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章 修習禅定
一 雜 叁四六(叁四七)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禅。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
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具足第叁禅。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二 雜 四八二(四八叁)
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
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禅具足住。
離喜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舍,第叁禅具足住。
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法義分享】
◎初禅到四禅是屬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于「無色界」。加上「欲界」就合稱叁界。要離開欲界才能進入色界,離開色界才能進入無色界。能離開叁界,又能入叁界,這是解脫者于叁界出入自在。「出叁界」一詞,若用頭腦從文字上去解讀,極易扭曲、誤解。
◎離開欲貪、諸惡不善法,才能專心禅修。「有覺有觀」就是「有尋有伺」。「尋」就是找一個可以把散亂的心穩定下來的目標,如同漂蕩的船,找一個可以把船穩定下來的柱子。「伺」就是覺得這個目標、這個柱子穩當可靠,因此就固定在這個目標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因離欲界的幹擾,加上內心穩定下來,放松,漸漸的身體自然生起喜禅支、樂禅支。如此一心一意的用功就是具足初禅。
◎初禅五支就是「尋、伺、喜、樂、一心」。此五禅支是由粗到細到微細。當覺「尋、伺」是粗、是幹擾,就會自動離開尋伺而入二禅。舍離喜禅支就入叁禅。舍離樂禅支,只是內淨一心,就是入四禅。
◎「尋、伺、喜、樂、一心」這是偏于專注、修止的初禅。「覺、觀、喜、樂、一心」這是止觀雙運的初禅。
◎對開悟、開智慧、斷結、證果,最有益助的是「覺、觀、喜、樂、一心」能止觀雙運的初禅,或未到地定。
叁 長 一七
去離貪欲,無複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
滅于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禅。
除喜入舍,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入第叁禅。
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禅。
四 雜 八二六(八一四)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叁、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叁結盡,得須陀洹果;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法義分享】
◎初學禅定,大多偏于「專注」、「修止」,這是過程。待禅定有基礎又有聞思基礎,就能進行止觀雙運。若排斥專注,一開始就要止觀雙運,往往是散亂的觀,只能粗淺的觀。
◎修習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叁:(一)實際經曆色界是什幺、無色界是什幺。(二)幫助內心澄靜,以便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叁)內心澄靜,有助于反觀、照見諸結縛,進而斷結、除慢、證果。
◎禅定是工具,修定是過程。如果迷執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那就容易落入世間法的禅定。
五 雜 四七叁(四七四)
「世尊!我獨一靜處禅思,念言:如世尊說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複,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雲何,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寂滅;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禅正受時,覺觀止息;叁禅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時……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複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于余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爲勝止息、奇特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于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
【法義分享】
◎本經有簡述四禅九定的過程。四禅九定就是描述「心」由粗到細到微細、到極微細的過程。但不管那一種禅定,都是有入有出、有生有滅。所以只要你有貪愛、有抓取,「苦」就跟著産生,因爲你在跟無常法則抗戰。
六 雜 七九七(七八五)
何等爲正定?正定有二種……何等爲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叁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爲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叁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法義分享】
◎若只修「專注與止」的禅定,不管深入到什幺定,都只是世間法的禅定。世間法的禅定,不知如何止觀雙運,或是所觀的方向錯誤。
◎世間法的禅定是以深入各種定爲主要目標,或在禅支、禅相、禅境上面大作文章。
◎記住:禅定只是工具,修定是過程,目的是要止觀雙運開智慧。不要迷戀在中途而忘了目的地。(若是正確的止觀雙運,是沒有過程與目標之分,只有當下。)
七 雜 九一八(九二六)
世尊告诜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禅,莫習強良禅,如強良馬,系槽枥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于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于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诜陀!若真生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于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禅。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雲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禅定?雲何比丘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禅。
【法義分享】
◎若以「欲貪」而修禅定,例如要求各種禅相、禅境,要求放光、想看到某種佛相、要求神通、要求異相、爲名聞利養而修定,這些都不是出世間法的正定。
◎本經後段所述的禅修法,是屬于很高段的禅修法。唯有證入無學、無修的阿羅漢才能做到。裏面透露出:(一)無修之修。(二)無依。(叁)于叁界出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