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叢林中的兵法——介紹《禅門鍛煉說》

  叢林中的兵法

  ——介紹《禅門鍛煉說》

  王雷泉

  《禅門鍛煉說》,又稱《禅林鍛煉說》﹑《鍛煉說十叁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顯著,成于清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續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後期,江西雲居山真如寺據清同治十一年如臯刻經處本多次影印,在佛教界內流通。

  戒顯(一六一○──一六七二),江蘇太倉人,俗姓王。幼時即受佛法熏陶,曾從舅氏聽講天臺教義。明亡後于南京寶華山依叁昧律師出家,不久受具足戒,時年叁十五歲。法號戒顯,別號晦山,又號罷翁。從清初禅宗叁峰派具德禅師得法,爲南嶽下第叁十六世。先後住持江西雲居山真如寺﹑杭州靈隱寺等八剎。以戒律精嚴﹑學問淵博,爲世所稱許。另著有《佛法本草》﹑《鹫峰集》(以上二書已不傳)﹑《現果隨錄》﹑《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等書。事迹散見于江蘇《太倉縣志》﹑江西《建昌縣志》﹑杭州《靈隱寺志》﹑紀蔭《宗統編年》﹑超永《五燈全書》和《新續高僧傳·弘禮傳》等。

  戒顯在《自序》中稱,鍛煉禅衆應如孫武用兵,“五家建法,各立綱宗,韬略精嚴,堅不可破,而兵法全矣。自元及明中葉,鍛煉法廢,寒灰柘木,坑陷殺人。幸天童悟老人,提叁尺法劍,開宗門疆土。叁峰藏老人繼之,恢複綱宗,重拈竹篦,而鍛煉複行。靈隱(具德)本師複加通變,啐啄多方,五花八門,奇計錯出,兵書益大備矣。”故仿《孫子兵法》十叁篇,針對當時宗門空疏顢頇之流弊,列舉整理禅林﹑鍛煉禅衆之方法,書中次第爲∶

  一﹑堅誓忍苦。說“爲長老而不能使衆生開悟佛性,是謂盜名;據正位而不能爲佛祖恢廓人材,是爲竊位。”是故必須苦心勞身,先起大願,立大誓,然後顯大機,發大用。

  二﹑辨器授話。指欲鍛煉禅衆,必先辨驗各人根機器識。唐代禅風鼎盛,機器不凡,禅師接引後學,皆全機大用,殊無死法。至宋以後,參禅用話頭,而終成死法。但在末法時期,仍不得不用此死法。能善用之,則話頭中自有活法。所謂活法,就是善辨禅衆的機器之利鈍,驗其參學之淺深,然後示以不同的話頭。

  叁﹑入室搜括。指長老立限打七,領衆參禅,必須識其人,知其本參,不能虛應故事。故參究之法必須猛利,使人易于省發;搜剔粘縛必須徹底,使人盡去禅病。

  四﹑落堂開導。說學人參究如逆水行舟,不得人推挽則退多而進少。又習禅最易犯病者有二∶一爲迸氣胸前以爲勇猛,二爲灰心冷坐以求澄湛。故長老于禅堂中開導,最爲急要。開導之法有四∶一曰悚立志,二曰示參法,叁曰警疲怠,四曰防魔病。因爲參禅不可胡亂蔔度,亦不可死守話頭,故長老當禅衆靜坐時,須示令其放下萬緣﹑銳意研窮﹑盡力挨拶;久之,則情識盡﹑知見忘,悟道易。

  五﹑垂手鍛煉。說長老在禅堂須時時隨衆行坐,鍛煉之器,在善用竹篦子。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擊。禅衆坐時,則執之以巡香;行時即握之爲利器。當經行猛利時,即用兵家之法,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務將學人曠大劫來識情影子,知見葛藤,摟其窟穴,斬其根株,使其無地躲避。

  六﹑機權策發。說禅門鍛煉,利在運用超越常規的逆法﹑惡法。“鍛煉不用威,則禅衆疲怠,無由策發,必不能使透關而徹悟;策發不用權,則嚴規肅矩只成死法,亦不能使憤厲而向前。故鍛煉一門,事有千變,而機用至活也。”

  七﹑奇巧回換。說古來禅師,論悟道者,必貴乎機下透脫。偏知異見,舉起千差,所貴善知識者因病與藥,善用回換。回換之法多方∶有法戰之回換,即衆中逼拶,有隙即攻,有瑕即擊;有室中之回換,即在學人將通非通﹑箭欲離弦之際,長老令其再問,或代一語而即悟;有回換之回換,即舉一反叁,如說佛性誰無者悟,說佛性誰有者亦悟;有不回換之回換,如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是曹源一滴水。

  八﹑斬關開眼。即斬破重關,開人眼目。欲得斬關之訣,其功存乎逼拶,其奧在乎回換,而其力又系乎開導而策發。

  九﹑研究綱宗。說“學家根本已明,當依止師承,溫研密諗,務徹古人堂奧。師家見學人已透根本,更須以妙密鉗錘,深錐痛紮,務令透綱宗眼目。庶不至彼此承虛接響,而正法眼藏得永遠而流傳。”

  十﹑精嚴操履。謂宗門修行,必行解相應。學人道眼未開,先令參究,以鍛其解,所謂但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當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鍛其行,所謂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長老必以身作則,精嚴行解,以爲法門楷模。

  十一﹑磨治學業。說欲通宗教﹑辨古今﹑明綱宗﹑識機用﹑眼目後進﹑決擇人天,則必須通內外之學。“非內則本業不谙,出世何以利生;非外則儒術無聞,入世不能應物。”

  十二﹑簡練才能。謂統大衆而傳佛祖之學者,必簡練長才異能,以主宰叢林,綱紀衲子,肩法門巨任,豎佛祖高幢。然造物生人,全才少,偏才多,才德相濟者少,而不相濟者多,須長老量才任用,賞罰分明,在叢林的熔爐中陶鑄成材。

  十叁﹑謹嚴付授。謂根器不論利鈍,皆可經鍛煉而成良材;然並非一經省發,即可付授。值此末法時代,雖全才難得,異器難求,然亦須戒兩種弊病∶一是泛濫付授,傳法于非人;二是謹守關鑰,至死而不付一人,使法門斷絕,此亦矯枉過正,不得中道。“雖然如是,善知識者,爲佛祖入草求人,爲人天開鑿眼目,甯慎無濫,甯少而真,毋多而僞。”

  本書以整頓叢林爲職志,痛陳當時禅門弊病,所言皆古德嘉言懿行及自身經曆之叢林實務,尤以“重綱宗﹑勤鍛煉﹑持謹慎”叁法爲最重要,視爲“皆世所未聞者。”此書對清代以來佛教叢林有較大影響。當代禅德南懷瑾在《禅海蠡測》一書中,多有取資。

  ——《叢林》1999年第一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