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定共戒?

  什麼是定共戒?(2010.11.22靈峰寺)

   答:什麼是定共戒。持戒有叁種,大致可以區分成叁種,一種是一般、一般所謂的你受五戒,或是受八戒,或是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是一般所謂的受戒、持戒。這是第一個層次。但如果你沒有智慧去分辨的話,你很難持到戒律的真正的精神。所以這些是第一個層次,那這些是幫助你繼續在成長。持戒可以讓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幫助修定,所以進一步是要來到修定。修定如果你定力成就的話,你有相當的定力的話,他會産生“定共戒”。

  “定共戒”就是當你有相當定力的時候,因爲這時候你的心也已經有相當的清醒,也有相當的明覺,而且呢,因爲你有定力,它就會有刹車的能力,刹車能力你們知道哦?一般衆生沒有定力,他就是沖、沖、沖,一直沖、沖、沖,他自己刹不住,所以要有很多外面的規規矩矩來規範他:你這樣是犯法,你這樣是犯錯,你這樣是怎麼樣,這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所以一般衆生習性的沖、沖、沖,那就要有一些……等于說一些公約啊,一些戒條、戒律來規範,讓他有所依止說:我這樣是錯的,這樣是不對的,這樣會去傷害別人,這樣是不應該的,所以這是初階。

  然後進一步當他有定力之後,他的沖動的力量、沖刺的力量就比較少,比較不會盲目地沖動。所以當他想做一件事情,如果他以前沒定力的話,他就沖過去了,那現在他有定力的時候,這個空間他就會拉出來,他會有一個空間,然後自己會去分辨:這樣做下去的話會傷害到衆生;這樣做下去的話會帶給彼此更多的憂悲惱苦……所以因爲有這一段的定力的空間,那個時空、空間他就騰出來,所以他有刹車的能力,那他就不會去做。

  那這個已經不是前面的那個外面的約束、規範,而是他本身就會有一個刹車的能力。以前習性沖動,被習性牽引著走,那他現在已經漸漸地脫離那些習性,所以他自然的,因爲有定力,就會有更多的時間讓他去思考。有定力的話,他會有比較能夠——诶,冷靜下來去思維:這樣做好不好,這樣做妥不妥當。所以當他有定的時候,他自然地就會産生一些他的那個所謂的定他的那個戒,定會産生戒,而這種戒呢?是從他的“定”拉出來的那個時空,讓他去冷靜、去思考、去分辨,也漸漸接近他的良心了。這裏這時候會産生第二層的定共戒。

  那如果再深入、再進入的話,他的心靈品質再深入、再進入的話,他會來到開發出“道共戒”,這個“道共戒”就是他入道了,這個是要悟後,開悟,他開啓智慧。那當他開啓智慧之後,他的做事、所作所爲是從良心,從他的清淨本心出發來做。所以這時候你不必規範他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什麼是犯法,什麼是沒有犯法,你不必去規範他。他做什麼事情,就是從他的清淨的良心本性出發。那他的良心本性自然會告訴他,這樣做會傷害到衆生;這樣做會讓衆生産生憂悲惱苦;這樣做是會製造沖突對立。他的良心會很清楚的知道,所以他會體會到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做會帶給對方痛苦,這樣做會有“意思食”,那這個意思食它會讓衆生産生束縛,産生痛苦。所以他自然地,自然地就會刹車,不希望去傷害衆生。

  真正開啓高等智慧的人,你不必規範他什麼,但他的所作所爲從良心出發,自然地,因爲他的清靜本心,他自然地就是跟慈悲一體地呈現。所以他自然地就是呈現慈悲、大愛,所以這時候産生的就是真正的“道共戒”,那裏面就是含有智慧、含有慈悲,而且不是外來的規範,外來的戒律、規範:你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做是錯,這樣做應該、這樣不應該,他已經不需要那些。

  就好像我們跟幼稚園小孩子,我們要跟他們講: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要排隊,什麼時候不需排隊,什麼時候要洗手,什麼時候不要洗手……我們跟幼稚園小孩子需要跟他們講這些。但是跟一位已經有智慧的大人,他懂得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你不必去規範他,很多的婆婆媽媽會討人厭,就是因爲你還常常一直要規範他要怎麼樣、要怎麼樣。

  所以持戒方面我們要從一般的這種持戒,然後慢慢地深入來到定共戒,然後逐漸深入到道共戒。那千萬不要以爲說:诶,我已經開啓智慧了,我已經證果了,哎,這個什麼戒律這個要放下了,這個超越了……不要自欺欺人,從基本的五戒守起,不要去傷害衆生,不要去傷害別人,會引起衆生憂悲惱苦的我們不要去做。從基本的也就是說守世間的善法,守世間的善戒,然後你繼續,因爲你有這些基礎之後,你才會繼續成長、繼續深入。但也不要只停留在那個初階的持戒的這一種世界,如果你只是一直停留在這種世界的話,你沒有開啓智慧的話,你會被戒條捆綁的很拘謹、很緊、很苦悶。所以要繼續成長、成長,然後開啓定共戒,開啓道共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