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沒有因緣七天七夜,那你只要有一天一夜的用功呢?就會有一天的成長與收獲啊!如果你「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早上精進用功,到傍晚黃昏,你就會覺得有成長、有進展。如果你傍晚黃昏用四念處的方法好好用功,明天早上你就會覺得在成長、在突破,這也都是可立竿見影的。
再請大家看前面「四念處」的最前面,也就是《中阿含》九十八經,大家手上資料的第四頁。第一段佛陀很明白地跟我們講:「有一道淨衆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有一條解脫道,它能夠讓我們很快地超越過苦惱、苦海;讓我們斷除生死輪回來到解脫自在的境界,那就是四念處的這一條解脫道。佛陀進一步再說,過去佛、未來佛,以及現在佛呢?都是因爲立心正住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無上正等正覺。你看!這裏都很明顯地跟我們講,不管過去或是現在、未來的佛,都是如此地走過這一條四念處的解脫道。這是很重要的修行曆程。我們今天有幸,有因、有緣能夠聽聞解脫法,進一步再落實到實修實證,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樣的殊勝因緣。你真的要解脫,好好地活在當下,一步一腳印地走,你一定很快能夠邁向究竟解脫。
四念處具體的內容就是身、受、心、法,我們在這幾天內會逐步地跟大家介紹,協助大家一步一步地去體證。昨天有概略跟大家講過身念處。現在我們再具體、深入地來解析一下,因爲這方面你如果體會得到這些要領的話,你這幾天的修行會得心應手、會很得力,而且就算你禅修結束之後,你也能夠溶入在曆緣對境之中,應用到曆緣對境之中。那都是在修行啊!所以修行,那是全面性的。
再看第二段的第二行,身念處的修行法要就是,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隔壁一行下面,「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屈伸低仰那四個字,應該要把它頓開來,因爲它跟行住坐臥一樣,那都是要分開來的。因爲它的含蓋範圍很廣,「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這是身念處修法非常重要的關鍵,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地去體悟,逐步地落實來修行。
真的!修行要邁向解脫,你向心外去找,你絕對找不到淨土啦!唯有心淨,淨土才會現前啦!那你的心要怎麼清淨呢?一定要回到當下來,活在眼前、活在當下。這樣,你才能夠現觀身口意;才能夠如實觀察是否有貪、瞋、癡、我慢…。如此,你才能夠把那十個結一一地去除,而來到究竟解脫。
2.行則知行
修行很重要的關鍵就是,你要清醒明覺活在當下。現在,當你在走路的時候——行則知行——你就很清楚地知道你當下正在走路的狀態,每一腳步都清楚地覺察。如果應用在禅修經行方面的話,那你每一腳步的提、移、落、觸,從最初比較慢、段落比較分明的階段開始,你能清楚地覺察當下每一腳步的提、移、落、觸之後,你再慢慢地加快,再把這幾個步驟縮減爲起、落;起、落,再慢慢地應用到你在工作上班的時候,你也是清楚地覺察,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所以這個「行則知行」,你要從慢動作、分解動作開始清楚覺察起。慢動作、分解動作你清楚覺察到,你就可以慢慢地加快。分解的過程從比較多的分解,慢慢地減少到後來的沒有分解,它只是一體,行雲流水地運轉,但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
「行」的範圍很廣,你每天都要走路,包括你在禅修的時候要經行、要上下樓梯、要到哪裏,你都需要走路。「行」也包括你其他的動態方面,那不止只有腳啊!如果你在走路的時候,比較明顯的動作是在腳。但是當你移動腳步不是很明顯,而是在工作的時候。一樣,把你的覺察力放在你當下正在做的工作上。兩手正在工作的這些過程、內容,你正在做什麼,你清楚地覺察:「我現在的動作;我現在正在做什麼」。你在工作、在炒菜、在洗衣、在掃地,一樣,都保持清醒明覺。
你在跟客人交談,也是一樣。跟客人交談,是口語,也是口行,你清楚地知道你當下正在做什麼。你說話的內容,你也都很清楚地覺察;你要講話給別人聽,你必須先清楚聽到你自己講話的內容。像我現在跟大家在講話,我都溶入那個聲音裏面,如果我沒有聽到我自己講話的聲音、內容,那就是無明、沖動。所以你要在曆緣對境的當下,講話或是聽話,都要一心一境。講話,清楚地知道正在講話的內容,清楚地表達;聽話的時候,用心去聽對方的心聲,不要心不在焉、不要分心。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慈悲。
所以「行則知行」的範圍很廣,你不要一直急著當下的工作,很馬虎、很草率地在做,然後就等著什麼時候是你打坐修行的時間;什麼時候是你禅修的時候。如果這樣的話,你會浪費掉很多很多的生命。修行,就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下,它是過程,也是目的;每一個當下,它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
