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眷,就是煩惱冤家,年華老去,更如九子之魔,令人可怕。你說是樂是苦?
二、最樂莫如生子。不知呱呱墜地,牛馬就做定了。辛苦一生,盡他享受。賢則疾病關心,憂煎疊疊;不賢則門楣(ㄇㄟˊ)贻醜,氣惱重重。你說是樂是苦?
叁、最樂莫如做官。然而宦海浮沈,風波險惡。況且頻年鞅(ㄧㄤ)掌,案牍(ㄉㄨˊ)中長此勞形,幾日榮華,下臺時不堪回首。你說是樂是苦?
四、最樂莫如發財。然而锱(ㄗ)铢(ㄓㄨ)籌算,費盡心機;況且慢藏誨盜,每防奇禍飛來;撒手歸陰,莫想分文帶去。你說是樂是苦?
五、最樂莫如穿華服。新衣被體,如同桎(ㄓˋ)梏(ㄍㄨˋ)纏身,塵染羹汙,動生懊惱。你說是樂是苦?
六、最樂莫如食美味。膏梁肥腯(ㄊㄨˊ),皆爲疾病之媒;適口一時,痛苦無極。你說是樂是苦?
七、最樂莫如住華屋。畫棟雕梁,轉眼即更新主;近在自己,遠在兒孫。你說是樂是苦?
(以上系人世普通的樂,此外更有不正當的樂,更爲苦中之苦,即下列叁種是也。)
八、最樂莫如嫖妓。假意殷勤,受不盡風流之騙;卒至惡瘡遍體,後悔嫌遲。你說是樂是苦?
九、最樂莫如賭錢。通宵達旦,銷磨有用之精神;卒至家財由此送盡。你說是樂是苦?
十、最樂莫如飲酒。狂樂亂性,得罪了多少親朋,耽誤了多少事業;卒至老年多病,皆爲年少貪杯。你說是樂是苦?
嗟乎!聲色貨利,都是無形毒藥;吃喝嫖賭,同爲削命剛刀。富貴全如泡影,繁華能有幾時?每當舞席歌筵,非不興高采烈;迨至酒闌(ㄌㄢˊ)人散,即覺情景淒然。娑婆世界的茫茫人海,簡直是無邊苦海。奉勸及時行樂諸公,猛省猛省!趕緊跳出這苦海,同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樂無苦的地方,去安身立命罷。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麼?
世道不古,人心日壞,一班時髦人物,自作聰明,不相信有因果輪回,天堂地獄。自家不信,還說人家迷信,不知道說人家迷信的,正是他自己迷而不悟;絕天堂之門路,種地獄之深因,愚癡懞懞,可憫可憐!要曉得因果輪回,天堂地獄,是宇宙間的至理,不獨是佛家一家的學說。如儒家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難道不是因果麼?天堂地獄之說,耶、回兩教,都是極力主張的。至于輪回這一件事,古人書上所載,不知凡幾。就說稗(ㄅㄞˋ)官野史,不足爲信,然正史上所載的,也就不少。我今姑且略舉幾條:如伯鲧(ㄍㄨㄣˇ)爲熊,見于史記正義;如意爲犬,見于漢書;羊祜(ㄏㄨˋ)前身爲李氏子,見于晉書;梁元帝前身爲眇(ㄇㄧㄠˇ)目僧,見于南史梁紀;劉氏女前身爲李庶,見于北史齊紀;劉沅前身爲牛僧孺,範祖禹前身爲鄧禹,郭祥正前身爲李太白,均見于宋史;夏原吉前身爲屈原,見于皇明通紀;載在簡編,班班可考。如說因果輪回,天堂地獄是沒有的,難道各教聖人,及曆代史官,都是說诳騙人麼?當然是有,怎麼能說沒有呢?
因果之理,譬如種植,下種就是因,成熟就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那是一定的道理,只看成熟的遲早便了。輪回之理,就是俗話所說,人死心不死。軀殼雖壞,心性長存;一日未能出世,自然隨業輪轉。前生後世,譬如昨日明朝;這種道理,更是容易明白,何須議論紛纭。至今天堂地獄,有兩種說法:如以理論,則天堂地獄,皆從自心所生;如以事論,則楞嚴經所說諸天形狀,地藏經所說各種地獄形狀,皆甚詳明,斷非虛妄。可笑現在一班剽竊皮毛的新學家,說道科學昌明,這種鬼神迷信,不攻自破。我倒要請教,現在泰西的科學中,有一種靈學,不是專門研究鬼神情狀的麼?怎麼說科學昌明,就沒有鬼神呢?我敢說將來科學愈昌明,一切因果輪回天堂地獄的確實證據要愈發現。或者能夠打通人鬼的阻隔,彼此可以觌(ㄉㄧˊ)面相接,也是意中事呢。
出世間法仍以世間法爲根本
怎樣叫作出世間法?就是超出叁界脫離生死。怎樣叫作世間法?就是綱常倫紀,及一切做人應盡的責任。佛法雖是出世間法,然而世間法未盡,是仍舊不能出世的。所以佛有叁身:法身、報身、化身。我們凡夫現世的人身,也叫作報身,原是隨宿生之善惡業報而來。宿生之善惡業報,即是今生做人享福受苦的前因。然幸得爲人,必須盡義盡分,舉凡居心動念行事,一一悉令無負,如此方不愧爲人。再能依佛所說,最直捷的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自可臨命終時,舍報安詳,往生西方,了生脫死。
世法上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佛教是字字完全的。一人證果,九祖超升,不是孝麼?慈愛衆生,猶如赤子,不是弟麼?(佛教于孝、弟兩個字的範圍,比儒教廣大得多。)仁王護國,祈禱和平,不是忠麼?妄語戒中,首戒诳語,不是信麼?叁千細行,威儀嚴肅,不是禮麼?四恩總報,(四恩者:父母恩、衆生恩、國恩、佛恩。)檀施在內,不是義麼?一食(每日惟午中作一度之正食,不更食以節食量。)叁衣,愛惜物力,不是廉麼?暴露罪惡,慚愧忏侮,不是恥麼?況我佛如來,大智、大仁、大勇,智、仁、勇,叁德俱全。照以上所說,是佛教的出世間法,已將一切世間法,盡行包括在內。若棄掉世間法,去講出世間法,是違背我佛如來立教的本旨。故六祖壇經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何勞向外求玄?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
