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小說及其它文學藝術形式▪P4

  ..續本文上一頁與《賢愚經·檀膩鞘品》中的國王斷案的故事相仿。另外,古代戲曲中常有關于人鬼、陰陽二界的描寫,這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的結果。例如,南戲的《包侍製判斷盆兒鬼》、關漢卿的《包侍製叁勘蝴蝶夢》等包公戲,把包公寫成通行陰陽二界、爲民除害的“包青天”;又如關漢卿的《窦娥冤》,也利用鬼魂做爲結構上的一個關鍵。至于佛教的陰曹地獄、輪回報應的思想,更成爲曆代戲劇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叁,佛教對于戲曲的影響,還表現在佛曲對于戲曲音樂的影響。佛曲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歌詠的曲凋,這種曲調白曹魏時期的陳思王曹植在東阿縣製成魚山呗後,曆代均有所發展,到唐代已有幾十種之多。據陳暢《樂書》記載,當時的“胡曲調”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阿彌陀佛曲”、“觀音佛曲”、“燒香佛曲”、“觀法會佛曲”等二十六種曲調。中國的僧徒製造佛曲,自然免不了受中國傳統的音樂曲調的影響,但佛曲的廣泛流行,又反過來影響了傳統的戲曲音樂,我國的許多地方戲曲,至今還帶有相當程度的梵呗的痕迹。

  此外,在小說、戲劇背後,人們還應該進一步看到佛教對于作爲二者基礎的語言文字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字雖源遠流長,但到後來,也有不少外來詞彙的傳人。這些外來詞彙與傳統的語言相融合,日深月久,逐漸變成日常用語,我們今天通用的許多日常用語,就是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實際、覺悟、實相、淨土、彼岸、因緣、公案、方便、究竟、煩惱,解脫、衆生、平等、唯心、回向、天女散花、現身說法、天龍八部、口吸西江、井中撈月、一切皆空、隔靴搔癢、拖泥帶水、五體投地、叁頭六臂、六根清淨、功德圓滿、心猿意馬、快馬一鞭、騎驢覓驢,冷暖白知、唯我獨尊、立地成佛,等等。唐宋之後,許多詩客詞人還常常用佛教典故和用語入詞人詩,賦予新的含義,使人讀來別有情趣,如蘇東坡的“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李商隱的“昔去靈山非拂席,今來滄海欲求珠。楞伽頂上清涼地,善眼仙人憶我無

  ”黃庭堅的“張子耽酒語蹇吃,聞道颍州又陳州。形模彌勒一布袋,文字江河萬古流”。龔自珍的“小別胡天劫外天,生還如證第叁禅。臺宗悟後無來去,人道蒼茫四十年”。等等。

  叁 佛教與雕塑建築

  最後,作爲華夏民族藝術瑰寶之一的雕塑、建築藝術等,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探討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相互關系,佛教對中國古代雕塑建築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當然,從曆史的角度說,中國古代的雕塑建築,曆史比佛教更長。早在佛教傳人中國之前,甚至早在佛教産生之前,中國就有絢爛多彩的雕塑藝術。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彩陶藝術就達到了很高的水乎。其品種繁多,有彩陶、紅陶、灰陶、墨陶、白陶、印紋陶等,這些陶器,無論在選擇材料、成型技術、藝術加工和燒成溫度方面,都達到較高的水平。其中彩陶的裝飾花紋豐富多變,黑陶的製作工藝水平極高,被贊爲“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在形象塑造方面,既有豬、狗等動物形象,也有不少的人頭塑像。1964年在甘肅禮縣高寺頭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塑人頭像,整個面部圓而豐滿,眼孔刻通,鼻呈叁角形,並有兩個小鼻孔,給人以淳厚的感覺。此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西安東郊半坡村、甘肅臨洮馬家窯等地出土的許多陶器、塑像,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相當發達的雕塑藝術。

  進入殷商之後,由于青銅器的出現,造鼎、紋雕等青銅藝術隨之産生並發展起來,至西周時期所鑄造的大盂鼎、毛公鼎等,造型典雅、莊重,紋飾優美、流暢,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秦漢時代,由于經濟發展,藝術更爲繁榮,雕塑藝術呈現出一種宏闊、嶄新氣象。1974年以後陸續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發掘出來的數以千計、保存完好的兵馬俑,以其弘大氣勢、逼真的造型轟動世界藝術界。西漢的雕塑也與強大的帝國相輝映,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的大型石雕,顯示了西漢的強盛國力和躊躇滿志。