3.住則知住
「住則知住」——「住」就是站立或是停止。當你站立不動,也就是靜態的時候呢?你清楚地知道你現在身體所處的狀態,你也保持明覺在當下,不是身在那裏,而你的心卻跑到九霄雲外。你當下都是身心一體的,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現在身體的情況、狀態。
4.坐則知坐
「坐則知坐」——平常不是在禅修的時候,你一定也會有坐下來休息的時候,那你一樣,保持清醒地覺察:「我現在要坐下、正在坐,以及坐姿,現在有沒有彎腰駝背?」這些也都清楚覺察。禅修的時候,一樣,你在打坐的時候,不只呼吸要清楚覺察,你全身的一些狀態,你也要能清楚覺察:「有沒有用力?有沒有繃緊?有沒有傾斜?」這些也都要清楚明白地覺察。我現在的坐姿是怎麼樣?要清楚覺察;如果酸痛,要換腿,也都很清楚地覺察這整個換腿的過程。
5.臥則知臥
「臥則知臥」——如果你准備要休息、要上床睡覺,不是說:「我今天很精進用功,好累喔!我要趕快回去躺在床上休息了。」然後「啪!」就倒下去,好像你這個修行現在:「喔!下班了!解放了!全部放松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因爲你還沒有把修行溶入在一切境界之中。本來修行,它就沒有繃緊,它是很放松的。你要准備臥,則知臥;你要到床上、要鋪棉被、要埝枕頭、要蓋棉被、要躺下。這整個的過程,你也都清醒明覺,不是含煳籠統、不是囫囵吞棗。所以「臥則知臥」,你一樣保持清醒明覺,正知正念地躺下來休息。在還沒有入睡以前,你可以把你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看著它生滅變化;你也可以掃瞄全身有沒有放松?身心有沒有柔軟?你現在睡覺的姿勢,是怎麼樣的姿勢,你也要清楚覺察。還有,如果你在睡眠的時候會有鼾聲,那你就采取側臥,這樣鼾聲會比較小。
6.眠則知眠
「眠則知眠」——也就是你要准備睡覺之前,你也都清醒地覺察:「我現在准備要睡覺了!萬緣放下了!」睡覺的時候,你就好好地休息、好好地睡覺。「眠則知眠」,並不是說:「我在睡覺的時候,不可以睡著,一樣,都要保持很清醒明覺。包括睡覺的整個過程,都要保持很清醒,就像半醒半睡。」如果是這樣,那你撐不了幾天,你就會垮下去的,而且因爲你整個身心沒有放松,很快!你會彈性疲乏啊!「眠則知眠」是說,你躺在床上,准備要睡覺,睡前的這些情況,你都保持清醒明覺。禅宗也有提到:「饑來則飯,倦則眠。」白天,我好好地用功;晚上,讓身心休息的時候,我就很安祥地躺臥下來,讓這身心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與充電,用慈悲心、用愛心來入睡。這樣,你的睡眠品質會很好,而且你的精神會很飽滿,隔天你又能夠提起精神不斷地止觀雙運。所以連這個睡眠,也是要讓你能提、能放。白天精進用功,是讓你提起正念、正知;晚上睡覺,則是讓你全然地放下,能提、能放。一般衆生常常是活在要提,提不起;要放,放不下。說要精進用功,又在那裏打妄想、昏沈;睡眠時間到了,躺在床上,又在那裏胡思亂想、打妄想,沒有好好地休息。所以,修行就是要這樣——能提、能放。這就是「眠則知眠」。
7.寤則知寤
「寤則知寤」——當你早上一醒過來,通常你都很快地就繼續後面沖動的動作,急著要去做什麼、做什麼。能不能在你一有覺知,醒過來的時候,一樣,不要馬上就下床,你先覺察你現在的睡姿、你現在的狀態,然後才慢慢地下床。你清楚地覺察這整個過程。你身體要起來,包括你的腳要觸地、要下床,這些過程你也都維持清醒明覺。這也都是在修行。你不要想說:「我現在要趕快啊!現在是團體禅修,我要趕快沖去洗手間啊!我要趕快去占個地方啊!我要趕快去做什麼…。」像這樣的話,你會繃緊,會錯失掉很多的機會讓你如實觀。所以要掌握要領——每個當下都是在修行——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你真的能夠安住下來,你整個生命品質就會脫胎換骨;你真的能夠安住下來,你的生命才會活起來;你真的能夠安住在每一當下,你才能真正處處見法。
8.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
「正知出入」——包括你的往來、前進後退這些都是啊!「善觀分別」——也就是你一切的動作你都很清楚地覺察。「屈、伸、低、仰」——這是包括你身體的所有姿態、動作啊!你的手臂要屈、要伸,身體要低下來、要俯腰、要擡起來、要仰頭、要轉身。這些你都要清楚覺察啊!因爲大家平常沖動習慣了,動作都很快,忽略了覺知。所以我們要透過禅修,讓大家在單純的環境、狀況下,把動作放慢下來。讓你在最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能夠好好清楚地覺察。慢動作你能夠覺察到,在禅修的過程,你就可以漸漸地加快了。經過這樣的練習,將來你回到磙磙紅塵,你也就能夠繼續把這個品質再貫穿到一切境界裏面。所以,修行不是在那裏求神通、求感應;修行不是在增長我慢。修行,那是每一個當下都保持明覺,處處見法。
9.儀容庠…
《身念處修行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