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印度佛教心性論的理論架構是與佛教緣起論、業報論、解脫論緊密相連的。佛教哲學的基學說緣起論認爲,一切存在都是按緣起方式而生的。早期佛教緣起論的“十二因緣”說闡述了構成衆生生存的十二個條件,如其中的“無明”和“識”就屬于心的範疇,也就是把心識歸結爲緣起論的重要因素。佛教還認爲,衆生的心常爲煩惱所染汙,這就會導致惡行,帶來惡報,人生的痛苦也就不得解脫。同時,衆生要獲得善報,得到解脫,也離不開心,要開發心的清淨性,經過修持,以成就正果。這就是說,衆生的輪回流轉和成就正果的因果關系,都離不開衆生的心,都圍繞著心的活動而展開。衆生的心性有染淨之別[注釋:印度佛教以染淨論爲心性,中國儒家等以善惡論心性。染,染汙,染著(執著),充塞著煩惱;淨,清淨,不執著,遠離煩惱。煩惱是身心的苦惱與混亂,基本上是一種心理作用,也稱作惑。惑、染與惡相通,淨與善相通。染淨包含了善惡,而善惡的道德色彩則較染淨鮮明。],染性是生死輪回的根源,淨性是成就正果的根據。心性問題是印度佛教論證衆生修持由凡轉聖的重大問題。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印度佛教的心性論出現了多種觀點,衆多歧義,表現了心性思想演變的階段性。

   第一節 小乘佛教的心性說

   一、心識說

   早期佛教在闡述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脫理論時,論及了心的意義、作用,概括地說,約有叁個方面:

   心是衆生個體身心生命的構成要素。早期佛教認爲衆生自身生命是由“五蘊”,即由色(肉體、物質)、受(感受)、想(知覺)、行(意志等作用)、識(認識分別作用)集積而成的,其中除物質性的“色”以外,其他四蘊都是精神性的因素,是心的不同作用。佛教強調衆生個體存在以至周圍環境都是由“五蘊”即五種要素構成,因此衆生是恒常變化(“無常”)的,沒有實有性、實體性(“無我”)的,強調不要執著,以避免和消除煩惱。早期佛教在這種解脫論的論證中,肯定了心在構成衆生個體生命中的地位與意義。

   心是構成認識關系的重要條件。爲了說明和追求人生的解脫,早期佛教十分重視人的認識及其分類,有“十二處”、“十八界”之說。“十二處”即把認識關系分爲主觀認識能力——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六根”),客觀認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六境”)。具有六根六境,再加上注意作用等認識活動,就會産生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即六識的認識作用。六識也就是“心”的作用。十二處加六識,爲“十八界”,是認識成立的諸種條件。十二處和十八界之說表明,人們的認識、觀念、經驗,都是受多種條件影響、不斷變化的。早期佛教認爲,把握認識關系及其類別,對于端正主觀的認識,修道以成正果,是十分重要的。

   心是“十二緣起”的重要環節。早期佛教十二緣起說,是論述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環節連續變化,相互引生果報的過程,揭示了人生種種煩惱與痛苦的根源。其中無明、行、識、觸、受、愛、取等都屬于或涉及心的範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二緣起說中“心”意義的開展。首先,“識”不僅是心的認識作用,而且作爲十二緣起的一個環節,是前連潛在的意志活動(“行”),後生認識對象(“名色”)的主體精神活動,具有心主體的意義。其次,從動態變化角度論述心識的狀態。如“無明”是對人生、社會、宇宙的無知,後者引起了意志活動(“行”),又由“行”引生“識”,“識”再轉生“名色”。其間“無明”和“識”在引生果以前,是一種處于潛在狀態的精神力量,而且作爲一種殘余的潛勢力含留在“行”或“名色”之中,繼續發揮作用。再次,心與業報相關,果報的善惡決定于作業的善惡,而善惡又以心爲主。《中阿含經》卷45《心經》載:“比丘,心將世間去,心爲染著,心起自在。”[注釋:《大正藏》第1卷,709頁上。]《雜阿含經》卷10雲:“比丘,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注釋:《大正藏》第2卷,69頁下。]“惱”,雜染、染汙。這裏強調心有染淨兩種不同的性質,心的不同性質決定了人們的精神活動、道德品行和人格風貌的差異。

   早期佛教從追求人生痛苦的解脫、人格理想的完成出發,把人生向下墮落或向上發展的不同命運歸結爲心的活動的結果,進而對心的作用、狀態、性質作了初步的論述,形成了富有宗教倫理和人格色彩的心理學說。雖然早期佛教還沒有鮮明的心性論思想,但是它對心的染淨兩種性質的判斷,深刻地影響了爾後佛教心性論思想的發展。

