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P6

  ..續本文上一頁社會的各種誘惑,他們也有困惑和煩惱。我們給他們講了佛法,使他們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對社會問題有一個平常心,我覺得這種布施是非常好的。

  講到這兒令人感動的是我在1995年時寫了一本書叫《人生的解脫》,這本書銷量較大。我有一天在首都機場,坐在那裏,就有四川素不相識的兩姊妹跑過來趴到地上給我磕頭。她們說是專程到北京來買這本書的。爲什麼要買這本書呢?她們說,因父母鬧離婚,母親一度想自殺,影響到她們在大學的學習。後來偶然從同學手裏得到這本書送給了母親。當她們再見到母親時,感到母親非常健康,生活得很愉快。母親說,以前認爲佛教是反科學的、是迷信的、是麻醉人民的,佛教徒都是洪水猛獸。可看了佛教書後,感覺到它講得很有道理。在我生命最困惑、最關鍵的時候,一個出家人寫的書讓我讀後賞心悅目,救了我一命。兩姊妹從四川跑到北京來買這一本書,我認爲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是“法供養”。

  父母需要什麼,我們供養什麼,這就是最好的孝心。尤其在經濟社會裏,我們的父母很可能受到經濟浪潮的沖擊,比如下崗、失業、和別人産生經濟糾紛,心裏爲經濟的滑坡和增長起伏不定,因此我覺得你如果真正有孝心的話就講給他佛法的真理,我覺得這真是救了人一命。現在一般人溫飽問題都解決了,最難以解決是精神問題。老年人的病有1600多種,比如老年性癡呆、腦萎縮等等很多都與他的精神生活不愉快有關,什麼能使老年人精神生活愉快呢?佛法能使他們放下自我。比如以前當官的人失去權力以後放不下,佛法能教他放下;以前掙了錢又失去金錢的人心裏不平衡,佛法能夠使他平衡。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無上的良藥,對我們的父母都是最好的供養。因此在座各位的父母如果有類似的病,希望你們今天就可以給他們拿一點藥。

  問:我認爲佛教只解決人類的人生問題,佛教工作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産品,是社會的一種需要。我不贊成所有人出家,出家人只能是有能力體會佛的智慧的人來做,由他們來啓發世人,而一般平常人還應該盡職盡責從事其他生産活動,你認爲對否

  

  答:我認爲是對的,此問題本身已告訴了答案了。在佛陀時代只有社會上的精英和優秀分子才留在僧團當中,他們以社會導師和精神領袖的面貌出現在社會上,我們東南亞佛教比較發達的國家中還可以看到這種情況,那些出家人在社會生活當中,作用類似于我們的黨支部書記,成爲人們思想和文化的導師在大學裏授課。在解決民事糾紛、戰爭等方面發揮了其它社會團體和個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漢傳佛教發展到今天,由于種種曆史原因和現實問題,出家比較方便,所以很多盲聾暗啞、沒有生活能力或有精神障礙的人都湧進了僧團。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和佛教自身建設的加強,這種現象可以得到改善和糾正。同時正像問題本身所說的,更多的人當因緣不俱足的時候既不能修道也不能弘法,最好還是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對佛法能夠領會多少就實踐多少,這樣更實際、更現實,不要勉強出家。因爲一個出家人吃什麼、穿什麼,他的社會形象就代表了佛教,社會上的人就是從一些形象和事物上來看待佛教的。因此我也希望我們每一個出家的法師都是優秀的佛子,形象光輝。

  問:您對“下海”的和尚有什麼看法

  

  答:經濟浪潮也波及到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生活准則和行爲也受到了沖擊。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的智、慧和我們的信仰不能夠戰勝自己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成爲一個下海和尚,但是我覺得這種和尚是沒出息的。爲什麼呢?如果你能夠修道,能夠講經說法,那是一本萬利且功德無量的事情,何必要到街上擺攤或造幾尊佛像賣錢呢

  那說明他的智慧和胸懷有問題。我認爲這樣的人不是優秀的佛弟子。優秀的佛弟子應盡本身的責任和義務,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用敬業獻身的精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問:我是在家居士,正處于經商的環境,做生意不能不妄語,不以我的意志爲轉移,我該怎麼辦?

  答:這是由菩薩的身份決定的。正如他所說,菩薩確實是一個擁有財富的人,不管是觀音菩薩還是地藏王菩薩都是福慧具足者,不是沒飯吃的人。他爲什麼以這種形象出現呢?這叫自他莊嚴,不但莊嚴自己的環境,還莊嚴自己的內心世界。莊嚴自己的環境就表現在他恒順衆生,崇尚衆生崇尚的東西,以無我、慈悲和平等來淨化內心環境,把世出世法兩者高度地統一在自己的形象當中。因此我們看到的菩薩個個都是堂堂正正,非常富足。這個道理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有的修行一人都應該像菩薩一樣福慧兩足尊,福慧具足,這是菩薩的最佳選擇。因此我們拜菩薩是因爲菩薩又有智慧又有錢。

  問:現實生活中,佛法和心理咨詢有什麼不同?佛教在調整人們心態方面和其他方式有什麼不同?您真的相信六道輪回嗎?

