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叁編《佛典研究》《心經》讀

  《心經》讀

  此文從《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義谛,更無其余。如《十二門論》,抉《中論》十二義,示空叁昧,入涅槃門,旨要唯是一空義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經》寥寥幾句如咒心。故不讀六百卷,不足以讀寥寥幾句;而不讀寥寥幾句,又不足以讀六百卷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總攝也。諸佛說法,莫不在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攝佛法盡,不但《般若》十六分及《心經》全義。《般若》表勝谛,叁科、叁乘畢竟空,勝谛一味平等,而無所得故。《瑜伽》诠法相,叁科、叁乘如幻有,法相萬別千差,而不可亂故。然以真入俗,而俗必歸真。以自體言雖不一,而以相應言仍不二,故說第一義攝聖法盡也。《深密》說勝義谛遍一切一味,一相無相,一味平等故也。所謂《心經》全義者,“皆空”之謂境,“行深般若”之謂行,“照見皆空”之謂果也。

  雲何“皆空”之謂境耶?皆空之境,菩薩自性空究極即畢竟空,遍一切一味佛境也。經言:一切如來皆用諸法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顯了諸菩薩行諸佛正覺。又言:如來如實證知真如無二,如來真如即五蘊真如,一切真如皆不相離,非一非異,無盡無二,亦無二分不可分別。又言:般若爲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事,出現世間,諸法無自性、無限量,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故雲遍一切一味,故雲皆空也。

  雲何“行深般若”之謂行耶?般若者,龍樹謂是觀實相慧。涅槃爲實相,觀慧則相應涅槃也。深般若者,經言:色亦甚深,真如甚深故,若處無色,名色甚深。又言:色無盡,故真如無盡,色與真如無差別故。是則深般若,唯一真如,更無其余也。行深般若者,觀慧相應涅槃,行即相應觀慧,相應之謂行也。龍樹謂:如弟不違師,是名相應,隨其觀慧,能得能成,不增不減,是名相應。雖滅觀法,而智力故,無所不能,無所不觀,不墮二邊,是名相應。如是相應,稽諸經言,有十四義,可得而陳:

  原夫無余涅槃,厥有二相:寂靜寂滅相,爲畢竟空,爲無所得,爲義甚深,在十四相應中爲離得行;無損惱寂滅相,爲一切智智,爲遍一切一味,爲義廣大,在十四相應中爲圓證行。離得行者,般若畢竟離,菩提亦畢竟離,離法不得離法,而得菩提,又非不依止般若。此類相應,以不生不滅故有畢竟空行,甚深相應義處爲空、無相、無願乃至涅槃增語所顯處,法不行法,法不見法,法不知法,法不證法是也。如是有夢業不著行,業以所緣起,覺增夢亦增,以是諸著一掃而空之。如是有不行行,不見般若,及空能所行法,複不得不見,入無生法忍。如是有不分別行,第一義谛都無分別,虛空幻士,機關化作,有何難易?又此類相應,以不垢不淨故,有遠離行,就衆流轉,施設染淨,菩薩明本性皆空,視一切法無所有故。又此類相應,以不增不減故,有隨喜回向行,法不相知相到,無自分勝進之殊,方便善巧,但有位異,而無義別,入以普賢,馴習勢厚,迫近而幾,所謂初發心即等正覺,所謂菩薩行行于佛境也,此行爲入道之大要也。如是有初後不即離行,如燈燋炷,實不即離于初後。如是有心如不即離行,心不住生滅而住真如,雖異常住,而心如互不即離。上來九行,若能相應,爲可稱爲無所得行也。

  複次,圓證行者,佛證真如至極圓滿,又複無相,故學一切智智,必于一切有情我皆滅度而學,念念不離圓證爲佛境,以修一切爲菩薩行。此類相應,有依空起願行,獸賊饑疾,久劫諸畏,不唯不怖,乃更發願,願我衆生無此大苦。此類相應,有不遣行,勝義谛相,取行壞遣一切俱非,將欲證大之圓滿,豈猶墮小之斷修?此類相應,有不證行,菩薩先念爲學觀空,非證觀空,念已而入,心雖一往,自不取證,是故菩薩道相智行,須先發無上菩提心,乃能觀空不證,箭箭注楛,發心勢用,達于無表,力能無量,鄭重初機,是亦何可忽于佛境哉,一切智智不娴,空談發菩提心哉?此類相應,有不慢行,學佛大魔,乃在一慢,應問余友,菩提分法以何方便而不作證?菩薩雖在夢中,不著叁界、二乘,雖除災作佛事,而等若空無。上來五行,若能相應,爲能遍一切一味行也。

  夫十四相應,括爲甚深、廣大二義。而此二義,又非二事:探量之本廣大,不離甚深;充本之量甚深,不離廣大。是則觀察一切法空,而不舍離一切衆生,不可作二者得兼,而原是一事。是則無所得、遍一切一味,不可歧二,亦原是一事。聲聞不能畢竟空,不能一切智智也。菩薩行相應行,一念起時,周遍法界,所言周遍法界者,空智皆周法界也。一切佛法在一毫端上,念念相續,不息不休, 精積力久,吞鐵渾侖。故唯求佛,于如是相應行而可忽諸?

