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七編《論儒學書》跋《中庸傳》寄諸友

     跋《中庸傳》寄諸友

  每年人日大會一次,貢獻以言。入川叁年,今其叁次,貢此一冊。世亂由漢奸,原出于鄉願中庸。書生不能從戎,然有道。天下溺,援之以道,道也者,寂滅也,涅槃也,孔、佛之道一也。

  寄呈若木先生,須識此冊繼孟子學旨,唐宋以來,諸儒皆背孟而行,此其所以産鄉願而亂世也。請細讀此冊,竟無非七十之年不能說此,毋輕視之。不薄今人愛古人,公豪傑,有此態度。(蒯若木)

  

     入川定道友一年會一次,時在陰曆正月七日,名人日大會。會上必貢獻以言,今會談此冊。君雖不與,而奮興逾人,爰贈此冊以表敬意。天下亂于鄉願中庸,真實中庸,請精研此。前君寄之文,敬佩,非力爭上流者,不能道其只字也。(傅冰芝)

  

     人日大會,去年談《心經》,今年談《中庸》。漸自認識佛義在無余涅槃,轉讀孔書,始粲然矣。此作系七十之年乃能,毋輕視。衡如聰明,何所不能,顧知之易,而行之難也。(劉衡如)

  

     闿士死矣,行誼不愧古人,斯亦足矣。無人傳意長者,乃迳情直達,未具正式箋候,不敬欤?孔、佛原來無異,而唐宋人異之。無病而藥,又藥以醫藥。饒舌哉,然不可已已。(趙堯生)

  

     孔、佛通,通于此冊。漸非七十之年不能說是,幸毋忽之。一字一句,皆有根本。孔書本孔,不牽于佛,解經家法,法爾如是,唯我文通,始足與談。孔學聊發其端,大事無量,甚望我弟繼志述事。(蒙文通)

  

     寄此冊,閱後與倪、毛、王諸君同看。能擴充宣傳,俾人人知狂狷中庸,然後佛法乃大昌明也。(虞修庵)

  

     孔學,文通外唯君尊重。寂滅義,扼于唐宋元明清,猶不提出,可謂無心肝人。不敢苟從,亦我芸生所計及也。(彭芸生)

  

     闿士去,我怆然,公愈甚也。衛武公髦而好學,寄此冊求匡正。鄉願中庸爲數千年,乃不能不提出狂狷中庸也。(李泉湧)

  

     君不能與會,大減色矣。雖然,講學亦不在見面,寄呈此,必有見以見教矣。(賴以莊)

  

     孔家義唯君講,孔與佛無異義亦唯君談。顧無溝通,著述不得,今寄此冊,視如何耶?此不過概論,略呈。多大事,希續現于世。(梁漱溟)

  

     此書以寂滅寂靜爲趣,力辟鄉願中庸,救今時漢奸之蔽。(楊權吉)

  (選自《孔學雜著》,載《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