列位學佛的人,要明自這個意思。倘與世間道德有虧,不但是名教的罪人,亦是佛門的敗類;雖是皈依叁寶,也是無用。我輩在家居士,要想學出世間法,尤非從世間法上,腳踏實地的做去不可。
佛道容易成麼
有人問我:你勸人學佛,佛道容易成麼?我說:但恐人不肯真正發心學佛耳;如果真正發心學佛,決定能成。
釋迦如來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佛誠言,豈有诳語?既雲衆生皆有佛性,當然不專指人道而言,凡一切賦性含靈者,皆包括在內,所以飛禽走獸蜎(ㄩㄢ)飛蠕(ㄖㄨˊ)動之類,如果發心,也能成佛。何況人爲萬物之靈,自然更加容易。再說就是餓鬼道、地獄道,如果發心,也能成佛。何況人道的業障較輕,智慧較全,學起佛來,自然比餓鬼道、地獄道的成功,其難易相去程度,非算數譬喻所能及。我們不知幾世修持,此生方得人身;正是學佛的絕好機會。所以如如居士(顔內,宋時人。)勸人修行文說:“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幸而得生人道,遇著這種難得的機緣,豈可當面錯過。如若錯過,即是自暴自棄。蓋恐一失人身,正不知又要等待幾生幾劫,方能重生人道,再遇著這種容易修行的機會。
列位猛省!猛省!速起!速起!列位要知佛與衆生,心性本自相同,並無差別;佛之所以成爲佛,衆生之所以成爲衆生,不過覺與迷的分別耳。覺則成佛,迷則成衆生,轉迷爲覺,易如反掌。列位要學佛的,不必問佛之能成不能成,易成不易成。只須問自己肯學不肯學,發心不發心。如果真正肯學,肯發菩提心,肯立堅固願,肯披精進铠(ㄎㄞˇ),無論何人決定成佛,決不相賺。如有妄語,我墮地獄。
在家人也能學佛麼?
學佛全在誠心,不在形式。能出家固屬勝緣,即在家亦無妨礙。並且我佛如來的出世法,尤須以世間法爲根本;倘若父母在堂,塵緣難撥,未得父母同意,遽然忍心出家,尤非我佛所印可。況佛經上所說,四衆皆爲佛弟子。何謂四衆: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也。優婆塞、優婆夷,不都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麼?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大居士,名爲維摩诘,這位大居士,神通廣大,辯才無礙。世尊座下的諸大弟子,都受過他的呵斥;只有文殊師利菩薩,可以與他對答。有一部維摩诘所說經,上面所載,就是這位大居士的學說。這是我們在家居士學佛的鼻祖。此後曆代以來,居士往生西方的甚多甚多。最著名的,如晉朝劉遺民居士、宋朝王龍舒居士,列位要知詳細,買一部淨土聖賢錄看看,就知道了。
出家修行,容易擺脫世俗上種種塵緣,家室中種種纏縛,可以專心辦道;故以修行而論,自然以出家爲方便。但是出家人倘不能攝心,則山林無殊鬧市;在家人倘能攝心,則閉戶即是深山。修行全在一心,出家在家無甚分別;並且在塵勞中成功的,比較在山林中成功的,功夫較有把握,不會走作。此是在家修行勝于出家修行之處。所以佛經上說:在家菩薩比出家菩薩,有種種之饒益也。
然我輩在家居士,要曉得在家修行,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富貴逼人,勢焰炫赫,你能不動心麼?貧窮徹骨,境遇拂逆,你能不動心麼?家事紛麻,米鹽瑣屑,你能不動心麼?,妻孥(ㄋㄨˊ)絮聒(ㄍㄨㄚ),兒女滿前,你能不動心麼?有此種種諸難,所以出家修行,成功的甚多;在家修行,成功的萬中不過一二。必須勘得破,放得下,辦道勇猛,發心堅固,方能鎮服一切,擺脫一切。所以在家修行,必須要明白楞嚴經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轉萬物,而不爲萬物所轉。)倘能將此兩句,默默體會,常常在念,抱定了如法做去,久而久之,功夫純熟,一切不能擺脫的難題,自然而然的都擺脫了。到那時候,無論呼奴使婢處,料理家事處,均與我修行無妨。明乎此義,則瓦礫皆坦途;不明此義,則舉步皆荊棘。凡我輩在家居士,願共勉之!
愚笨人也能學佛麼?
學佛不分智愚,聰明人能學佛,愚笨人亦能學佛;並且聰明人學佛,往往不如愚笨人容易成功。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爲聰明人思慮太多,用心太紛,修行頗難進功,反不如愚笨人思想簡單,用心較易純一。所以做別的事,聰明人比愚笨人占便宜;惟有學佛,愚笨人斷不落聰明人之後。
佛書上說:人的性質,有利根鈍根的分別。利根就是聰明…
《學佛淺說 (王博謙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