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辨二谛叁性

  辨二谛叁性

  大乘有兩輪:曰二谛,曰叁性。二谛以說法,《中論》“諸佛以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是也。叁性以立教,《密嚴》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此即是諸佛最後之教理是也。說法無二道,其極曰一真法界;立教視機感,其極曰二空所顯。既已雲一真法界矣,而複曰二空所顯者,法界法爾,唯如是真,增益固不得;法界法爾,有如是幻,損減亦不得也。不真無體,幻滅無用也。依真說法,依幻立教,此其所以立二谛複談叁性欤!二谛诠真,克實唯遮世俗谛;叁性诠幻,克實唯诠依他起性。第一義谛周遍有也,依他起性少分有也;第一義谛如實有也,依他起性如幻有也。皆有也。其爲無者,二谛中俗谛無,叁性中計執無也。真俗以有無判,依、圓以真幻判也。

  何謂二谛克實,唯遮世俗谛耶?談二谛者,莫不依般若波羅蜜,龍樹有言:觀一切法實相慧,名之曰般若波羅蜜,一切法實相涅槃也,即第一義谛也。第一義谛有,依之以觀一切法,則凡不與第一義谛相應者,無也、非也、不也,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智無得等也,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等也,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也。此豈言一切法斷滅無哉?《般若經》言:如諸愚夫異生所執非一切法如是有故,應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于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爲無明生死叁界。《般若經》又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非如是等諸法所攝,亦非不攝,如是所攝所不攝法,所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如諸如來及佛弟子菩薩所見,是謂般若波羅蜜多。是蓋言第一義谛如實而有也。其所謂無者,乃計執之俗谛無也。以計執之俗谛無,立一切法畢竟空義,文殊、龍樹、清辨等而以爲宗。

  何謂叁性克實,唯诠依他起性耶?依他起上,若複起執,爲遍計所執性,即二谛之俗谛,畢竟無有;依他起上,不複起執,爲圓成實性,即二谛之真谛,如實而有。于二谛外別立一性,非無如計執,非有如圓成。而亦有亦無系于一法,繼二谛而創立者,其唯依他起性乎?二分之謂識,雜以二取之謂亂。二分識上之二取亂,所謂境無識亦無也;二取亂上之二分識,所謂識體不滅之爲有也。此于變似,應得詳談。變之謂能,似之謂所,似于能邊謂之爲分,似于所邊謂之爲取,分取相錯,字爲亂識。亦有亦無,就識邊言,則所謂少分有也。此非獨影從見如空中華,本無所有也,此由先種今緣,二分變現,不可雲無也。雲何立此亂識有耶?亂識之謂染,所謂染依他也;亂去之謂淨,所謂淨依他也。諸佛立教,莫不依于染淨,有染然後有淨,去染然後得淨。若染依他無,則識本無亂,何所爲去!去之雲何,又何淨至?唯其有染,則有纏縛,乃有解脫。縛脫對治,染去淨存,是之謂教。法爾有亂識,法爾建立有,乃諸佛方便立教之深意欤!以依他之染性非真有非全無,立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義,彌勒、無著、護法等而以爲宗。

  兩宗既立,共談一義,所趣不同。如共談計執無義,二谛唯诠二取之畢竟無也,叁性則必诠二取之無,于二分識上有也。如诠計執,《密嚴經》言:諸法不生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妄立種種名,是爲遍計性。又言:諸法猶如幻如夢,與乾城陽焰、水中月、火輪雲電等,此中妄所取,是爲遍計性。二谛以不義诠,唯談計執無也;叁性以如義诠,必談無其執于有上也。又如共談圓成真義,若二谛邊,以真谛有對俗谛無,則有無異也;若叁性邊,圓成真有對依他幻有,則依、圓同有,不以有無異,而以有上之真幻異也。兩宗既立,各诠其所诠,各極其所至。經言:文殊觀一切法平等平等,不見山河大地,瓦礫硗確是也。經言:若複一法超過涅槃,我亦說爲如幻如化,是也。兩宗既立,各極其至,不可以相譏,法法不相知;不可以相淆,法法不相到。非彌勒不娴《般若》,非文殊不審《瑜伽》,既各宗其宗,法相自不容或亂也。然宗雖各別,而道不相離,八萬四千門一妙清淨道故也。二谛遮執,叁性诠染,宗不同也。歸極于真有,結果于涅槃,彼雲第一義谛,此雲圓成實性,道無異也。

  不達斯旨,《般若》、《瑜伽》之上別立一宗,昧法平等,俯瞰群流,高居統攝,謂爲融洽。理不可通,教其無據,是謂波旬,象恭滔天。一或不慎,喪慧失命,誠可哀矣!若欲徹底娴《般若》、《瑜伽》于一,是唯涅槃叁德伊字,一語叁玄,一玄叁要,乃稱妙旨。須再詳談,今姑且止。故曰:今所宜闡揚者,《般若》、《瑜伽》之教,龍樹、無著之學,羅什、玄奘之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