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叁章 體會世間苦難—老病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叁章 體會世間苦難—老病 問答

  二十五、爲什麼說老病死都是偉大的天使?

  答:老病死經常在刺激你;喚醒你,醒來吧!不要再做夢了。不管你權位多高,財富多大,也沒辦法擺脫老病死的折磨。

  二十六、什麼是真正的消災加持?

  答:真正的消災加持是來自于我們內心的祥和、柔軟、沖突減少。有叁妙行的具體展現,很多的災難會化于無形。

  二十七、衆生的苦是怎樣産生的?

  答:來自于對抗“無常、無我”的自然法則。

  二十八、苦海是怎樣産生的?

  答:是自己的知見、自己的視野、自己的框框,把我們束縛住了,讓我們不能夠解脫自在。本來實相真理是“無常、無我”的,但是衆生偏偏一直在抓“常”、抓“我”,于是跟實相一直背道而馳,苦海就這樣産生了。

  二十九、衆生不怕死是什麼心態?怎樣才能真正的不怕死?

  答:是一種無奈,怕也沒用,無選擇余地。

  體證到無常、無我,又做到無我。“自我”先死掉,了悟無生之理,即沒有生死,生死一如。

  叁十、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的目的是什麼?

  答:都是讓我們的心澄靜下來,然後有深度的去反觀;有深度的去看現象界、去看實際存在的實相。有深度的來看我們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內心的恐懼。

  叁十一、你的生死大事徹底解決了嗎

  

  答:問問自己就知道,你可以欺騙得了別人,欺騙不了自己,也欺騙不了明眼人。因爲內心安不安,一看都很清楚,你的眼神會如實展現你內心的安不安。

  叁十二、修行重要的轉折點是什麼?

  答:修行很重要的關鍵是,能夠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瞋癡的心態。當遇到境界生起了貪心、瞋心,能夠看得到,這是修行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原來的心是向外看,解脫法是向內看,唯有回來看自己的不足,才能解脫自在。

  叁十叁、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貪瞋癡該怎麼做?

  答:不是一直停留在指責、沮喪、負面的情緒裏,這樣又在傷害自己,是不對的。當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貪瞋癡,第一要生起慚愧心;第二要對自己慈悲,接受真實的自己;第叁讓自己歸零重新再來。

  叁十四、禅宗有叁句話代表叁種境界,是哪叁句話?

  答: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還沒有體悟到“緣起法”和“無常法”之前,“見山是山”,是用“小我”在看山水,認爲山是無情的,我是有情的,山是山,我是我,互不相幹。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經過聞思修證後,看到這個也無常,那個也無常;這個也無我,那個也無我。這是以頭腦在解析的過程。

  第叁階段“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第一階段和第叁階段同樣是見山是山,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心靈品質。第叁個階段是無我,證悟到真理實相,認識到山河大地、萬事萬物、一切衆生都是一體的,自我只是一體世界裏的一分子,“我”本來是不存在的。這種境界是,看山我就是山,看水我就是水,看花我就是花,與當下的境界溶爲一體。

  叁十五、怎樣打開我們的胸襟?

  答:多接近大自然,因爲大自然所散發出祥和的氣息,以及那一種宏大的氣魄,能夠讓我們打開胸襟、打開視野,在每一個當下見到法。修行就是讓我們從原來狹小的空間慢慢提升,視野、心胸不斷提升就能夠有更大的包容量。到最後的層次是來到無限,就是提升到空,這樣你才能包容全部,才能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到與衆生就在一體世界裏面,你會尊重自己,也會尊重每一個人;你會愛護自己,也會愛護每一個人,展現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叁十六、修行爲什麼要有大悲大願之心?

  答:因爲發願能培養寬廣的胸襟。心胸寬廣,才能柔軟、慈悲。有大悲大願之心才能證果。

  叁十七、怎樣證初果?

  答:先證到無常法印,身心柔軟,貪瞋癡很自然的淡薄,這樣就能證到初果。(破前叁結)

  叁十八、佛教的核心是什麼?

  答:佛教的核心是四聖谛——苦、集、滅、道。面對苦建立苦谛,看到集谛,勤修道谛,證到滅谛。

  叁十九、最核心的苦是什麼?

  答:最核心的苦是老、病、死之苦。要去認識苦,去體悟苦,才能找出苦的原因。

  四十、學佛人消極悲觀嗎?

  答:一般人不是樂觀就是悲觀,學佛人是如實觀,如實面對一切。

  四十一、如果沒有體會苦谛,滅谛能達到嗎?爲什麼?

