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漸增加,至二萬歲,乃至八萬歲。若衆生作惡多端,又沒有佛的教化,則壽命又將依百年減十歲的速度,逐漸減少,直至僅有十歲爲止。住劫中的第二小災,起在人壽十歲時,此時從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鬥爭開始,直至四方諸國間的互相討伐,刀兵橫行,殺氣沖天,尤其是在劫末最後七日中,衆生橫屍遍野,死亡無量。此時也有一人集合閻浮提內男女萬人,留爲未來人種。七日過後,刀兵一時停歇。衆生又輾轉行善,從十歲至二萬歲,乃至八萬歲。住劫中第叁小災是大饑餓,與上面兩小災一樣,也是在後七日中衆生餓死無數,只留有一萬人種,也是七日過後饑餓即時停止,衆生又由十歲逐漸增至八萬歲。關于叁災經曆時間的長短,一些經典的說法不盡一致,有說叁災的高峰期都是七日,有說刀兵七日,疫病是七月又七日,饑謹則長達七年七月七日。
道世中《劫量篇》論述“壞劫”和“成劫”時說有叁大災,即火、水、風災。他還指出:“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爲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爲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爲際。”〔38〕叁大災所波及的範圍爲什麼不同呢?他說其原因是上述天的壽量不同。叁大災的先後順序是火災、水災、風災,而且是七度火災後才起一度水災,如此反複八次後,起一度風災。〔39〕由于叁大災發生有先後,且相隔時間極長,因此無量世界有的將壞,有的將成,有的正壞,有的已空,有的正成,有的已住,整個世界無間無斷,無窮無盡。〔40〕 《劫量篇》在論“時量”時,援引《新婆沙論》解說了“中間劫”等叁種劫的時間含量,文雲: “劫有叁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叁大劫。中間劫複有叁種:一減劫,二增劫,叁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複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合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唯減,後一唯增,中間十八亦增亦減。故“對法論”雲,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也。”〔41〕這是把劫分爲由短到長的密切聯系的叁種,中間劫是減、增、增減劫共二十中劫的合稱。由二十中劫世間成(“成”)和二十中劫成已住(“住”),合名成劫;二十中劫世間壞(“壞”)和二十中劫壞已空(“滅”),合稱壞劫。即成劫和壞劫各四十中劫,合成劫壞劫爲大劫。這裏的中劫和前面講的小劫是一樣的,同爲相對大劫而言,即八十中劫或八十小劫同爲一大劫。《劫量篇》還強調色界、無色界諸天壽量可以通過世間的中間劫顯示出來。這也就是說,世界的變遷由不同的劫表現之,世界的時間可用劫來度量。 《劫量篇》在論述“時量”時,是從宏觀的角度,以極長的時間單位“劫”來表現世界的變遷和時間的含量,而在論述“時節”時,則從微觀的角度,以極短的時間單位“刹那”(梵語音譯)來表現世界的生滅無常和時節的構成。不同佛典對于表示時間單位的概念的解說並不完全一致,這裏僅把道世所引加以論述,以見一斑。文說:“時極短者,謂之刹那也”。〔42〕“一彈指頃有叁十二億百千念。”〔43〕“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複有九百生滅。”〔44〕可見,刹那是非常非常短暫的時間。又說:“一刹那者,翻爲一念。百二十刹那爲一怛刹那,翻爲一瞬,六十怛刹那爲一息。一息爲一羅婆。叁十羅婆爲一摩@④羅,翻爲一須臾。叁十摩@④羅爲一日夜,計有六百叁十八萬刹那。”〔45〕這裏不是以九十刹那爲一念,而是把一刹那譯爲一念,然後由念→瞬→息→須臾→一日一夜。又說:“十五夜爲半月,兩半月爲月,叁月爲一時,兩時爲一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兩行爲一年。”〔46〕這裏的“時”相當于“季”,即叁月爲一季。時間推進是日夜→半月→月→時(季)→行(半年)→年。一年即一歲。隨後文中又以歲爲時間單位,描述小、中、大叁劫,成、住、壞、滅四劫的時量。 道世還引《長阿含經》強調“有四事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47〕四事是:一是世間生起災害,引發破壞,其過程之長久不可以日月歲數來稱計;二是世間壞滅,一片虛空,其時間之長也難以計量;叁是天地初起直至完全形成的漫長過程,也不可以歲月稱計;四是天地形成,久不壞,其時間也難以計量。也就是說,世間的成、住、壞、滅所經曆的時間是不能以歲月稱計的,顯然這是對時間無限性的樸素表述。
