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碩果僅存的禅藏概貌——宗密的《禅源諸诠集都序》

  碩果僅存的禅藏概貌

  ——宗密的《禅源諸诠集都序》

  王雷泉 釋空影合撰

  《禅源諸诠集都序》,四卷。唐代宗密撰,約成于唐太和二年(八叁八)至開成五年(八四○)之間。通行本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另有敦煌遺書本行世(臺灣石門圖書公司影印)。

  宗密(七八○──八四一),俗姓何,果州西充縣(今屬四川)人。家世業儒,洎弱冠,聽習經論。唐憲宗元和二年(八○七),將赴貢舉,預遂州大雲寺道圓禅師法席,問法契心,披剃出家,翌年依拯律師受具足戒。爾後參禅于荊南惟忠禅師﹑洛陽神照禅師。元和五年(八一○),至襄陽恢覺寺從靈峰禅師處得澄觀《華嚴經疏》二十卷﹑《華嚴經演義鈔》四十卷,閱後欣然,即便開講。旋詣長安禮澄觀請益。元和十一年(八一六),住終南山智炬寺遍閱藏經,叁年後遷興福寺﹑保壽寺。長慶元年(八二一),退居鄠縣草堂寺,因寺在圭峰,世稱“圭峰大師”,繼杜順﹑智俨﹑法藏﹑澄觀之後,被尊爲華嚴宗第五祖。其學強調教禅一致,以觀行在禅,教弘華嚴爲職志。主要著作有《圓覺經大疏》叁卷﹑《圓覺經科文及纂要》二卷﹑《華嚴綸貫》五卷﹑《禅源諸诠集》一百卷(今佚,僅存《都序》四卷)﹑《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一卷等。《宋高僧傳》卷六﹑清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有傳。

  《禅源諸诠集》(又名《禅那理行諸诠集》,或名《圭峰蘭若禅藏》),系宗密所編的一部關于習禅與禅宗的典籍之彙編。在《都序》中,宗密開宗明義稱∶“《禅源諸诠集》者,寫錄諸家所述,诠表禅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爲一藏。”當時禅宗與華嚴﹑天臺﹑法相等教派互相非毀,所謂“教者指禅爲暗證,禅者目教爲漸修。”禅宗內部各派也互相排斥,“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荷澤洪州參商之隙。”宗密雖從荷澤神會的叁傳弟子道圓出家,但他以後主要傳承華嚴宗的學說,並被視爲華嚴宗五祖。因此,宗密力主禅教一致,以和會禅﹑教爲宗旨,詳細分析了禅﹑教兩派及其內部不同派別在學說上的異同,收集著名禅師有關禅理的論述(包括法語﹑文章﹑偈頌等)近一百家,編成《禅源諸诠集》一百卷。後值唐武宗會昌滅佛和唐末五代之亂,原集逸散,只有爲集子所作的總序流傳至今,這便是《禅源諸诠集都序》。

  《都序》是對被稱作《禅藏》的這部叢書內容的理論概括,對叢書結構和編輯意圖皆作了詳細說明。宗密稱這篇文章爲“都序”,表明叢書中可能另有一系列“小序”與之相對應。本書的結構內容簡介如下:

  卷一,對《禅源諸诠集》的編輯宗旨﹑禅的性質和分類進行了論述,並從師有本末﹑禅有諸宗﹑經如繩墨﹑經有權實﹑量有叁種﹑疑有多般﹑法義不同﹑心通性相﹑悟修頓漸﹑師授方便等十個方面闡述了禅宗與經論的關系。宗密認爲,禅定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根據深淺的不同,可分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等,而以達摩所傳爲“最上乘禅”,可以“頓同佛體”。但這同時又是一條充滿艱險的道路∶“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古來諸祖都是單傳一人,後來傳承既廣,錯謬自然增多。宗密認爲∶“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禅開頓門﹑漸門,兩教﹑兩門,各相符契。”教是諸佛菩薩的根本大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禅是諸善知識對機所說的語錄句偈等,教禅本來就是統一的。“故必須會之爲一,令皆圓妙”。宗密將禅分爲禅理與禅行兩類,真性本源是禅理,又叫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禅理,少談禅行,故且以禅源題之。”故所收典籍,以談禅定理論爲主。

  卷二,將禅叁宗與教叁種對配,互相發明。禅叁宗:一﹑息妄修心宗,指智侁﹑神秀﹑保唐(益州保唐寺無住)﹑宣什(南山念佛禅門)諸家,其禅法爲背境觀心,息滅妄念。二﹑泯絕無寄宗,指石頭希遷﹑牛頭法融乃至徑山道欽等諸家禅法,說諸法如幻,本來空寂,心無所寄,是名解脫。叁﹑直顯心性宗,又分作兩類:(一)洪州宗,爲道一系禅法,說一切語言行動都是佛性,任運自在,是名解脫;(二)荷澤宗,爲神會系禅法,說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不昧,寂照現前;以上兩家都會相歸性,故同爲一宗。教叁種:一﹑密意依性說相教,包括人天因果教(說善惡因果的人天教)﹑斷惑滅苦教(聲聞教)﹑將識破境教(大乘唯識宗)叁類。二﹑密意破相顯性教,指大乘空宗,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以“無住”爲道。叁﹑顯示真心即性教,此指華嚴宗,說一切衆生本來清淨,真心常住的教法。

  卷叁,從法義真俗異﹑心性二名異﹑性字二體異﹑真智真知異﹑有我無我異﹑遮诠表诠異﹑認名認體異﹑二谛叁谛異﹑叁性空有異﹑佛德空有異等十個方面,詳細辨析了空宗與性宗的區別,認爲性宗是直顯心性,遮表並用,理赅凡聖,妙契真如的了義之教。

  卷四,論述了從不覺到覺,從迷到悟的修證方法。認爲無論是六道凡夫,還是叁乘賢聖,都具有“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此心具有真如﹑生滅二門,“由真不變,故妄體空,爲真如門;由真隨緣,故妄成事,爲生滅門”。但兩者相即互入,生滅即真如,真如即生滅,真妄和合,非一非異。本書以《大乘起信論》溝通禅教諸家的學說,對後世禅教會通之說有著重大影響。

  本序從宋﹑元以來即受到禅教各家重視,宋﹑元代皆有刊本,至明代收入北藏,以後各藏及坊刻本均續刊行。對本書的注釋研究有:冉雲華∶《敦煌寫本〈禅源諸诠集都序〉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日本鐮田茂雄譯注∶《禅源諸诠集都序》,石井修道﹑小川隆∶《〈禅源諸诠集都序〉之譯注研究(一)》等。

  ——《叢林》1999年第二期

  

✿ 继续阅读 ▪ 《壇經》解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