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史略覽與佛法概觀▪P3

  ..續本文上一頁由之再衍化出如何跳出火宅、脫離苦海的種種修行方法和解脫理論。

  2.集谛

  “集”是招聚、集合的意思。舊譯作“習”,有修習、熏習之義。集谛主要是探討苦的原因。佛教認爲,人生所以時時處處充滿痛苦,主要原因是人們對于佛教真理的無知(即“無明”),不懂得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幻影,而把人身作爲一種真實的存在。既把人身看成是一種真實存在,就會産生種種欲望和追求,例如生存欲、愛情欲、繁榮欲等。由于欲望驅使,就導致貪、瞠、癡等煩惱,這些煩惱,也就是人生種種痛苦的根源所在。

  在佛教中,貪、瞠、癡是叁種最根本的煩惱,亦稱“叁毒”。所謂“貪”,即貪愛、貪欲,貪于名利聲色,由此起惡造業。古語雲:貪爲萬惡之源,即是此意。所謂“瞠”,即仇恨、憤恨。由于衆生妄生我法之分,妄執人我之見,故于人于事起仇恨之心、憎恨之情,造出種種惡業,這有如佛經上所說的“一念瞠心起,百萬障門開”。“癡”即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特別是不明佛教之真理,故墜人生死輪回之中,備嘗人生的種種苦難。

  除此之外,還有慢、疑、見等大煩惱。“見”又分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與前面幾種煩惱合在一起,稱爲十大煩惱。這是一切煩惱之根本。因煩惱而迷于事,迷于理,叫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口、意作不善之業,故有叁界輪回之苦。

  3.滅谛

  “滅”亦稱寂滅、人滅、滅度、圓寂、涅槃等,意思是滅煩惱得解脫。這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佛教認爲,現實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幻無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煩惱無窮、苦多樂少。而當人們認識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就會進入一種煩惱滅盡、“常樂我淨”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人滅”或“涅槃”。

  在佛教中,涅槃的種類很多,通常分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有余涅槃”是指斷除貪欲、滅盡煩惱,已滅除生死之因,但作爲前世惑業果報的肉身還存在,仍然活在世上,還有思慮活動,是不徹底的。“無余涅槃”是比“有余涅槃”更高一層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不僅滅除生死之因,也滅盡生死之果,即不僅作爲前世惑業果報的肉體不存在了,而且連思慮也沒有了,灰身滅智,永無生死。這是佛教中最高的一種境界。

  另外,對于涅槃的理解,大小乘佛教差別頗大。小乘佛教視人生爲大苦,而把人體消滅,煩惱盡除作爲追求的目標,如同燈熄火滅,萬事俱了一般。因此,小乘佛教的涅槃、圓寂,往往成爲死的代名詞。與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從一種新的角度來解說涅槃。他們認爲世間和涅槃本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空”,也都是“妙有”,世間的一切,都是真如、實相、佛性的體現,如果人們能認識佛教這一真理,反本歸原,體證佛性,也就達到了涅槃境界。大小乘佛教對于涅槃的不同理解,說明涅槃學說有一個曆史發展過程。

  4.道谛

  “道”,即道路,佛教中指滅煩惱得解脫的途徑和方法。

  佛教的修行方法,與其他宗教多有不同,它不純靠信仰,而更重“智慧”,注重“慧解脫”。這種強調“慧解脫”的修行方法,主要體現在“八正道”、“叁十七道品”、“叁學”和“六度”之中。

  所謂“八正道”,亦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 即正確的見解,如佛教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谛理及其他佛教的見解和智慧,不爲世間邪俗之見所迷惑。

  正思維 指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謬,以佛教的純真智慧來思考。

  正語 以正當的語言修口業,離諸妄言、兩舌、惡口,做到不妄語,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等。

  正業 亦即言行清淨,不染叁毒。佛教認爲,起心動念,無非造業,修道須身不造殺盜淫,口不作欺妄語,意不起貪瞠癡,謂之正業。

  正命 正當的生活及謀生手段,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行業,如相命、占蔔,自說功德等。

  正精進 不斷策勵自己,努力于道業,惡念未斷者,當立即求其斷,善之尚未修者,當立即求其修,未起之惡令不起,已修之善令增長。

  正念 即應時時憶持佛法,不起邪思妄念。

  正定 指正確的禅定,亦即正身端坐,心注一境,離散亂心,深入沈思,以佛教的智慧觀察世界,洞察人生,而從獲得身心的解脫。

  “八正道”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後來又衍化爲“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共有七科叁十七分,爲修行人道之品,故名。

  七科爲“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

  “四念處” 亦稱“四念住”。“念住”意爲以智觀境。“四念住”則是四種觀法:一是觀身不淨,即以佛教智慧觀此四大假合之身內外汙穢不淨,因之對身不生愛樂之情;二是觀“受”是苦;叁是觀心無常;四是觀法無我、此種觀法則是以佛教智慧破那種以不淨爲淨、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的顛倒見。

