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學佛前後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
地點:佛光山
聽衆:大專佛學夏令營(弟子心淨記)
各位老師、各位學員:
今天是本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第七期開學典禮,我謹代表全山大衆,歡迎各位到這兒來研究佛法。
本山夏令營曾經停過兩年沒有舉行了。前年夏天,本山約二十位執事到日本去訪問,去年又因本山重要執事十余人到美國訪問,因此,都沒有能如期舉行。所以,今年能再恢複舉辦,也算是因緣殊勝!在這開營的時候,我要把各位到這裏參加夏令營的意義說明一下:
禅宗的祖師們,對參禅的前後,總喜歡作一比較的說明。他們說:沒有參禅的時候,世界是世界,人我是人我;學道以後,世界不是世界,人我不是人我;直至真正有所得後,世界仍然是世界,人我仍然是人我;學佛前後,就會有這麼一個過程。
各位在沒有到佛光山之前,你們看世界、看人生、看佛法是一個怎樣的看法,暫且不去談它,現在我第一部分要告訴各位,大家已經來到佛光山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學佛,第二部分告訴各位參加夏令營獲得佛法以後,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體認。
剛才我要來參加開營的時候,看到《佛光快報》每日短論裏有兩句話說:“學玄奘之西行,效善財之南詢。”各位來參加夏令營的活動,就像唐代的玄奘大師一樣,玄奘大師是我國第一位到外國去的留學僧,他西行印度求法的那種雄心壯志,和你們來山學佛是一樣的。
“效善財之南詢”一句,是指善財童子到南方參訪大善知識的典故,依《華嚴經》記載,善財童子共有五十叁參,他爲求真理而到處遊學參訪的精神,是青年學子的楷模。各位到南臺灣來研究佛法,就像善財童子向南參學一樣,精神也是值得欽佩的。現在,我要談談參加夏令營時,應該具備的態度與心情。
因求真理登淨域
爲學佛法入寶山
各位這次到山上來的主要意義,我先用《華嚴經》的二句話來說明,這兩句話是“因求真理登淨域,爲學佛法入寶山”,這也就是《維摩诘經》裏所說的我爲法來,非爲床座而來的意義。
我相信各位到佛光山參加夏令營,一定具備有莊嚴虔誠的心理,一定是帶著爲求佛法求真理的心情而來,絕不只是遊山玩水,或到寺院吃吃素齋而已,更不只是像一般信徒似的到廟裏拜拜祈求平安而已。
各位平常在學校裏追求知識,研究學問,大體都是向心外去追求現象界的事物,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客觀知識。大家到佛光山來,則不是向心外去追求,而是要向心內去探討自己心靈本性上的真理。大家到佛光山來,這裏雖然也有良師益友,可以做爲你們入道的助緣,但是,你們想獲得的心靈平安寂靜,並不假手于他人,而是在于自己,“道”,絕不是可以向他人求得的。
禅宗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石頭希遷和尚,肉身不壞,現在供奉在日本東京的曹洞宗總持寺內。他十二歲去親近六祖惠能大師,不久,惠能大師圓寂了,石頭禅師奉了指示到大師兄青原行思禅師那兒去求法,當石頭希遷見到行思禅師的時候,行思問他道:
“你從哪裏裏來?”
“我從曹溪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從師父那裏來。)
“哦!你得什麼來?”
“未到曹溪也未失!”(這意思說,我沒有到曹溪的時候,我的佛性真如也沒有失去,我本來已有,我還要得到什麼呢?)
“既然沒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
石頭被這麼一問,立即又答道:
“假如不到曹溪,我怎能知道沒有失去呢?”
