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白面皺,曲背彎腰,行動十分困難,王子便想,光陰似流水,人難免都要老的,屆時耳聾眼花,精力衰竭,欲聽不能,欲行不便,真不知有多少痛苦;再有一次,王子出南門遊玩,看見一個病人,面黃肌瘦,形容枯槁,氣喘呻吟,倒在路旁,便大爲感傷,說:“這個身體,真是苦惱的根本,然而世間的人,偏偏在這裏無端尋求虛假的歡樂。青壯年時,貪娛淫欲,一旦四大失調,疾病纏身,百節疼痛,坐臥不安。人生在世,實在如同那波浪中的月影一般,沒有一刻安靜的辰光”:又有一次,王子在西門外看見一個死人,淤血流溢,臭穢難聞,這使王子更動傷感,歎道:“人生在世,貪名貪利、戀女好色,一死之後,竟是這般模樣,生前所有的東西,一樣也帶不去,連恩愛的父母、兄弟、夫妻、兒女,都永遠地抛去了,自己的身體,也膿血潰爛,蟲蛆攢食,只剩白骨一堆。人們貪染愛欲,所以沈淪苦海。殊不知有合必有離,有生必有死,世間哪有不死之人。我雖貴爲太子,也難免要死,現在應該趁早尋求擺脫老、病、死等痛苦的方法才是。”正好在一次去北門遊玩的時候,王子遇到一個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托缽持杖、怡然自得,王子一見十分羨慕,一問方知是一個爲擺脫生老病死等煩惱痛苦而出家修道的比丘,大爲贊歎,道:“善哉善哉,這才是使人向往的生活啊。”于是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在他二十九歲時(一說十九歲),于二月初八中夜,偷偷逾城出家,人山修道。
釋迦牟尼出家之後,先後在幾個地方隱居。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名叫阿羅陀的仙人在打坐,便雙手合十,懇請指教。阿陀羅成了他的第一個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學習了古老的《吠陀經》和《奧義書》,掌握了苦行術。但是,當他得知此種修行的果報仍在叁界之內時,認爲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不是究竟之道,因此,決定遠走他鄉,另擇名師。在摩揭陀國,釋迦牟尼又苦修了好幾年,或藏身密林、盤腿靜坐,或節食廢寢、禅定數息,最後變得瘦骨嶙嶙、形容枯槁,但沒有絲毫成道的迹象。這使釋迦牟尼對這種修行方法又産生了懷疑。于是他毅然放棄苦修,便到尼連禅河洗淨了身軀,並接受了林中牧女的乳糜供養。這時隨太子苦修的僑陳如等五個侍者,以爲太子已退了修道的初衷,便離開他,自行到波羅奈鹿野苑中修苦行去了。太子見五侍者離去,便獨自到尼連禅河外十裏之遙的一棵菩提樹下,鋪草打坐,並發誓說:“不成正覺,誓不起坐。”如此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于十二月八日淩晨明星出時,豁然大悟——悟到這樣一個“真理”——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人生),都是因一定的條件而産生的(“因緣而起”),一旦這些條件起了變化或不存在,該事物也不複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不真實的,都是因緣而起的假象或幻影。正因爲這樣,人生在世,不必過于執著,既不要執著外境外法,也不要迷戀自身,如果人們能把外界和自身都當作一種假象,便不會有所追求,因而則不會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如此也就滅煩惱得解脫了。這個“真理”便是後來成爲整個佛教學說之理論基礎的“緣起論”。據說釋迦牟尼悟到這個“真理”之後,便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證成佛果了。
釋迦牟尼證道成佛後,被釋迦族奉爲聖人,同時賦予十大尊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其中,“如來”與“佛陀”二號最常見。“如來”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之義,意謂釋迦牟尼是真如實相的體現,是覺悟了真如實相的大聖人:“佛陀”是“覺者”之義,意謂釋迦牟尼是一個“覺悟了真理的智者”。
從釋迦牟尼的修道過程及其名號看,佛教確實不太注重信仰、苦修,而更重視“智慧”和“覺悟”。在往後的論述中,人們還將看到,“智慧”和“覺悟”在整個佛教中一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釋迦牟尼悟道之後,就開始收徒傳法。起初,他到鹿野苑去度化因他放棄苦修而憤然離開他的僑陳如等五人。在去鹿野苑途中,釋迦牟尼接受了幾個商人的供養和皈依,這是佛陀的第一批在冢信徒——優婆塞。到鹿野苑之後,僑陳如等五人也皈依了佛陀。這樣,第一個佛教團體——僧伽組織建立起來了;之後,釋迦牟尼廾始“初轉*輪”,宣揚他所證悟“四聖谛”、“十二因緣”等佛法。這個時候,佛教之“叁寶”——佛、法、僧已俱足,“佛”就是釋迦牟尼,“法”就是“四聖谛”等佛法,“僧”就是僑陳如等信徒,佛教作爲一個宗教正式創立了。
叁 佛史略覽與佛法要義
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在鹿野苑向僑陳如等弟子所進行的說法活動,史稱“初轉*輪”。“初轉*輪”的主要內容是“四谛法”。
(一)四谛
“四谛”,即“苦、集、滅、道”,亦稱“四聖谛”、“四真谛”,“谛”是真實不虛之義,亦即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
1.苦谛