叁、《法界安立圖》的四大千劫量說 “四大千劫量”是指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滅)四劫量。仁潮在《法界安立圖·四大千劫量》中著重論述了大千世界四劫的情況。 仁潮就劫的涵義、類型和年數作了說明。他說:“劫者是大時之總名也。……此大時甚爲久遠,不可以歲月而計。”〔48〕劫是不可以歲月計算的極爲久遠的時間總名。因時間是通過世界的變遷來計算的,由此劫又有不同的分類,如分爲四劫是別、成、壞、大,分爲六劫是別、成、住、壞、空、大,叁劫是小、中、大。通常是說大劫小劫和成劫壞劫。小劫即別劫,中劫即成劫或住劫,大劫是成、住、壞、空四劫的總稱。〔49〕仁潮引《莊椿集》來計算不同劫的時間,指出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中劫爲小劫的二十倍,即叁萬叁千六百萬年,大劫是中劫的四倍,共一十叁萬四千四百萬年。大劫“是爲天地成壞始終之極數,周而複始,運運無窮。”〔50〕這就是說。天地由成到壞,由始到終,一周期爲十叁億四千四百萬年。仁潮還評論了北宋哲學家邵雍的“一元之數”說。邵雍認爲天地有生滅,宇宙無始終,時間是無限的循環。他把時間的曆程分爲元、會、運、世四個套子,說一“世”叁十年,一“運”十二“世”,一“會”叁十“運”,一“元”十二“會”,即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元”是天地由生到滅的時間,滅後又重新開天辟地,如此不斷生滅,不斷循環。〔51〕仁潮依據佛教教義,肯定了邵雍的天地有生滅,時間有變化的觀點,但認爲所說一“元”十二“會”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時間和佛教講的劫量不一致;再是認爲邵雍說天地滅時,不僅天地壞了,人也沒有了,這也是和佛教說法不符合的。 關于成、住、壞、空四劫,對成劫,仁潮說:“成劫者,謂過去世界既磨滅已,空曠久時,衆生業力複起,風雨依舊,造立諸器世界也。”〔52〕世界之所以由壞滅而又重新生成,是由于衆生的業力複起,又有了風雨的緣故。風有四種功能:一是能持大水,二是消大水,叁是建立一切諸處所,四是莊嚴。雨也有四種功能,一是能滅火災,二是能起大水,叁是能止大水,四是能成一切摩尼諸寶。由這樣的風吹起雨水,再由雨水變成土地、山脈、大海等,變成爲世界。關于世界形成的順序,仁潮說是“叁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于人及衆生之所處。”〔53〕認爲世界的成立是由高到低,最先是諸天所住的宮殿,最後是人和其余衆生的住所。 關于住劫,仁潮說:“住劫者,謂世界已成,能令有情安住受用也。”〔54〕住劫是世界形成以後的穩定持續期。此時從海水中湧出了日月,也有了晝夜晦朔春秋之分,人也開始有男女尊卑之別,也有了夫婦和胎生,還形成了不同種族,並有田地和田主,社會發生等級分化。邊,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是極其黑暗、寒冷的地獄。 仁潮又說:“壞劫者,謂住劫已滿,世界萬物盡皆壞滅也。 ”〔55〕壞劫是世界生命與自然環境的滅期,此時大火梵燒一切草原叢林,乃至大鐵圍山,無有遺余,狂風也吹壞叁千大千世界鐵圍山,使之成爲碎末。整個山河大地盡皆壞滅。“壞”又二種:一是趣壞,二是界壞。“趣”指六趣,即六道衆生。“界”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叁界。先是衆生壞滅爲“趣壞”,器世間也隨之壞滅爲“界壞”。在壞劫初期,地獄中的有情首先命終,不複更生。隨後是畜生、餓鬼、人和天等也漸次壞滅。六道衆生壞滅後,世界出現火災,色界初禅天以下都成灰燼;再起水災,第二禅天以下漂蕩殆盡;最後起風災,第叁禅天以下全部吹毀。〔56〕 壞劫後爲空劫,仁潮說:“空劫者,謂經大災之後,天地萬物皆悉無形,廓然空洞而已。”〔57〕空劫時,除色界的第四禅天外,其他都長期地處于空虛之中。“如是空空亦經二十小劫,過此劫已,複人成劫,”〔58〕空劫後再轉爲成劫,曆經成、住、壞、空四劫爲一大劫。如此“成而即住,住而續壞,壞而複空,空而又成,連環無盡。”〔59〕四劫循環不已,時間無限漫長。仁潮帶有總結性地說:“觀夫虛空無量,故世界無邊;大化無窮,故劫運無已。”〔60〕虛空無有限量,故世界無邊無際;大化流行無有窮盡,故大劫循環無窮。他比喻說:“其大劫者在大化之中其猶一年也,成住壞空者四季也。”〔61〕就宇宙大化流行來說,漫長的一大劫也只如短暫的一年而已,至于成住壞空四劫更好比一年中的四季,時間更短了。
從以上中國佛教著作對世界生滅變遷及劫量的論述來看,其間論及時間的哲學思想是豐富的,這些思想的要點可概括爲: 一、時間和事物及其運動不可分離的思想。時間是通過世界的變遷、衆生的壽量等來衡量其長短的,不存在脫離事物的時間,不存在離開事物變化的時間,這是對時間和事物及其運動不可分離的思想的重要猜測。
二、時間的永恒觀念。世界處在生、住、異、滅的不斷變遷過程之中,這種過程永遠不會終止,時間不會停頓在某一時刻上,而是永遠向前推進。也就是說,世界是永恒的,時間也是永恒的。 叁、時間的無限觀念。時間的永恒和無限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從時間的久遠來說,永恒也就是無限。同時,佛教著作用“大劫”和“刹那”分別表示極長的時間和極短的時間,其間似含有時間的長遠是無限的,時間的短暫也是無限的,即具有無限短暫的時間觀念。 四、在劫難逃的思想,上述佛教著作認爲時間的成、住、壞、空的劫量是固定的,叁小災、叁大災的發生和止息是定時的,世界的變遷是循環式的,人類的整體命運也是相對注定的。這是一種循環論思想,也是一種命定論思想。
