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祖師禅與分燈禅——兼論中國禅與日本禅▪P3

  ..續本文上一頁變,即把原來作爲抽象本體的“心”、“性”、“人心化”、“人性化”,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其佛性學說和修行理論只能主張“衆生有性”和注重“道由心悟”。到了唐末五代之後,這種情況開始有所變化。由于儒家的複興,特別到了宋代,由于新儒學的出現,隋唐佛教從儒家那裏吸收來的思想,又被新儒學攝取去,佛教的地盤大大縮小,新儒學則上升爲“顯學”。而就“心性”理論說,它原就是儒家的“道傳”,此時之佛教如果繼續在“心性”問題上與儒家糾纏,就很難顯出自家之特色,因此,宋元之後的禅宗,在思維方式上便掉頭一轉,向道家靠攏,由注重“人心”一變而崇尚“自然”,倡“性自天然”、“不加造作”。

  考諸道家思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自然”。老子已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和“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老子》第二五章)的說法;莊子進一步發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道”進一步泛化、物化、自然化,認爲“道”無知無爲、無所不在,主張逍遙放任、坐忘成真。老莊哲學在其往後的發展過程中對如下幾股社會思潮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是道教;二是玄學;叁是中國佛教。而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又主要表現在對魏晉般若學和後期禅宗(包括後來成爲分燈禅主要思想來源的牛頭禅)的影響。

  老莊、玄學對牛頭禅的影響,印順法師的《中國禅宗史》和褚柏思的《中國禅宗史話》都有較詳細的論述。他們稱牛頭禅爲“玄學化的牛頭禅”。這種評判是恰切合理的。考牛頭法融及其弟子的禅法,不但基本思想與老莊、玄學相近,而且許多字眼也相類似。例如法融的“忘情爲修”、“無心合道”,與莊子的“逍遙放任”、“坐忘成真”就很接近。法融後學遺則的思想更是老莊化,如《宋高僧傳》敘述遺則的自悟曰:“則既傳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爲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而未嘗無物也。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爲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爲萬物主,吾知之矣。”此中之“天地”、“至人”、“如夢”、“獨照”均爲老莊語,其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見一斑。

  分燈禅受老莊思想影響更深,其佛性遍在“個個是佛”的思想不但與莊子的“道無所不在”的思想相通,而且說法上也頗類似。例如,分燈禅不僅以“牆壁瓦礫”說佛性,而且每況愈下,或曰“廁孔”。或曰“幹屎橛”。《莊子·知北遊》有一段記述:

  東廓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東廓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蝼蟻。曰:何其下邪

  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

  曰:在瓦壁。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分燈禅談佛性之每況愈下,與莊子論道之無所不在,何其相似!

  分燈禅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主張純任自然、不加造作,這與老莊之強調“自然無爲”更是如出一轍。老子主張“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莊子提倡“虛靜恬淡、寂寞無爲”,(《莊子·天道》)二人都反對雕琢斧鑿、造智造巧,而主張逍遙放任、返樸歸真。

  分燈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盛行“棒喝”、“機鋒”、拳打腳踢甚至斬蛇殺貓、燒佛燒經,這與莊子的“鼓盆而歌”和玄學家的放浪形骸也多有相類相通之處。

  總之,分燈禅之深受老莊、玄學的影響正如祖師禅之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一樣,都是無可置疑的。如果說,祖師禅因受到儒家心性學說的影響而提倡“即心即佛”、“道由心悟”,那麼,分燈禅則在老莊自然學說的影響下,走上了佛性遍在、純任自然的道路。

  四

  那麼,祖師禅與分燈禅究竟哪一個更能代表中國禅

  換句話說,什麼是真正的中國禅

  對于這個問題,先哲時賢各有看法,言人人殊,較有代表性的有二說:胡適博士認爲中國禅宗史上最關鍵的人物是菏澤神會;印順則主張“中華禅的根源,中華禅的建立者,是牛頭。”如果把此二說與我們這裏所說的祖師禅、分燈禅對應而言,那麼,胡適博士主張祖師禅是真正的中國禅;而印順則傾向分燈禅才是真正的中國禅。對于這二種說法,筆者既贊成又不完全贊成,理由是:

  誠然,按照印順的思路,牛頭禅是一種老莊化、玄學化的禅法,而老莊玄學乃是一種道地的華夏文化,因之,牛頭禅才是真正的中華禅。這種看法很有道理,無可厚非。問題是,祖師禅所受的影響,也是一種道道地地的華夏文化——儒學。既然老莊化玄學化的牛頭禅是真正的“中華禅”,那麼,儒學化的祖師禅也應該是一種真正的中國禅。胡適博士的看法也有類似的問題,不可因肯定了儒學化的祖師禅而排除或忽視了老莊化的分燈禅。客觀地說,由于儒學與老莊、玄學都是一種道道地地的華夏文化,因此,不管是儒學化了的祖師禅,還是老莊化、玄學化了的分燈禅,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國禅。

  值得指出的是,胡適博士和印順對于中國禅的有關說法,卻使我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即如何區分中國禅和日本禅

  或者說,中國禅與日本禅各有一些什麼特點

  上面所說的二種禅法均屬中國禅,因此它們的特點也就是中國禅的特點;

  那麼,日本禅又有一些什麼特點呢

  從鈴木大拙和柳田聖山的有關著述看,日本禅的最大一個特點是崇尚自然。

  鈴木認爲:“離開佛教,遑論日本文化。”(鈴木大拙:《禅與日本文化》,叁聯書店1989年版,第145頁)而當他具體論述是佛教的哪些宗派或思想對日本的文化産生影響時,鈴木又進一步把它歸結爲“禅”。

  鈴木和柳田在許多書中都一再指出,禅對日本文化諸如小說、俳句、建築、繪畫以及茶道、劍道、武士道等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以在日本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俳句爲例,他們認爲,對俳句作理性主義的理解是錯誤的,俳句是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直覺表述,其最大特點是詩人的“心情已同自然的變化融爲一體”(同上,第183頁);繪畫亦然,日本的禅畫最重“身與竹化”、“與自然合一”,畫家們崇尚自然、親近自然“並發自內心地摸寫自然”(同上,第27頁),“處處都蘊藏著“山與雲的精神””(同上,第27頁);日本的建築也反對刻意雕琢,而注重自然之美。總之,受禅深刻影響的日本藝術,“向往原始而純樸的、近乎自然的生活狀態”,注重“返歸自然的懷抱”(同上,第18頁);至于武士道,鈴木認爲關鍵是“離生死之心”,達到一種“無心”的境界;聞名世界、作爲日本文化一大特色的茶道,鈴木把它歸結爲四個字——“和、敬、清、寂”,並且認爲通過茶道,人們可以“安心靜思那神秘的自然,與整個自然環境同化並求得最終的滿足”(同上,第17頁),是一種本心與自然合一的妙境。總之,鈴木、柳田筆下的日本禅和日本文化,注重自然、崇尚自然是它的最大特點。

  如果把我們上面所論述的中國禅與日本禅作一個比較,人們不難發現,日本禅與注重心性的祖師禅不同,而與崇尚自然的分燈禅更接近。此一現象與日本禅宗史的史實是相吻合、相一致的。據史料記載,曆史上由中國傳到日本的禅學,主要是分燈禅。公元十二世紀,日本和尚榮西把臨濟一系禅法傳人日本;十叁世紀道元和尚帶回日本的則是曹洞禅。此後,日本禅似一直以自然爲出發點和歸趣,而與中國佛教自近現代以來因受儒家人本主義思潮影響提倡以人爲本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頗多異趣。關于日本佛教的“自然禅”與中國佛教的“人生禅”、“生活禅”,筆者擬另文探討,此不贅。

  

  

《祖師禅與分燈禅——兼論中國禅與日本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