在佛教看來,人所居住的世間,稱爲“娑婆”。“娑婆”即“堪忍”之義,意謂人來到這個世間之後,時時處處充滿痛苦,必須安于十惡,忍受叁毒及種種煩惱痛苦,才能生存下去。佛教所說的苦,種類很多,有二苦、叁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種苦。所謂二苦,指內苦與外苦,《大智度論》上說:“四百四病爲身苦,憂愁嫉妬爲心苦,合此二苦,謂之內苦。外苦亦有二種,一爲惡賊虎狼之害,二爲風雨寒熱之災,合此二者,謂之外苦。”也就是說,所謂內苦,是指身體的病痛和心理、感情方面的痛苦;所謂外苦即包括來自外界的各種災難禍殃。所謂叁苦,一是苦苦,亦即遇到苦事,如饑渴寒熱逼迫而産生的痛苦;二是壞苦,謂樂事變遷,由富貴變貧賤等所産生的痛苦;叁是行苦,亦即由于事物的遷流不住而引起的痛苦。四苦是指生、老、病、死苦。五苦是將生、老、病、死合爲一苦,再加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蘊苦。八苦是將生、老、病、死苦重新分爲四苦,再加上五苦中的後四苦。在佛教典籍中,最常見的是八苦。其具體內容是:
生苦 生之苦,雖爲本人所不知曉,但考諸旁人,則極易了解。十月懷胎,猶如地獄,母親喝湯,備受煎煮,出生之際,冷氣熱風觸身,有如火燒刀割,嬰兒墜地,呱呱大哭,乃是肉體上種種痛苦的自然反映。
老苦 唐詩雲:“公道人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而人一旦衰老,牙齒動搖,白發蒼蒼,視覺茫茫,·聽覺嗡嗡。加之,長期勞累,駝背彎腰,肌肉松弛,神智昏迷。對于女人,除了生理痛苦外,更有青春消逝的痛苦,昔日明眉皓齒,今日齒搖發落,昔日傾城傾國,今日老態龍鍾。衰老,固然使人感慨,但又有誰人能青春永駐呢
病苦 人自呱呱墜地起,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髒病。花無百日紅,人無幹日好,誰能保證一生都不得病呢
死苦 宇宙萬象,生住異滅,永不住息。山峰岩石,壽命亦有盡期,一個血肉之軀,到底能支持多久呢
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世間萬物,安有例外。人于死後,固然萬念俱滅,但人之將死,四大分離,呼吸急促,千言萬語,欲吐不能,這時嬌妻稚子,環繞榻前,生離死別,淒楚難言。
愛別離苦 語雲:“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死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萬分悲痛,即使不是死別,或爲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分離,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終生相守,又何況其它呢
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法避免的。
怨憎會苦 此苦與愛別離相對。與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戀人,由于種種原因,終須撤散相反,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會聚會到一起。像這些人,若能終生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情況下,愈是互相怨恨之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永遠擺脫不了,這豈不使人苦惱萬分。
求不得苦 想獲得一件東西,經濟條件達不到;想謀求一個職位,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于丙男,這些都是求不得苦。即使有些欲求願望實現了,第二個願望又會立即出現了,山谷易平,人欲難填,誰會感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
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五取蘊苦 亦稱“五盛陰苦”、“五陰熾盛苦”。佛教認爲這是衆苦的根源。“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佛教認爲這是構成人身體的五種基本要素。
“色”有形質礙之法名爲色,指物質。·“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四大即地、水、風、火;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塵即色、聲
香、味、觸。這十四種並是色法。五蘊中的色法指衆生的肉體,如皮、肉、筋、骨等。
“受”,以領納爲義,指感覺、感情等。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生之喜、怒、哀、樂等感受。
“想”,取像之義,指知覺、想象,亦即理性活動。
“行”,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爲行,指心理活動,亦即對于外境,生起貪、瞠等意念。
“識”,了別之義,指意識,亦即對于外境之分別與記憶等意識活動。
此五蘊除色法外,其余四種皆屬心法,也就是說,除色是指形體物質之外,其余四蘊皆指人的感性、知覺、理性、意識等精神活動。佛教認爲,由于這五蘊會聚,故有人身,人們執著于自身,便有了生、老、病、死諸苦。
佛教從苦人手,這說明人生問題是佛教最關心的問題。由于釋迦牟尼所處的古印度的奴隸社會是一座人間地獄,因此,視叁界爲火宅,指人生爲苦海,就成爲佛教教義的出發點和基本思想之一,…
《佛史略覽與佛法概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