  雲何“照見皆空”之爲果耶?不見五蘊,照見皆空,是也。五蘊以何不見?不緣故不見,不緣諸法而起識故。以何不緣?不住色,不學色,不觀色,所緣無相,非色變礙相,非受領納相,非想取像相,非行造作相,非識了別相,故雲不見。不見,則一切法無所得也。皆空以何照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不見故凡夫,見故證菩提。一切有情,等有真如,不見故流轉,見故證涅槃。彼經眼見,此經照見,皆親緣現見,非比量見,內證聖智,普發現于一真法界,盡未來際,無有止息,故雲照見。照見則遍一切一味也。經言:遮遣五蘊,顯示涅槃, 不見則遮遣,照見則顯示也。然無所得、遍一味,原非二事,有佛無佛,諸法常住,心性本淨。凡夫無明,俾障正智,不得緣如;諸佛證覺,譬日當空,纖毫照徹;菩薩無所得,如月如鏡,亦能照了也。般若能現世間實相,行相應于般若時,亦現世間實相,故雲照見也。

  “度一切苦厄”者,余依有苦,纏眠皆苦。上自地盡,下至情盡,莫不皆苦,故雲一切。幽冥異路,水火異勢,義利異趣,色空異事,然于一切力能皆同。是故度一切苦厄,須遍一切一味也。經言:自證等覺,施設正教,度衆沈迷。一切如來莫不以度苦爲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引申也。引申遍一切一味義也。“色不異空”者,空無自性,色亦無自性,色空真如,無二無別故。如是應談中道義。無明有愛中間,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十二因緣,不如聲聞執爲無常,非因非果、常恒無變故。常與無常,不能具說,墮邊非中故。“空不異色”者,經言:有爲、無爲,平等法性,說名勝義;非離有爲,別有勝義谛。如是應談如幻義。經言:是諸幻法,聖人亦現,但不執著。又言:聖以離言假立名相,如幻衆事迷惑眼慧,不如所見堅執谛實,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色即是空”者,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空即是色”者,經言:幻與有情及一切法乃至涅槃,設過涅槃,無二無別,皆不可得、不可說故。又言:變化與空,此二俱以空空故空,畢竟空中,非有空、化二事可得。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引申也。引申無所得義也。“不生不滅”者,無著釋龍樹八不偈雲:非滅不滅,非生不生,應知諸句皆如是說。不可說此法非滅,故名不滅,世谛不異第一義,一相無相故,無自體如本性空,如此則是谛,若人不知此二谛之義者,彼于佛深法,則不知真實。是則谛不可異,而說有方便,應善讀龍樹妙偈,偈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亦不可說無滅,故名不滅,經言:一切諸法無始來滅,本性不生,無有自體。不得于無自體中遮生遮滅,不得于無自體中而說貪欲陰盡、更不複生是名涅槃,不得滅複有滅、不生更有不生。是則所言不生不滅者,遮遣五蘊也。爲顯示涅槃,而遮遣五蘊也。涅槃空中,不得生滅、垢淨、增減相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承上義而言也。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生滅也,執障而流轉,對治而還滅垢淨也,我慢有所得,變壞而退墮增減也。空相不動,說何生滅?空相平等,說何垢淨?經言:菩薩爲有情昧空說谛,而得涅槃,不由谛智,但是平等,亦複說何增減?經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故無世間叁科法,無出世間叁乘法,是名無所得。經言:異生所執法,非如是有故,于無所有而有,爲無所有不可得。于五蘊無所有不可得,乃于一切智智畢竟空義,遍一切一味義也。

  “無智亦無得”者,龍樹無漏八智,爲智;自須陀洹聖道乃至佛道,爲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引申也。引申照見皆空之果,而先之菩薩行、涅槃果也。涅槃性空,般若無所得,由行而引,言語道斷,空相所緣,空智能緣,以入初地,是爲相應涅槃。以無所得而求一切智智,非一法成佛而乃即止,必法法成佛,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衆德具現,大施方便,是爲無住涅槃。菩薩行圓滿時,覺一切相,得一切智,斷一切習,幾與佛齊,舉足下足,皆如來境,已能遍一切一味,是爲究竟涅槃。