注釋:
〔1〕詳見《大正藏》第53卷第1頁至第4頁上。
〔2〕由旬,梵語音譯,印度的距離單位,約相當于四十裏。
〔3〕明末四大名僧之一@⑤宏(公元1535年—1615年), 世稱雲棲大師,曾撰《天說》,就天主教的傳人作出回應,指出“彼所稱天主者,忉利天王也,一四天下,叁十叁天之主也。”把天主教的上帝等同于佛教的護法神忉利天王。並按照佛教的叁千大千世界說,稱天主有萬億個之多。這表現出了對天主教教義的隔膜。詳見《雲棲法彙·手著》第5冊,明·崇祯刻本。
〔4〕詳見《大正藏》第53卷,第6頁中至第7頁上。
〔5〕詳見同上書,第10頁至第14頁下。
〔6〕頗梨,梵語音譯,意爲水精、水玉,七寶之一,也作玻璃。 〔7〕《法苑珠林》卷第二,《大正藏》第53卷第277頁下。
〔8〕詳見同上書第278頁上。
〔9〕同上書,同上頁中、下。
〔10〕詳見同上書第275頁下至277頁上。
〔11〕同上書第282頁中。
〔12〕《法苑珠林》卷第四。,《大正藏》第53卷第295頁上。 〔13〕同上書,第295頁中。
〔14〕詳見同上書,第285頁下至296頁上。
〔15〕同上書,第299頁中至301頁上。
〔16〕《法界安立圖·自序》,《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4冊第445頁。
〔17〕〔18〕《法界安立圖》卷一,《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4冊第449頁。
〔19〕同上書,第450頁。
〔20〕《法界安立圖》卷二,《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4冊第452頁。
〔21〕〔22〕〔23〕《法界安立圖》卷二,《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4冊第456頁。
〔24〕同上書,第458至459頁。
〔25〕《法界安立圖》卷叁,《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464頁。
〔26〕詳見同上書第470至471頁。
〔27〕仁潮引《大智度論》文雲:“欲界衆生有叁種,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貴,下者人中卑賤。”(《法界安立圖》卷四,《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472頁)“天”爲衆生中最上等者,而人中富貴貧賤之別,被認爲是中下等善根不同所致。 〔28〕《法界安立圖》卷四,《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476頁。
〔29〕《法界安立圖》卷五,《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486頁。
〔30〕同上書,第487頁。
〔31〕《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0套第4冊第445頁。
〔32〕《法界安立圖》卷六,《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494頁。
〔33〕《法界安立圖》卷六,《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500頁。
〔34〕劫,因是極長的時間,故佛典多以比喻說明之,如謂:“佛言:設方百由旬城,滿中芥子,有長壽人百歲,取一芥子都盡,劫猶不盡。”(《經律異相》卷第一,《大正藏》第53卷第6頁上。)
〔35〕《經律異相》卷第一,《大正藏》第53卷第4頁中。
〔36〕同上書,第4頁下。
〔37〕《法苑珠林》卷第一,《大正藏》第53卷第269頁下。
〔38〕同上書,第274頁中。
〔39〕〔40〕同上書,第275頁下。
〔41〕同上書,第272頁下至273頁上。
〔42〕同上書,第273頁上。
〔43〕〔44〕〔45〕同上書,第273頁中。
〔46〕同上書,273頁下。
〔47〕同上書,277頁中。
〔48〕〔49〕《法界安立圖》卷四,《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3套第5冊第477頁。
〔50〕同上書,第485頁。
〔51〕詳見《皇極經世·觀物外篇》。
〔52〕〔53〕〔54〕《法界安立圖》卷四,《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20套第5冊第477頁。
〔55〕同上書,第478頁。
〔56〕詳見同上書,第478頁。
〔57〕〔58〕〔59〕同上書,第479頁。
〔60〕〔61〕同上書,第485頁。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②原字爲土右加善 @③原字爲髟下加曼 @④原字爲目右加侯 @⑤原字爲衤右加朱
(原載宗教學研究1997年1期 )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