  答:苦谛是核心,是衆生在苦海中的一個實相。如果苦谛沒有建立,集谛就看不到,滅谛就證不到,因爲苦集滅道是有次第的。

  四十二、修行的動力不足是什麼原因?

  答:是因爲苦吃得還不夠,要深入去體悟世間的種種苦,修行的動力才會激發出來。

  四十叁、爲什麼說危機就是轉機?

  答:從現在開始,不管你遇到多麼不順利的事、多麼苦難的事,記得!危機就是轉機。當你去體會、去消化,就可以邁向解脫。如果你還在逃避,不敢面對苦,心靈沒辦法成長,苦就白吃了。

  四十四、持戒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答:減少惡緣,增加善緣。

  四十五、什麼叫“見不如真,知不如實”?

  答:“見不如真,知不如實”是因爲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不該抓的一直在抓;不該怕的一直在怕;不該逃避的一直在逃避。當有一天真正具足聞思修基礎,止觀雙運之後,從原來的“見不如真,知不如實”醒過來、覺悟過來,看到實相,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

  四十六、什麼叫苦海?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

  答:苦海:六根接觸六塵後所産生的種種抓取、貪愛,于是就産生了苦海。

  世間:六根接觸六塵後,産生六識的整個範圍,就是我們的世間。

  出世間:就是出離苦海。

  四十七、什麼叫六根觸滅?

  答:好壞都知道,但不抓取,不被境界牽著走,看到如同沒看到,讓境界穿流而過。

  四十八、當六根觸六塵時,凡夫與解脫者有何區別?

  答:凡夫:好的抓取,壞的抗拒,心被牽動,成爲境界的奴隸。

  解脫者:知道好與壞,但心不動搖,不迎不拒,不起貪瞋之心,讓境界流過。

  四十九、世界有哪二種?

  答:1.主觀世界:五陰、六根所衍生出來的夢幻世界。

  2.客觀世界:實相的世界。

  五十、什麼叫世間集?什麼叫世間滅?

  答:世間集——遇到順境一直抓,越多越好,遇到逆境一直在抗拒、瞋恨、逃避。

  世間滅——指緣滅,四大渙散破滅。看到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生住異滅的變化,沒有迎拒之心。

  五十一、怎樣珍惜每一個緣?

  答:大家有緣相處的時候,好好珍惜,但是不黏著、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個緣。當緣盡的時候,覺得沒有任何愧對,安然接受每一個自然法則的演變,不被因緣牽著走。

  五十二、解脫與心境和外境是什麼關系?

  答:解脫是心境的轉變,從錯誤的追求中轉變過來。外境是中性的,外境沒有障礙你,與解脫沒有關系。

  五十叁、應以什麼心態吃食物?

  答:修行人能吃素當然好,但最主要的是吃東西的心態,不在吃的內容;不在吃的外相上。就以慚愧心、感恩心、慈悲心來吃食物,因爲任何食物都有生命,都是衆生。

  五十四、怎樣從夢幻世界醒中過來?怎樣出離夢幻世界?

  答:學佛就是透徹了悟緣生、緣滅。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種種因緣的轉變,都在述說無常跟無我法印。了悟這些,才能從夢幻世界中醒過來。真正出離夢幻世界,即是“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五十五、二元對立的世界是怎樣産生的?

  答:一般人都是站在自我的立場,排斥、攻擊另外一個立場,認爲這跟我不一樣,于是産生二元對立。二元對立是衆生所造成的夢幻世界。

  五十六、爲什麼說實相世界是中性的?

  答:實相世界本來沒有好壞之分,只因爲你有喜歡和不喜歡,于是就把事物判爲好的、壞的。好壞是人類添加上去的,實相世界沒有好與壞,是中性的。

  五十七、解脫者的世界是怎樣的?

  答:一個解脫者的世界,他的心如陽光普照大地,如大地承載一切衆生,接受一切衆生。

  37、怎樣首先慈悲自己?(47頁)

  答:慈悲的第一步就是先對自己慈悲,面對真實的自己,甯願真的醜,不要假的美。這樣才會有重新歸零、脫胎換骨的機會,就是慈悲自己的具體表現。當你能夠如此,就會將心比心,我們原來都是嚴格地批評別人,不容易接納別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對他人總是有很多嚴厲的苛責與批評指責,但是現在呢?當我們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臉黑之後,會看到實質上我的臉並沒有比別人白,我的貪、瞋、癡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將心比心,當你接受自己的臉黑時,才能夠真正包容別人。記得,只有你真正接受自己,才會將心比心包容別人,原諒別人,這時候你的慈悲才能夠從點來到線,從原來造成家人的痛苦,會明顯的改變,家人也會感到你的身心柔軟,脫胎換骨,成長進步,再將你的慈悲擴展到面,擴展到我們在曆緣對境時面對的一切衆生。再來就是擴展到虛空法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平常就可以實際去體悟去做的,一個重要的關鍵的轉折點,就是首先接受真實的自己,先對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對別人慈悲。