你們本來就具備有的佛性與清淨真心,並不一定要到佛光山來才能得到,但是,你們不到佛光山來,就不知道自己有無盡的寶藏。所以,大家到佛光山參加夏令營,應該抱著“因求真理登淨域,爲學佛法入寶山”的精神而來,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真金須是紅爐煉
白玉還他妙手磨
第二點,我們來這裏參加夏令營,更要具有禅宗所說的“大死一番”的氣魄,把我們的執著、迷妄與自私的人生完全斬除,以呈現一個新的人生境界。有二句話說:“真金須是紅爐煉,白玉還他妙手磨”,從字面上解釋很容易懂,就是一塊真的黃金,也需要從大冶紅爐裏冶煉出來,就是一塊很好的白玉也要巧匠的妙手雕琢才能成器。
各位都是具有黃金白玉之質,在材上都是人中上品,但是,具有這種優良的本質,如果不加琢磨也是不會成功的。那麼怎樣來磨練呢?在社會上提倡的方法是教育、愛護與鼓勵;但到佛門來,並不一定如各位所想象的一般,佛法的教育有時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著手的。
譬如禅宗提倡棒喝教育,有理給你叁十棒,無理也給你叁十棒;你說話打你幾下,你不說也要打你幾下;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對于這種棒、打、喝、罵,各位暫且不要誤會禅師都是如此地凶狠霸道,沒有慈悲心。
事實上,在佛教的教育裏面,有時候,看起來象是很無情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但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用無情來度有情,也可以說是用無理來度有理。看起來是無情、是無理,其實是大慈悲、大智能。因爲你的理裏面有執著,佛教要把你的執著祛除,就得先用無理來對付你。舉例子說,我們從小學習念經,老師來了,一個耳光。
“怎麼打我?”
“你念這麼大聲做什麼?”
好了,我們念小聲一點,但是老師又來一個耳光。
“老師!這又爲什麼?”
“怎麼聽不到你的聲音?”
老師要打你,並不是有聲音沒有聲音,他就是要打你。打你的意思,在聲音以外。有時眼睛向外瞟了一下,又是賞來一個耳光,打過了還要罵你:
“你看什麼?這裏哪裏一樣東西是你的?”
自己想一想,確實沒什麼東西是我的,不看就是了。所以我們就訓練自己,甚至走路的時候都不向外看,老師發現了,他又一個耳光打來。並且罵道:
“瞪開眼睛,照顧腳下。”
對于這種無理無情的教育,到了最後,我們都習慣了,只要老師一走到身邊,就站起身來說:
“老師!你要打就打好了,我們也不想再問爲什麼了!”
像這樣訓練,使一個人在無理之前,都能服從,那麼在真理之前,又怎能不低頭呢?在無情無理的叢林裏,你說,我頭痛,肚子痛要請個假,休息一下,這是不會准的。
“老師會嚴厲的叱喝:“沒有出息,一點小小毛病就不能忍耐!”
“振作起來,學佛的人生死都不怕了,還怕頭痛?”
從表面看起來,老師是毫不顧念我們的痛苦與生死,但是事實上,他是大慈悲,他是在琢磨我們,啓迪我們。
你們到了佛光山,希望各位能適應這種僧院的生活,因爲要求法,就得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才行。
十幾年前,在臺灣上演過一部“宮本武藏”電影,宮本武藏是日本曆史上有名的劍聖,是澤庵和尚把他訓練出來的。他本來是一位冥頑不化的遊民,警察也拿他沒有辦法,當時,澤庵和尚把他抓起來,吊在樹上,大熱天下被太陽曬,下雨時讓雨淋。他在樹上大罵:“壞和尚!惡和尚!”罵得再大聲,澤庵和尚還是安閑自在,而且又把他關起來,他捶打牆壁,暴跳如雷,但是,時間久了,沒有力氣打,也沒有氣力罵了,凶殘暴戾之性沒有了,宮本武藏後來成爲一個脫胎換骨的人,這就是澤庵和尚教育的成功。
佛光山的“大佛法語”有四句話說: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閑;
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這四句話說的是什麼東西?這指的是“石灰”,石灰從礦裏千錘百鏈開采出來,它在窯裏面,經過很強烈的火焚燒,然後再經過粉身碎骨的冶煉,終于能留得清白在人間的牆壁上,這種千錘百煉,然後可以派上用場的教育,是值得記取的。
發心求證無師道
以啓無上甘露門
我們到這裏來學道,是發心而來的,有心而來的,我們來求的是什麼道?“無師道”這是我們自己本具有的。所謂無師道,不是指技術工藝,不是文學數理,甚至不是知識的辯論,更不是思想的戲論,而是必須自己去求證和體驗的那個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要自己去取證,取證後才能啓開甘露法門。
我們平常在學校裏求知識,爲的是什麼?爲了將來有職業,爲了衣食、爲了名利、爲了富貴,這是很有限的意義,而我們來學佛法的受用,不光是爲了衣食與榮華富貴,它主要的是使我們能夠安心立命,了生脫死,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學佛主要是學自己,要向自己的本心下功夫。
平常我們看到有人手裏拿著一串念珠,說是念佛,有時,佛菩薩也要拿念珠,有人懷疑地問:
“佛菩薩拿念珠又念誰呢?”
