行。這樣,常住就可以如法如理、如律如儀地施行,莊嚴道場,廣弘正法,利樂有情;大衆就能如理如法、如律如儀地修行,用功辦道,了脫生死,成佛作祖。

  希望大家發大心,各自珍重,共同勉勵,真參實悟,勤修苦行,紹隆叁寶,弘法利生!

  阿彌陀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