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經》等佛典,就世界的生成過程作了論述。〔10〕文說,當經曆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歲月的大劫之後,世界又生起重雲,遍下洪雨,一片汪洋。後有大風名阿那毗羅,將雨水吹起,水沫飛向空中,形成了莊嚴美妙的梵天宮殿和許多其他宮殿,如此就造成他化自在天,乃至夜摩天,共成六天。洪水退後,水中四方的浮沫厚積六十八億由旬。大風吹起浮沫又造成須彌山和叁十叁天,並在須彌山半腹之間造就日月天子宮殿。大風再向須彌山四面吹起浮沫,浮沫飄過四大洲八萬小洲,形成大輪圍山等群山。大風繼續狂吹,開掘大地,由淺入深,以至形成了大海。這就是“器世間”即衆生所居的國土世界的形成。至于衆生則是從光淨天(光音天)輾轉而來。色界的光淨天壽八大劫,聚集過多後,居處迫迮,難以承載,于是有的轉生其他天宮,後來又有的下生人間,再後更有的生爲餓鬼、畜生,直至下生地獄。這就是不同衆生的形成。從道世對器世間形成的論述來看,他認爲在物質世界的形成過程中,風和水起了極大了作用,尤其是水,更是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天界宮殿等的重要根源。風也作爲一種根本性的動力,不斷推動物質世界的形成。這也就是把物質世界的形成看作是一個運動的過程,物質形態轉化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是有一定秩序的,它由上向下,由高到低,即先形成大梵天宮殿,再是他化自在天,一直到須彌山周圍的群山大海。這裏,道世既是從物質自身(水等),又是從運動過程來闡述物質世界的形成,強調物質世界形成的物質性、秩序性和運動性。這既是古代中國佛教學者對物質世界形成富有神秘色彩的描述,也是天才而樸素的猜測。
在《叁界篇·諸天部》中,道世還依據《婆沙論》對天界作了介紹說:“天有叁十二種,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無色界有四,合有叁十二天也。”〔11〕除無色界四天外,其他與《經律異相》所引略有不同。道世認爲欲界十天中包含日月星宿天等,色界是按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而得的十八天。《諸天部》還對諸天衆的業因、受生、住處範圍、身長、衣服、飲食、生活習俗、貴賤、貧富、壽命等都作了詳細說明,其間有許多描述是人間實際生活的折射。 道世在《法苑珠林·日月篇》中,還結合中國的有關學說,集中論述了日月星辰現象。文中首先依據佛典說二十八星宿都各有姓有名,他們是由種種因緣投胎所生的具有人格性的天神,有的是天上聖者的親屬,有的是仙人的子女後代。二十八宿,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是過去天仙所分布安置的,是爲了“攝護國土,養育衆生”,〔12〕負有神聖的使命。星宿是諸天宮宅,大小不一。據有的經典稱,大星周圍七百裏,中星周圍四百八十裏,小星周圍二十裏。〔13〕道世還就隕星落石的現象作了說明。認爲那是二龍相爭而落下的如石一般的東西。日月星辰既不是石,也不是氣,而是天宮,也是天神。他強調說,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烏,月中也就不能有兔,也不能在氣中獨自運行;如果日月星辰是氣,氣體輕浮,就應當與天相合,往來環轉,怎麼會各有度數、移動不均呢?道世還指出渾天說、蓋天說也都是站不住腳的,他並從認識論角度強調“凡人所信,惟耳與目”,而“遙天之物,非凡度量”,認爲只有佛教聖旨才能認清天體的構造。〔14〕
《日月篇》還對日天宮殿和月天宮殿的莊嚴結構、日與寒暑、晝夜的關系,月的陰晴圓缺、以及升雲、震雷、擊電、降雨、地動等都引經據典加以說明,其間既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觀,也體現了古印度天文、地理等的自然知識水准。 在《日月篇》結尾部分,道世還輯錄了中國的《河圖》、《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桓譚《新論》、《論衡》、《周易》、《左傳》、《爾雅》等有關著作對“元氣”、“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論述,以說明中國人關于“天地初分、陰陽變形”的思想〔15〕,表現了作者對中國宇宙學說的重視。
叁、《法界安立圖》的宇宙圖式說 仁潮根據印度佛教的宇宙觀,融合天臺、華嚴和唯識諸宗的有關思想,並結合中國情況而編著了《法界安立圖》。他從因果報應理論出發,說:“法界者,乃聖凡之依據,猶人之屋廬也。”〔16〕“依據”,指召感環境方面的果報。他認爲法界是聖凡所居之處,即聖凡生存的空間。從這一意義看,法界即空間,即世界。法界安立,即世界安立。《法界安立圖》的內容,就是關于宇宙空間結構的論說。
《法界安立圖》配有多幅圖解,說明宇宙空間。此書宇宙圖式論說的主要進路是:中國→南洲→大地→叁界→大千世界→佛刹,體現了由小到大,由有限到無限,由凡到聖的思維理路。下面分別依次加以簡要的論述。
(一)中國與南洲 仁潮首先論述了中國(震旦)的曆史與地理。他說中國在南贍部洲(簡稱南洲)的東部,並簡述了上自帝喾、舜、下至唐、宋的州郡設置情況,指出漢代的疆域爲東西九千裏,南北一萬叁千裏,並述及河、江、淮、濟四水,泰、衡、華、恒、嵩五嶽等,表現出作者對祖國河山的贊美與熱愛,體現了愛國主義的崇高情懷。 《法界安立圖》作者依據當時的地理知識,還著重論述了南贍部洲的情況,認爲此洲是在須彌山南部,爲四大洲之一,而四大洲即爲一世界。仁潮認爲,南贍部洲是釋迦牟尼教化的世界,也稱娑婆世界,是我們所居的現實世界。關于南洲的山水情況,說:“天下諸山,皆自昆侖發脈而來,最極高廣,群峰拱峙,周萬余裏,龍神所宅,非人力可登。”〔17〕“雪山之頂有大龍池,周余千裏,爲天下諸河之總源。”〔18〕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空間視野和地理知識的局限。仁潮還運用中國“氣”的觀念,說明佛教發源地印度“天地之氣和”、“氣得其中”、“夏不太熱,冬不嚴寒,四序溫和”,〔19〕顯然與印度氣候情況並不相符,實系出于宗教情感的主觀推斷。