  魏晉南北朝之後,隨著佛教的傳人和廣泛流布,中國古代的雕塑從題材到藝術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逐漸成爲這時期雕塑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西域粗犷豪放的藝術風格逐漸浸透到漢族地區。最後,融西域和漢地藝術風格于一體,集雕、塑、畫于一身的洞窟藝術産生並發展起來,成爲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東晉時期,佛教的造像已相當流行。據有關史料記載,釋道安曾在襄陽檀溪寺鑄造丈六釋迦金像,支慧護在吳郡紹靈寺鑄丈六釋迦金像,戴逵父子曾爲會稽山陰靈寶寺作無量壽佛和脅侍菩薩像,初步完成之後隱于幕後,聽取反應,再作修改,反複多次,前後經叁年才完工,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許多寺院之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也相繼出現,表現各種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故事的大型群體浮雕也陸續遍布于各種佛教寺院。一時間,以佛教爲題材的造像、雕刻藝術成爲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雕塑的主要內容。

  除了單身造像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大興鑿窟造像之風。自北魏之後相繼出現的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佛教石窟,融壁畫、雕塑、建築于一體,堪稱佛教藝術之大觀園。

  雲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叁十裏武周山之北崖,開鑿于北魏中期,現存洞窟大者21個,小者32個,東西綿延一公裏。雲崗石雕分前後兩期,前期造像通體高大,寬肩粗頸,鼻直眼大,臉形豐滿,帶有濃厚的印度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的風格,如西部之昙曜五窟之佛像則然;與之相比,製作于後期的西部小洞之飛天則削肩瘦長、衣帶飄逸,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刻的纖巧細致的特色。整個石窟是一個綜合外來藝術與傳統風格的雕塑展覽館。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南郊二十五裏處的伊水兩岸,開鑿子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現存洞窟29個,窟龛2100多個,大小造像十萬尊、佛塔近40座。龍門石窟鑿于雲崗之後,藝術風格與雲崗後期的雕塑風格相銜接。從總體上說,已不象雲崗石窟(特別是前期造像)那樣粗犷渾厚,而向修長秀麗、精雕細刻的方面發展。雲崗所體現的北方和西域民族的豪壯氣勢,在這裏變成寬袍大袖,帶有六朝名土的風格。從雲崗到龍門的轉變,反映了佛教雕塑藝術的逐步中國化。 ·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市東南叢山之中,開鑿于十六國時的後秦,現存龛窟194個,大型雕像一千余尊,其中多屬北朝作品。麥積山石窟的雕塑,無論佛像、菩薩或飛天,一般身體都瘦削修長、肩寬腰細、衣紋貼身而流暢,面相清俊秀麗,表情自然活潑、富有生活氣息,顯示了佛教雕塑藝術經魏、晉、南北朝的長期發展,已開始變成更合乎華夏民族審美習慣的藝術形式。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肅縣東南鳴沙山的斷崖上,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苻秦建元二年,後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及清諸朝的陸續開鑿,現存492窟。,塑像2000多尊,壁畫4萬多平方米,是一個東方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也是一個多種藝術風格的綜合展館。前期的彩塑受印度犍陀羅造像的影響,與雲崗前期的石雕風格相近;後來的造像也日趨細膩精巧且帶有強烈的世俗情感,如菩薩造像多如袒露胸臂之女性,甯靜、秀美,是中國古代婦女善良、美麗、智慧和尊嚴的化身。這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發展的一個總趨勢,越是後期的作品,漢化色彩越濃,這與佛教中國化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由此可見華夏傳統文化在同化外來文化方面有很強的力量。

  在佛教建築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中國的佛教建築淵源于印度,但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逐漸演變爲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

  中國最早的寺院是洛陽的白馬寺。“寺”,本爲官府之稱,《說文》雲:“寺,官舍也。”《漢書》注雲:“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後來,佛徒住處亦稱爲寺,始于白馬寺。此外,據《後漢書》記載,漢獻帝時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爲重樓”,這正是後來中國樓閣寺木塔之基本式樣。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寺塔大興,據文獻記載,僅南朝首都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而北魏境內,佛寺則多達叁萬多所。據《洛陽伽藍記》載,當時洛陽有佛寺40多所,以永甯寺爲最大,“中有九層浮屠一所,架木爲之,舉高九十丈。有刹複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裏已遙見之。”