“念自己!”
“佛菩薩爲什麼要念自己呢?”
“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不是叫人頂禮膜拜偶像而已,主要的是借菩薩的慈容,把一個人原本具足的佛性,加以開顯出來。
成就甚深平等忍
增長如空大慧心
我們的蔣院長,就任行政院長時所發表的談話中,曾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做到平實、平凡與平等,社會上常有人提倡人權平等、種族平等、男女平等,佛教所講的平等,則和世人所說的平等不盡相同。佛教主張十法界的衆生都能平等,佛教從修行引發正義的平等,有更深的含意,有更廣大的內容,我們到這裏來學佛法,就是要來學習甚深的平等忍,以回向布施給一切法界衆生。
“增長如空大慧心”,世間上什麼最大?海洋最大嗎?哪裏一座山最大?哪裏一個國家最大?哪裏一個星球最大?這些都不算最大,最大的是虛空,虛空何以爲大?空是什麼?“空”是我們大家的本來面目,緣起自性。
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充滿法界,等如虛空,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只可惜我們都不知道,這就如同《法華經》中所說的“懷珠作丐”、“有寶爲窮”,希望我們藉夏令營的機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采出來。
最近世界正在鬧能源危機的問題,科學家們有的上山,有的入海,都在設法探求能源寶藏。其實,真正的能源寶藏,不是在山裏面,也不是在海裏面,而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面。各位這次到佛光山來,可以說是在開采自己內心的能源寶藏。
其次,我要談的是各位在參加夏令營以後,可能收獲到什麼樣的成果。
學習前,要訂個目標,這是教育家所常說明的,這在佛法裏,我們叫做“克期取證”,訂一個期限,而立志一定要達到的目標。比如打佛七、禅七,有一個七、兩個七,甚至于七七四十九天內要克期取證。
在兩周的夏令營裏,我們也要訂個目標,使在這裏學了佛法以後,有某種程度的受用。
常樂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大家參加夏令營以後,要能“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過去,我們有時候,好勇、好強、好鬥、無恒、無心、無志、任性、執著、自私,現在我們把它改成爲慈悲喜舍,肯回頭認錯,不與人爭強好勝,做事耐煩落實,立願以智能堪忍對方的欺淩,運用柔和忍辱的妙方,境界會更高。
各位同學!你們知道把身心安住在什麼地方嗎?還沒有學佛以前,你們安住在書本上,其次安住在交朋友感情上,再等而下之,就是安住在吃喝玩樂上了。這許多安住都不究竟、不長久,甚至往往會有危險,只有慈悲喜舍才是心靈上最佳的安住地方。
平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剛才講的是身心的安頓,現在講的是生活如何處理,生活上如果有了佛法,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平常歡喜吃珍肴美味,有了佛法以後,粗茶淡飯也並不覺得遜色;過去穿的衣服是講時尚,趕時髦,有了佛法以後,粗布的衣服,也會感到無上莊嚴。
在日常生活中,學佛與不學佛的境界,也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平常一樣的窗前月亮,窗外一枝寒梅,忽然含苞待放,那夜晚的甯靜,優美的感受,就不一樣了。
竹密不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河流裏,不管竹筏編的如何緊密,還是擋不住潺潺而過的流水,即使再高的山,也絕不能障礙白雲的飄動。這個意思,就是告訴各位,世間法是不妨礙出世間的佛法的,你們研究佛法之後,即使男婚女嫁,也一樣許可,吃葷吃素在佛法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佛教也並未嚴格的要求每個人都要出家,佛教的經論與宗派雖然很多,不僅不會成爲日常生活的束縛,而且還可以助長我們的成功;山不管怎麼高,白雲仍可以自在越過,有了佛法,是不會被任何知見的高山所阻擋的。
一色一香無非道
或語或默終是禅
這意思就是說,等到我們得到佛法的受用以後,你所看到的青青楊柳,就是如來清淨的法身,聽到的潺潺流水,就是諸佛說法的聲音,山河大地,都有無限的妙用禅機,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那時候的心境就與常人不一樣了,或動或靜,皆能自由的運用,本性開顯,用慧眼觀照一切,則清淨光明的世界就會展現在大家的眼前。這也就是大家參加夏令營最大的意義和收獲。
《學佛前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