(二)大地 在論述南贍部洲之後,仁潮依據《長阿含經》等的敘述,又論述了世界大地的情況,他說:“須彌山之處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匝。七金山外大鹹水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數萬小洲,遍布安住鹹水海,外有小輪圍山周匝圍繞。此四洲等皆一地所持,是爲一世界輿地之圖也。”〔20〕這是說,在須彌山之外有四大洲,此四大洲即爲一世界大地。仁潮說,四大洲各有特色,東勝神洲是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南贍部洲是南狹北廣;西牛貨洲,形如滿月;北俱盧洲,形狀方正。各洲的人壽身長不同,風俗習慣各異,動植物的生長也不盡相同。仁潮還論述了九山八海,說:“須彌山,其底平正,住金輪上,下狹上闊,漸漸寬大,四寶合成,金銀琉璃頗梨,生種種樹,郁茂香遠,多諸賢聖之所住處,高十萬八千由旬,出水上者高八萬四千由旬。”〔21〕須彌山以外,依次爲雙持山、持軸山、檐水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斫迦羅山。關于大海,書中特別就“何故潮汐”、“百川竟注,雲何不溢”、“何故鹹味”叁個問題作了解說。〔22〕然而這些解說多缺乏科學性,且並不一致,如稱由于海中大魚排泄等原因形成了海水味鹹,而不了解海水中氯化鈉(鹽)的形成及其作用。書中還就大地震動的原因歸結爲八點,如說:“地在水上,水止于風,風止于空。空中風大,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23〕這是從大地構造的角度論述,此外則多把地動的直接原因歸結爲佛教聖者神通力的顯示。 仁潮還論述了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住處的情況,尤其是詳于地獄的描述。他引用佛典地說:“南贍部洲下有大地獄,洲上亦有邊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曠野空中。余沸叁洲唯有邊獨地獄,無大地獄,有說北洲無獄。……地獄銅鐵所成,亦有鐵城、劍樹、沸河、鐵網等諸莊嚴。”〔24〕大地獄又分爲八熱地獄和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位于南贍部洲下土泥和白shàn@②(各深五百由旬)的下面, 從第一等活地獄至第七極熱地獄共高一萬九千由旬,各廣一萬由旬,第八無間地獄則高廣各二萬由旬。無間地獄,有多重鐵城,罪人常爲燒紅了銅鐵器具灼燙而死,是無間斷的極其痛苦的地獄。八寒地獄位于各個世界外邊,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是極其黑暗、寒冷的地獄。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傳說,認爲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並以四大洲表示世界。這種宇宙觀帶有濃厚了神話色彩,表明了佛教與印度神話傳說在思想上的深刻聯系。此外,也反映了古代學者通過對山水大地等自然環境的直觀與想象,來描述世界構成的思維特色。
(叁)叁界 仁潮說:“知下地已,應觀上天,天有叁界,曰欲界、以界、無色界。”〔25〕在論述世界大地以後,仁潮又綜合有關經典的論說,系統地說明了叁界安立的次第和高度。〔26〕文說,從須彌山根算起,上升一萬由旬繞山縱廣一萬由旬爲堅手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二萬由旬)繞山八千由旬是持華mán@③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繞山四千由旬爲常放逸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繞山四千由旬爲日月星宿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繞山四千由旬爲四天王住處。從四天王住處再上升四萬由旬爲須彌山頂,頂上縱廣四萬旬,其中有善見城縱廣萬由旬,爲叁十叁天住處。從須彌山頂再上升四萬由旬是炎摩天住處。再上升一倍高度爲兜率天住處。再依次各向上遞升一倍高度爲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輔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想天(廣果天)、色究竟天,這些天都“有地如雲”。這是說,從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爲欲界六天,〔27〕自梵輔天至色界究竟天爲色界。色界以上分別爲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共四空天,爲無色界。這是只有心靈沒有物質的精神世界。那麼,天總共有多高呢?文中比方說,從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即色界最高…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