  最早的佛寺建築,是以塔爲中軸線上的主體。塔位于寺門之內,塔後建佛殿,僧房散在四周。後來,佛殿供奉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殿並重,但塔仍在寺內。再往後,殿堂成爲寺院的主體而在寺旁另建塔院。宋代又有建塔于殿後的布局,或將大塔改爲二小塔並列于殿前。唐代寺院內有分院之製,有時多達十余院。及至五代時期,寺廟中增設羅漢殿,供奉五百羅漢像。元代佛教建築受喇嘛教影響,多塔而少寺。明清以降,佛寺建築日趨瑣雜,鬥拱由原來的結構變爲裝飾,顯得精細奇巧,失卻原有風格,但更富有民族特色。現在的寺院建築多爲這樣的布局:一是叁門殿。此爲寺院大門,一般都是叁門並立,故稱叁門殿。叁門殿內塑兩大金剛像,世俗有時稱之爲哼哈二將;二爲天王殿。殿中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後供韋馱護法神,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東方天王名“提多羅吒”,此雲持國,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故此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雲增長,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故手中持劍;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有大福德,故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叁是大雄寶殿。此是寺院正殿。大雄是對釋迦牟尼佛之尊稱,此殿供養佛像,故稱大雄寶殿。一般寺院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兩比丘立像,這是佛之兩個弟子,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也有的寺院在正殿塑叁尊佛像,此爲叁身佛。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右旁一尊是應身佛。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之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文殊、普賢、觀音叁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白象,觀音騎吼。也有的寺廟在佛像背後塑海島觀音。在觀音像兩旁塑善財童子和龍女二侍者。一般寺廟在正殿的佛像兩旁塑十六羅漢像或十八羅漢像。這是根據佛涅槃前囑咐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人涅槃,常住世間爲衆生培福德的傳說而設。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西側爲祖師殿。此種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見。但其它宗派寺院也往往仿效其製。

  佛教建築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佛塔。“塔”,梵文爲stopa,音譯爲宰堵波、佛圖、浮圖等,意譯爲圖冢、方墳、靈廟等。原爲古印度的墳墓。釋迦牟尼逝世後,佛徒把佛骨(或稱舍利)埋在竄堵波中並對之頂禮膜拜,此後宰堵波成爲佛教徒崇拜對象。

  佛塔一般由臺基、覆缽、平頭、竿、傘五部分組成。中國最早的佛塔出現在東漢白馬寺內。後曆代都有建造,現存佛塔共二幹多座。這些塔形製多樣,風格各異,但多帶有中國的建築傳統,塔內不但供奉佛像,還沒有樓梯、樓板,可以登臨遠眺。從塔的形製結構看,主要有這樣幾種樣式:

  樓閣式塔:如西安大雁塔。此種塔最富有中國特色,最初出現在南北朝石窟的雕刻中,爲木結構,後發展爲磚石塔。每層辟有門窗,可登臨遠眺,白下而上逐漸縮小,整體呈角椎形。唐時平面爲方形,後衍爲八角形、六角形。一般高達十叁層,個別十五層,也有七層或九層。

  密檐式塔:因在較高的塔身上加以層層密檐,故名。這種塔第一層特別高,以後各層驟變低矮,愈收愈急,各層檐緊密相接,幾乎看不出層次。現存最早的此類塔爲河南嵩山嵩嶽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神龜二年。塔共15層,平面爲12角形,每角用磚砌出一根印度式樣的柱子,柱頭、柱腳都用蓮花裝飾,整體呈炮彈形,線條柔和、華麗動人。

  單層塔:多爲墓塔,磚石結構。唐時爲方形平面,後衍爲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現存山東曆城縣神通寺的“四門塔”,就是單層塔的優秀典型;又如河南嵩山會善寺淨藏禅師墓塔,則是一座充分體現中國建築氣息的單層八角磚塔。

  瓶形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和北海白塔是這類塔的典型。這種塔分叁部分:基座、塔身和頂部,基座有很大的須彌座,再上是壇形塔身,最上爲寶珠或小銅塔。整體呈瓶形,通體抹白灰,俗稱白塔;又因喇嘛教建塔多用這種形式,又稱“喇嘛塔”。

  我國古代的佛教寺塔,是古代建築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遍布于祖國各地,點綴著名山大川,爲山河增輝,使景物增色,搞雕塑建築的,可以從中得到創作靈感,旅遊觀光者,更可以因之陶冶情操、涵養心性。作爲一種文物,它記載著華夏民族的古代文明;作爲一種藝術,它今天又成爲許多名勝的重要標幟。去杭州西湖,不遊靈隱寺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遊古城西安,不看大雁塔也多少有點美中不足。寺塔,本是佛教的産物,但正如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寺塔不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與小說及其它文學藝術形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