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能用四念處來解釋嗎?(2010.07.13(05)臺灣)

   答:這一位學員問的問題,我想我是可以回答,但是你也只是觀念、知見而已。你要能夠來到《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必須能夠要先做到。什麼叫做“無我”、什麼是“空”,那個絕對不是頭腦的觀念知見。

  如果你還停留在頭腦的觀念知見,理解“空”、理解無我、理解“無所住而生其心”,不管你再怎麼理解,再怎麼展現,你就是沒辦法真正來到“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假不了的,因爲那是屬于實修,你實際做到之後,它就自然的呈現。你真的沒有貪、嗔、癡、沒有那些我慢、沒有那些己大人小、沒有那些覺得自己修行比別人高、自己比別人厲害,這些統統要止息下來,你才能夠來到真正的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那是屬于非常高的境界,那是自然法爾如斯的流露。

  各位在有學有修的過程之中,希望大家能夠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去聞、思、修,不要一下子就想要:我是根基、根器高的人、我是悟性高的人,我很快就能夠“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還在那裏修什麼身念住、受念處,這個都還是小兒科……千萬、千萬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叁十年前,“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對我相當有吸引力。但是我更重視的是,我如何去做到,是要問怎麼樣才能夠真的去做到?所以讓自己腳踏實地下來,好好的透過神秀所講的“時時勤拂拭”的這一種過程,你才能夠真正體悟到,來到六祖所講的那個世界啊。衆生就是這樣好高骛遠,喜歡自我膨脹,一把神秀跟六祖比起來就認爲說:神秀這個境界還差得遠,我們的根基、根器比較高,我們從果地起修,我們從那個無爲起修,這個很容易都落入狂禅,狂傲的狂禅。

  真的希望大家能夠一步一腳印的開發身念住、開發明覺、開發覺受,進一步腳踏實地的深入心念住的開發,如實的面對自己,深入我們的潛意識裏面去看我們的那些我慢、身見、貪心、嗔心、嫉妒心,真的要如實回來反觀淨化。你“時時勤拂拭”之後,自然的你的心靈品質就會越來越高,你會開啓越高的智慧,你對于生命實相、宇宙的真理實相,你就自然會體悟更深入,很自然的他就會流露出高等的心靈品質。

  所以“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看你淨化了多少。你淨化了,自我越來越淡薄了,貪、嗔、癡、我慢越來越淡薄了,你越來越展現出無我無私的這一種精神特征、特性,自然你就是不會有所執著,然後曆緣對境能夠生其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