  38、原始佛法幾千年曆史時空是怎麼演變的?(50頁)

  答: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回到原始佛法,真的是經過幾千年時空慢慢演變,加上現代的學者,包括歐美人士他們發現的,回到原始佛法,把原始佛法找尋出來。歐美先發現之後,再來是日本比中國早50年的明治維新,所以日本發現原始佛法比中國又早50年,中國到了太虛大師,他倡導要進行宗教改革,然而他58歲就走了,很是可惜,直到近代的印順導師才重視到這方面,因此,中國重視原始佛法是在50年前,經過印老默默耕耘出來的,我們才會有因緣接觸,切入到原始佛法。

  39、什麼是見谛人?(51頁)

  答:以低標准來講是指證初果的人,若以高標准來講,是要證四果阿羅漢十個結都斷除,才可以稱爲真正的見谛人。

  40、苦樂二受是怎麼産生的?(58頁)

  答: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時,都是被境界捆綁,牽著走了,遇到好的可意境界,就會産生樂受,就會一直抓取,貪婪。當六根接觸到六塵,遇到不可意的境界時,就會抗拒,就會起瞋,于是苦就産生了。

  41、你最擔心,讓你感到最痛苦的是什麼?(59頁)

  答:可以靜下來思考、消化、你最擔心的是什麼?最讓你感覺痛苦是什麼?要看看是不是裏面其中任何一根與境界碰觸,被境界束縛住了。前幾天人家罵你,激怒你,攻擊你,批判你,是一個法塵,你聽了以後,到現在一想起來還悶悶不樂,這是你的意根,還被前幾天的法塵束縛住,沒有從那個境界脫離出來,就是成爲境界的奴隸,于是還在苦海裏。如能夠一方面了解到世間衆生的心態,又能了解這些法塵之後,你聽過讓他流走,一方面也原諒衆生,盡可能慈悲這個世間,你能夠消化它,于是那一陣風早把那個境界吹走了,這樣它對你無所妨礙,沒有阻礙,因此你的意根會是很清靜無染的,你就是解脫自在的。

  42、爲什麼說每個人的世界(世間)不一樣(60頁)

  答:我們的身口意透過貪、瞋、癡所抓取的世間就是苦海,這個苦海可以擴及到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每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

  43、怎樣正確對待境與心、修行者男與女這兩個問題?(63頁)

  答:①、不是境界系縛你,也不是天生下來你的心就是一個罪惡的心,如果客觀的世界系縛你,你是帶著業障身來,這樣你修行沒有用呀,沒辦法解脫啊!

  ②、女人業障比男人重,女人比男人少修五百世,不是這回事!只要好好聞思,女人一樣可以證阿羅漢。不要輕視自己,大丈夫是沒有男女相的,當身見破除掉後,女人一樣是大丈夫。所以對宗教師們的原罪、業力說。要能夠看破,不要被其所嚇住,所障礙住。

  44、世間法有絕對的是非標准嗎?(66頁)

  答:世間法沒有絕對的是非標准,然而我們學佛之後,要衡量怎樣在善惡之間做一個平衡的考量點,怎樣讓弊的方面減少到最小,如果你能以慈悲心出發去進行選擇的話,大致就不會錯。

  45、你是否也將你的小孩當作你欲求的投射呢?這是在疼愛小孩嗎?(67頁)

  答:父母對待孩子的愛應該是很單純的,應該無條件無所求的協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把孩子當作自己欲望的一個投射,把自己想做而沒做的,想學而未能學的,強加到孩子身上去完成,去實現,孩子未必有興趣,這樣做並非是真正疼愛孩子。

  46、吃素與解脫有何關系?怎樣正確對待吃素與不吃素的問題?

  答:吃素跟能否解脫是沒有關系的,佛陀本來是沒有吃素的,如果你喜歡素食你就食素,如果你不吃素也隨緣,只是吃素的人,不要被戒律戒條卡住,不要執著戒禁取。吃葷的人最好選擇叁淨肉,不要認爲吃素才是修行人,沒有那個必要。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叁章 體會世間苦難—老病 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