  “四正勤” 亦作“四正斷”,指四種正確的斷惡修善的方法: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神足” 亦稱“四如意足”指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一是欲如意足,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所發起的禅定;二是精進如意足由不斷止惡從善之力發起的禅定;叁是心如意足,由心念之力所發起的禅定;四是思維如意足由思維佛理之力發起的禅定。

  “五根” 指修行所依據的五種內在條件:一是信根,即信仰佛教;二是精進根,指有不斷策勵自己前進之心;叁是念根,指唯念正道及諸善法,更無他念;四是定根,即攝心于正道不散亂;五是慧根,熟悉精通四聖谛理。 ”

  “五力” 指由前五根的增長所産生的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的力量,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七覺支” 亦名“七覺分”、“七菩提分”,指達到悟解佛理的七個次第或組成部分。一是擇法覺支,即以佛理爲標准,分辨是非善惡;二是精進覺支,即努力修行,堅持不懈;叁是喜覺支,由悟正法,心生喜悅;四是除覺支,因棄除煩惱,身心舒適;五是舍覺支,舍去一切虛妄分別,不落心物有無;六是定覺支,即心注一境,思悟佛法;七是念覺支,對佛法念念不忘。

  “八聖道分”亦“八正道”。

  此“叁十七道晶”是修行之通途,人聖之法要,故大小二乘均提倡之。

  “叁十七道品”又可以歸結爲“叁學”。所謂“叁學”,即戒、定、慧。

  戒,主要指佛教爲出家和在家信徒製定的戒規。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惡,純潔行爲。佛教的戒規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叁百四十八戒。最基本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衆”(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遵守的基本戒條。

  殺生戒 佛教的基本信念是衆生平等,此衆生不僅指人,也指一切有生命之生物,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也指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生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也戒間接的助殺,如販賣獵具漁網等。

  偷盜戒 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偷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偷盜;抵賴債務,是有形的偷盜;假公濟私,則是無形的偷盜,這些均在佛教禁戒之列。

  邪淫戒 佛門“四衆”,有在家出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戒邪淫。所謂邪淫,指正式配偶之外的兩性關系。另外,佛教還禁止教徒涉足舞門歌場、娼寮妓院等足以爲邪淫因緣的場所。

  妄語戒 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僞誇張,假話大話,皆爲妄語,均在所戒之列。

  飲酒戒 佛教認爲,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爲媒,因此,佛教禁止飲酒。

  這五戒主要是止非防惡,因此,在佛教中稱之爲“止持戒”。另一類戒主要是修習善行,這一類戒稱爲“作持戒”。“止持”和“作持”分別止惡作善、相輔相成,從兩個方面使佛教徒操守莊嚴、言行純潔。

  定,亦即禅定,“定”是梵文的意譯,音譯爲“叁昧”、“叁摩地”,意思是止散亂心,專注一境。本來,“禅”和“定”是有所區別的,“禅”是靜慮之意,意謂正審思慮;中國佛教學者常禅定合稱,這樣,定學在中國佛教中就有更廣的涵義了。

  慧,即智慧。佛教強調用智慧獲得解脫,因此慧學在佛教中經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謂智慧,即如“四谛理”、“十二因緣”等佛教義理,通曉這些義理,便能把一切事物,包括人生當作假象,進而不執著、不追求,這樣便無煩惱、得解脫。

  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叁學”又進一步擴大爲“六度”。“六度”亦名“六波羅蜜”。“波羅蜜”意爲到彼岸,即修此六法可令衆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此爲大乘人修行方法。

  1.檀那波羅蜜。檀那譯爲“布施”。運心普照曰布,舍己惠人曰施,此謂修行大乘佛教者應把自己的一切施舍給一切有惰衆生。佛教史上所說的釋迦牟尼“舍身飼虎”、“割肉喂鷹”即是一種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所謂財施,即以自己的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法施即是以佛法爲衆生演說,令其開悟;無畏施即對衆生救苦救難,令離苦難。

  2.屍羅波羅蜜。屍羅有止惡修善之意,譯爲持戒。此謂行大乘菩薩道,不但要消極止惡,還應積極爲善。戒有在家出家之分。在家戒法謂叁皈五戒,八齋戒;出家戒法謂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耶尼六法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亦稱具足戒。

  3。羼提波羅蜜。羼提譯爲忍辱,他人加惱爲辱,于辱忍受爲忍,此謂修行大乘佛教者內心能安然忍受種種外辱。

  4。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譯爲精進。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進曰進,此謂行菩薩道者應精勵身心,止…

《佛史略覽與佛法概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