   部派佛教在早期佛教的認識分類基礎上,進一步從存在論的立場,對宇宙一切存在加以分類,並對心理、精神現象展開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提出如下一些重要思想:

   區分心與心所的主從關系。“心”指心的主體,“心所”指心的作用、狀態。如早期佛教“五蘊”中並列的受、想、行、識,都是心的獨立作用,部派佛教則視識爲主體,而受、想、行是從屬于識的、不能單獨發生的心理作用,從而突出了識的主導地位。

   肯定不同于表層心的潛在心的存在。人們的心理活動是十分複雜的,心理的表層活動也有斷絕的時候,如人在睡眠、禅定乃至死亡時,失去意識,此時此刻過去的記憶、經驗、知能、性格是否還存在于內心深處呢?它們與心是什麼關系呢?一些部派紛紛就此提出了種種說法。其中比較重要的說法是“細意識”(“細心”)說,認爲衆生從無始以來就存在一種非常微細的心識,這種微細的心識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著同一狀態,持續而無間斷。如上座部對禅定中的心性表現、心理過程作了非常細密的觀察、研究和分析,指出存在一種“有分識”,它在生命最初形成的刹那稱爲“結生心”,生命完結的刹那稱爲“死心”。從“結生心”到“死心”之間,“有分識”相續不斷。有分識還推動前生的“死心”向後生的“結生心”過渡,形成以後新的輪回。“有分識”是人的全部行爲和經驗的潛在保持者,是形成輪回流轉的一種推動力。“有分識”既呈現爲表面的心理活動,又作爲表面心理活動經驗的積澱而潛藏存在著,這種識也就是一種“細意識”,是衆生在叁界中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又如大衆部所說的“根本識”,化地部所說的“窮生死蘊”,經量部所說的“一味蘊”,正量部所說的“果報識”,也都是細意識。一般認爲,細意識是衆生生死輪回流轉的主體,這種看法也是後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思想的先驅。

   再如,犢子部提出關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補特伽羅”(Pudgala)說:“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注釋:《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49卷,16頁下。“補特伽羅”,意譯爲“我”,指輪回轉生的主體。]“蘊”,五蘊,即身。意思是說,“補特伽羅”不是人身本身,但也不異于人身,是依于身等而立的假名,是衆生從前世轉生後世的輪回相續的主體“我”。這個“我”是記憶、業力和經驗的保持者,是經常變化、存續不斷的,實際上和其他部派的細意識說沒有本質的不同。可以說,犢子部的“補特伽羅”是一種細意識的變相;其他部派的細意識則是一種變相的“我”。部派提出細意識、“補特伽羅”等說法,是早期佛教心識說深化的表現,也是進一步闡明早期佛教輪回主體思想的邏輯必然。

   二、心性染淨說

   如上所說,心性問題是佛教關于衆生解脫、能否解脫和怎樣解脫的重大理論問題。心的本性是淨還是染?如何理解淨與染?煩惱與心是什麼關系?這些也是早期佛教未及深論的問題,部派佛教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探討與爭論。

   部派佛教對心的本性主要有兩種說法:心性本淨和性本不淨,也即對心的本性作淨染兩種不同的心理價值判斷。

   《異部宗輪論》把大衆一系的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視爲“本宗同義者”,並說這些部派在心性問題上的主張是:

   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爲不淨。[注釋:《大正藏》第49卷,15頁下。]

   代表從上座部分化出來的說一切有部理論立場的《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注釋:本書中一些佛教術語、人名和書名,如“達摩”、“波羅蜜”、“獅子”、“種性”等,在行文中用字力求統一,但涉及引用典籍中原文,則遵從原書,特此說明。],批評了上座系“分別論者”即“分別說部”的心性論,文說:

   分別論者作如是言:唯有貪心今得解脫,如有垢器後除其垢。……如是靜心貪等所染,名有貪等後還解脫。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此不應理。[注釋:《大正藏》第29卷,733頁上。]

   說一切有部認爲分別說部的心性本淨說是“不應理”即不符合佛教真理。又,大乘佛教著作《佛性論》,爲破除小乘佛教否認衆生悉有佛性的主張,曾追溯部派佛教對佛性看法的分歧,這裏所講的佛性實是指清淨本性,文說:

   小乘諸部解執不同: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衆生並以空爲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注釋:《大正藏》第31卷,787頁下。]

   “毗昙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從這些引文來看,大衆一系很多部派都主張心性本淨,上座一系的分別說部也持心性本淨說,說一切有部則主性本不淨說。由此也可見,心性本淨說是部派佛教心性說的主流。

   那麼,心性本淨和性本不淨的涵義及其區別是什麼呢?

   心性本淨命題的完整表述是“心性本淨,客塵所染”。“客塵”,即煩惱,也作“客塵煩惱”。因不…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念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