  “心無挂礙”、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者,已入初地,已能不見五蘊,雖未圓滿,有何挂礙耶?經言:平等性中,所有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皆悉永離。更有進者,菩薩聞甚深微妙難信解義,不驚,不怖,不畏,已得不退轉地故。此不退轉,亦名無生法忍,亦名正性離生,自初地以至八地,皆得此名,初不退墮外小,八不退失佛地故。居不退位,受記作佛,有何恐怖耶?菩薩知法即法界,法界即法,學一切法于法界,學法界于一切法,體亦無所得,用亦無所得,常、樂、我、淨,無常與苦,無我不淨,適應中道,有何倒想之不離耶?

  複次,未入地前,未得無所得,最初行菩薩行者,必研一切智乃至一切智智,而知佛境。既知此已,發心作佛,念念不離佛,思惟唯一切智智,而于諸法不作二想。一切智智,無性爲性,法界爲相,如是所緣,亦無性行相,亦寂靜正念而增上,解了無性,斯爲第一。菩薩亦行聲聞叁十七品,欲至涅槃城故;亦行叁叁昧,欲入涅槃門故。如是學聲聞一切智已,即以自乘道相智,入正性離生。雲何自乘?圓滿無性爲佛,漸證無性爲聖,深信無性爲賢善士。深信證果不證無性是一,遂發菩提心,直趣無所得,複以無所得,圓滿諸修證,是爲自乘也。是則未入地前,不異一切智;已至地極,不異一切智智;正在地上,漸修圓證,普學一切智及一切智智。大智而大願,大願而大悲,大悲而大行,一地趣 一地,是爲道相智自乘也。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承上義引申,而次之佛行菩提果也。龍樹:菩提爲般若果,般若爲菩提因。是則圓滿大般若名大菩提,大菩提以相應大涅槃而生,大涅槃以相應大菩提而顯。是故轉依非一,而不可爲二。不二轉依,故大涅槃應談叁德。解脫道生,刹那證覺,一念般若相應即佛,佛藏出纏即是法身。德雖雲叁,一毫端現,故此談大菩提果,即已赅談大涅槃果果也。

  龍樹又言:菩提名佛智慧,薩婆若名佛一切智慧。十智爲菩提,十一智爲薩婆若。佛之知見,是一切智智,諸佛皆以觀慧,相應無所得實相,而得一切智智總相,故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流通分也。經言般若最尊最勝,故《般若經》凡說一義竟,均備極尊重贊歎。如舍利子說般若空竟,以叁十一種名號,稱揚贊歎般若波羅蜜。如《信解般若》說空相竟,贊功德勝利,設利羅較福種種,不容具舉。然般若出現世間,皆爲除世間一切苦,皆爲作世間宅舍洲渚故。能除一切苦,唯有第一義谛遍一切一味故,遮遣五蘊虛妄,顯示涅槃真實,然後能遍一切一味故。以此因緣,說遍一切一味,是心中心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咒以固之,又以標之。揭谛,度也。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僧,衆也。菩提,果也。薩婆诃,成就也。

  應爲之說曰:度,度,度到彼岸,度一切衆到彼岸,證菩提果,事成就也!

  (1942年)

  (選自《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第九冊)

     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原文四卷,叁萬余言,作于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全文發表于《內學》第四輯。共分五門:一、五周以敘事,選篇幅適中之《大品般若經》,分舍利弗、須菩提、信解、實相、方便等五類般若概述(以上爲卷一至卷叁);二、十義以抉擇;叁、諸經之所系;四、諸家之所明;五、緒言(以上爲卷四)。歐陽漸一九四一年自編《歐陽內外集》時,刪削二、叁、四門,收入集中的爲經過修訂的〈五周以敘事第一〉和〈緒言第五〉。本文選依《歐陽先生內外集》本,收入第一、五門,並參校《內學》本;依《內學》本,收入第二、叁、四門。--選編者注

  注 《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第二冊在自敘之後,增補如下一段文字:“此敘原有五段:一、五周敘事;二、十事抉擇;叁、諸經所系;四、諸家所明;五、緒言。今除一段讀文及緒言外,二、叁、四段一概刪削。又,《方便般若》原多纰缪,今悉改換。 蓋佛境菩薩行、道相智精義,全在方便般若,今而後提出也。(民國叁十年六月識)”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叁編《佛典研究》《心經》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