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忏悔之過
《雜阿含經》一○九六經 白話:
有一天清晨,佛陀從舍衛城乞食回只園精舍之後,手持尼師壇,來到安陀樹林中禅坐。
當時,精舍外有兩個比丘起爭執,其中一個起恨心向對方厲罵,而另外一個人只是默然的承受。後來,這個厲罵的比丘,反省過後,心生悔意,前來向默然比丘忏悔。可是先前被罵的比丘,雖然當時默然,卻懷恨在心,不肯接受忏悔。此舉引起精舍的衆多比丘共相勸谏,高聲愦鬧。
這時,正在禅坐中的佛陀,以天耳通聽到只園精舍的高聲雜鬧,就從禅坐中起來走到精舍。佛陀于大衆中敷坐而坐,問道 :「方才是誰
爲了什麼事在精舍裏高聲爭論呢
」
比丘就將剛才大家勸谏默然比丘,接受罵比丘忏悔的事,重述一遍。佛陀于是對默然比丘開示 :「他人雖然犯下錯誤,但真心反省之後,向你忏悔,而你不接受,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爲。
我們做人,不僅不可以對人有傷害的心,更不可心懷結,就算真的很生氣,也不可以說出粗惡的語言,更不可以揭發別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短處。要常常自我反省,以佛法義理自我省察,不怒不害,才能與聖賢長相左右。恨心生起的時候,要像駕馭馬車一樣,善于調馭。
過去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時,就是因爲常行忍辱,贊歎忍辱法,才得以享受富貴榮華。比丘是正信的佛子,遠離俗家,精進學道,更應該修行忍辱法贊歎行忍辱法!」
啓示:
默然比丘雖然當時不回應,事後卻不肯接受罵比丘的忏悔,可見得這個忍辱並不徹底。忍辱要有力量,必須要有慈悲來支持,心量才能大得起來。
忍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大智度論》卷叁十雲 :「忍爲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于衆中現奇特事; 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 忍爲大铠,衆兵不加; 感爲大藏,施貧善人無極大寶; 忍爲大舟,能度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缁門警訓》說 :「低心似地,緘口如庫,摧挫人我,消停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