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史略覽與佛法概觀▪P5

  ..續本文上一頁之“苦、空、無常、無我”之上更倡,,常、樂、我、淨”,表面亡看,這是首末易唱、前後矛盾(實際上本身也存在著矛盾),實際蔔,其間也不是沒有共通之處。例如,“叁法印”的“涅槃寂靜,,就是從諸法本性立言的,此一本性與大乘佛教所說的“實相,,實在只有咫尺之遙。因此,許多佛學家曾反複強調:“叁法印,,即“一法印”,“一法印”即“叁法印”。當然,把二者完全等同起來是不科學的,因爲佛教本身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佛教從小乘發展到大乘,標志著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當然,並不是到了大乘之後,佛教就不再發展了,從義理方面說,大乘佛教又分成兩個主要宗派,即“空宗”與“有宗”。

  (四)空宗與有宗

  從時間順序上說,先出現的是“空宗”。; 空宗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龍樹和提婆,其代表性經典是《大般若經》和《大智度論》(《金剛經》)和《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濃縮本)其學派稱爲中觀學派。

  空宗的基本思想,若一言以蔽之,則是“空”。但是,空宗所言之“空”,決不是一無所有之“空”,而是無自性之“空”。也就是說,空宗所說之“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見得

  

  按《般若經》的思想,宇宙萬法,包括人生,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由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後,亦無此物。即使在其生後滅前這段時間內,也只不過是衆緣湊合在一起的假相,本無自性可言。比如房屋殿堂,本是衆緣和合的産物,有一天椽斷瓦破,變成廢墟,房屋也就不成其爲房屋。因此,房屋只是一時之假相。又如人,本是“五蘊”和合而生,其中之“色”即是“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識即系由妄想分別所致,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空”。

  對于諸法性空,只是假名,《大智度論》說:“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而有,如山河草木土地州郡城邑名之爲國,巷裏市陌處館宮殿名之爲都……離此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令除山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廬車道陌因緣名字更無都名。”也就是說,國者,都者,房者,屋者,均是衆緣和合之産物,本無白性,亦無實體,因此,統統只是幻相和假名。關于以諸法因緣和合無自性去談空,《中論》有一個概括性的說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佛教史上稱這段話爲“叁是偈”。“叁是偈”以“空”、“假”、“中”叁谛去談“空”,更全面,更帶有思辨色彩。它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爲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都無自性,無自性即“空”;但諸法既已緣起,即非空無所有,它都有幻相、假名,因此亦即假;對一切事物的認識,既要看到它空無自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作爲一種假相、幻影的存在,這就把握了佛教的中道第一義谛。

  大乘空宗談“空”常常被理解成一切皆空、空無所有,這給佛教本身造成威脅。因爲如果一切皆空,那麼連佛、佛法、佛國最後也將“空”掉,既然如此,人們學佛又有什麼意義呢

  佛教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

  針對這種情況,大乘佛教後期出現了另一個派系,即“有宗”。

  針對大乘空宗談“空”,大乘有宗著力于分析諸法的性相,立法相義;針對小乘佛教承認心外有境,大乘有宗立唯識義。因此,大乘有宗也稱法相唯識學。

  法相唯識學在印度叫瑜伽行派,創始人是無著、世親兩兄弟。其代表性經典是《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等。

  有宗的主要思想是“萬法唯識”。“唯”不是唯有、唯一的意思,而是“不離”。亦即一切諸法不離開“識”。

  有宗認爲,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識”的變現。“識”主要有“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由于“八識”具有能變現一切諸法的功用,故又稱“能變識”。其中前六識稱爲“了別能變識”,第七識稱爲“思量能變識”,第八識稱爲“異熟能變識”。

  按照唯識學的理論,世間萬有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變現出來,而這六識又是通過第七識去思量第八識的産物,因此,從根本上說,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一切諸法的總根源,它好像——座大倉庫,藏有世間萬法,然後通過第七識由前六識變現出來,因此,第八識又有“藏識”之稱。

  由于大乘空有兩宗或注重空洞義理之說教,或強調煩瑣的名相分析,加上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形勢等方面的原因,自七世紀後,佛教在印度就出現了衰落的趨勢。特別由于當時的統治者對佛教不但不給以支持,而且由于它的非暴力主張不適合他們的需要而處處加以窒息,結果,佛教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即密教時期。

  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與婆羅門教混合而成的。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爲特征,著重宣揚口誦真言即咒語(“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心觀佛尊(“意密”),認爲只要“叁密”同時相應,則能即身成佛。神秘化的密教的出現,是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象征。

  公元十二世紀,由于佛教不再適合當時社會的階級鬥爭和政治形勢的需要,加上外族伊斯蘭教諸王的入侵,佛教在印度終于完全潰滅。

  

《佛史略覽與佛法概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