  答:我們現在所講的是佛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強調了生命的當下。這是因爲面對現實社會的人,必須說現實社會的法,但是就佛法的了義來講,它的本質在于使我們的生命得到徹底的解脫,徹底脫離紅塵的困擾。然而,因爲它的理論體系太龐大了,如果我們不觀機逗教地面對現實去講法,有可能在座的人會走掉一大半,只有個別對佛法有研究的人會坐下來聽。

  佛法浩如煙海,我們在講的時候不但要考慮自己願意說什麼,還必須考慮到聽衆能夠接受什麼,願意從什麼地方修正自己。因爲當下的東西很容易被人接受,而涉及到那些佛法本體的東西、徹底覺悟的東西非常抽象,可能在這個場合講是不適宜的,但是並不否認它的價值。這也是佛法和其他思想文化體系最根本的區別。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相信六道輪回。

  我的想法是很理智的。我們學習了科學發展史後會發現,現代人所崇尚的科學只是在現代這個階段,前科學和後科學永遠是研究的對象,並且還沒有公正的結論,因此我們在反對信仰主義的同時也反對科學主義,把科學當成唯一的標准——看得見、摸得著、形而下的東西才是科學的,這正反映了人類發展的局限性。

  佛教的智慧使我提升了智慧,擴展了胸懷,我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完全站在科學的角度,而是站在佛法的角度,我相信佛所說的六道輪回是存在的。比如說我現在具有的智慧——我相信有一種內在的因果聯系,不會是我今生今世剛剛學來的。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會找到類似天才的現象,同樣的兩個人站在同樣的起點上可以做出不同的成就,這本身就說明很多問題,在西方哲學裏這種現象被論證爲天才和靈魂等等,在佛法裏把它稱爲業力的相續。當我們在講緣起的時候會給人一種平面的假象,是空和有的關系,實質上生命的相續不是我們現在的智慧和心量能夠領會接納的,但是我們在很多場合不大談這些問題,原因在于大家所受的教育是現代的、科學的、唯物的。如果那樣講的話,大家的問題會更多,困惑更多。因此我認爲一個優秀的精神領袖不在于他跑得多快,當你能夠領先群衆半步恐怕都是一個錯誤,當然你落後半步也是錯誤,因此我想不但我相信六道輪回,大部分出家的僧衆都是相信這一點的。因爲它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因果律,不能夠用一言半語去講,我只能概括去講佛教的六道輪回建立在佛教的因果律上,佛教的因果律有四大規律:第一是一因一果、第二是一因多果、第叁是因果變異、第四是多因多果。它表現了事物之間複雜的聯系,不是我們簡單地想象甲乙丙丁之間的聯系。這個問題應單獨找一個機會探討。

  問:進行財布施的時候需要辨別對方的真假嗎?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智慧。在財布施的時候應該辨別對方的真假。比如廟門口有很多要飯的人,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第一念頭就是要慈悲。這麼小的孩子不去上學來要飯,很可憐,我應該給他100元,但是我進而就要想,這100元給了他,他家的大人用他做誘餌,他還要繼續要飯,不會去上學。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把磨難交給他,讓他在磨難中體悟到人生應當怎樣過,不應怎樣過。我想這是你對他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說,菩薩在做四攝六度時以智慧爲自己的眼目,因此佛法當中說“智慧以爲母,方便以爲父。諸佛大導師,無不由是出。”特別強調了在行菩薩道時的智慧。另一方面,當你布施出去財物之後,財物的分配和利用你就不應該管了,它的結果是好是壞,你做過之後就不要追究了,因爲那是運用者的業力所使然,如果說你過分強調,我布施出去的東西別人應如何花費,那你布施的意義就失去了,因爲布施要求達到叁輪體空,是布施的一種最高境界,但是並不否認我們在做布施時要有智慧,尤其是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很複雜,有的人唯利是圖。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要成爲別人的誘餌,成爲別人發財致富的幌子,因此應當運用智慧,社會經濟越發展,智慧對于佛教徒就越重要,應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問:您在坐車被劫的時候是怎麼做的

  

  答:這種情況可能大家都會遇到。在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給大家講個公案。有一個小和尚跟著老和尚在山裏結茅而居修行,因爲經常有狼蟲虎豹侵擾,匪徒打劫,老和尚就教給小和尚一套拳法。一天,小和尚下山了,遇到別人打劫,他就給劫匪講叁皈五戒、講慈悲、講衆生平等,結果還是給匪徒打得鼻青臉腫,連滾帶爬地逃回寺廟來了。老和尚就問:“我教你一套拳法爲什麼不用呢

  ”他說:“哎呀,我給忘了!”因此我說佛法講的懲惡揚善是兩面性的。當你不懲惡時候無法揚善,當你揚善時需要懲惡,你就必須懲惡,製止非法才能夠樹立正法,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對于那些在非常情況下出現的惡人,有必要用體力製伏的時候,應用我們的體力製伏,能夠用道理講明的時候應該用道理講明,能夠用道德感化的時候應該用道德感化。我認爲法無定法,關鍵是要有定力,應該有智慧和能力。

  

  

《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金剛之智 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