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化世與益人▪P2

  ..續本文上一頁文學典故我不懂,很多的科技常識我不知道,很多的哲學理論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處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慚愧。因爲慚愧自己的才疏學淺,才會激勵自己發心學習,所以要廣學多聞,要博覽一切常識,不會駕駛的就去學開車,不會計算機的就去學習計算機信息管理,不會記帳的就去學習會計帳目,不會音樂唱歌的就去學習各種樂器等。

  (二)我們要有「慚愧自己能力不足」的發心,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書不能盡職,我領導人不盡圓滿;因爲慚愧自己的無能,因此要發心增強自己的能力,以便更能擔當,更能負責。

  (叁)我們要有「慚愧自己心地不淨」的發心,例如心裏常常充滿貪瞋煩惱,常常有侵犯別人的意念,常常心懷陰謀詭計;因爲慚愧自己心地不清淨,因此要發心來改善自己、淨化自己。

  (四)我們要有「慚愧自己善念薄弱」的發心,譬如自己不能常常心存善念,不能盡心盡力廣做善事,所以今後要發心多做一點善事,多布施一些善財,多帶給別人一些歡喜。

  此外,我們尤其要開發如海、如空、如地、如性的真心: 

  (一)開發如海的真心:大海不但是魚蝦的宮殿,大海也蘊藏了無限的寶藏,現代人要開采石油能源,不都是往大海裏探勘嗎?大海的資源,往往可以成爲國家的財富,所以各個國家都要保護海域,就是保護國家的資源。我們的真心也像大海一樣,蘊藏著慈悲、菩提等豐富的寶藏,所以要開發他。

  (二)開發如空的真心:我們的心可以用「虛空」來比喻,所謂「心如虛空,量周沙界」,虛空裏有日月星辰,虛空裏有雷電雨露,虛空裏容納宇宙萬有,所以現代各個國家都想探索太空,希望能在太空裏找到寶藏。我們的心也如虛空,充滿了歡喜、滿足等無窮的寶藏,我們要經過開發,才能找到寶藏。

  (叁)開發如地的真心: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大地孕育了我們的生命,人類不但靠天吃飯、靠海過活,而且靠地維生。大地能成長萬物,地底更蘊藏著金銀銅鐵等各種寶礦。我們的心也如大地,埋藏著佛性、真如等無限的寶藏,懂得開發心地,才能讓寶藏出土。

  (四)開發如性的真心:每個人都有一顆自性真心,當我們開發了如海的真心、如空的真心、如地的真心以後,如果能再開發自己的性天,把本性的天地加以開發,就能發掘自己的真如自性,就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家鄉,就能尋回自己的所有了。

  總之,凡能幫助我們完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之學佛最高目標的願心,諸如感恩心、慚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廣大心、忍耐心等,都是學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發心。

  發心,就是立志,就是發願;發心是動力,無論什麼機器都要講究它的動力有多少。我們每一個人也要自問自己的能量、動力有多大?能量、動力來自于發心,你所發的心願有多大,動力就有多大,所以關于如何「化世益人」的第二點,我希望未來全體佛光會員都能以「發心動力」來化世益人。

  叁、以隨衆參于來化世益人

  世間萬法,都靠因緣和合才能成就,所謂「緣聚則成,緣滅則散」,缺少因緣,不但諸事難成;離開因緣,個人也無法生存,所以人不能離開大衆。大衆就是我們的因緣,大衆就是幫助我們生存的條件,故而佛教講究「緣起」,講究「集體創作」,講究「衆緣所成」。

  佛教把人稱爲「衆生」,意即「衆緣和合而生」。世間上沒有個人單獨存在的時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衆相互依存;有了大衆的因緣成就,個人才能存活。因此,我們要把這些因緣聚集起來,再分享、利益給大衆,千萬不要做離群的自了漢,因爲「佛果在衆生身上求」,離開大衆,固然生命無法生存,失去大衆,也無佛道可成。

  衆,實在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意思,像「衆生平等」、「以衆爲我」、「大衆第一」、「衆志成城」、「衆望所歸」、「衆擎易舉」、「衆星拱月」等,乃至佛經所說,任何一個法會,任何一個事業,都需要「衆成就」,因此和合隨順衆生才能成事,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談到「衆」的重要,在自然界裏,樹木都要叢生成林,花草也講究簇生聚集,動物也都是「物以類聚」。人也不例外,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雙手空空而來,雖然在世間建設了家庭,有了眷屬、家人、財産、事業,最後還是得空空而去,因此人生最好就是擁有佛法、擁有功德、擁有福田、擁有大衆、擁有未來,這些才是永恒持續的資産,才是生命的最高價值。

  尤其,世間上最寶貴者,並非黃金白玉,也不是汽車洋房;最可貴的是「緣分」。人與人要有緣分才能和好;人與事要有緣分才能成功;人與社會,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緣分才能圓滿功德。因此,在人世間有許多的好事值得我們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獻、服務等;在衆多的善法之中,沒有一樣比「給人一些因緣」更爲重要。

  「緣」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緣是屬于每一個人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緣」中輪轉,例如機會就是機「緣」;世間凡事要靠衆「緣」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個一磚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難就會有貴人適時相助,這都是因爲曾經結緣的緣故,所以今日結緣就是爲來日的患難與共做准備,「結緣」實在是人世間最有保障的投資。

  人既然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今後佛光人應該隨衆參于各種活動,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們要創辦各種佛光事業,有了事業才能利益大衆。過去一般人以爲佛教的事業,無非就是誦經祈福,喪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農耕自足,過著離欲清淨的生活。事實上,千百年來佛教一直爲人間提供各種醫療救濟、社會公益、教育文化等事業,不遺余力的造福社會,利濟群生。

  例如:北魏的僧只粟與僧只戶,幫助政府解決人民的饑馑;南北朝的寺庫、唐代叁階教的無盡藏院,以及曆代所從事的油坊、當舖、旅店、茶館、食堂、碾磑業等,都是繁榮經濟、便民利國的福利事業。尤其隋唐佛教之所以興盛蓬勃,寺院發展佛教事業來利濟蒼生,可以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磨坊、碾廠、倉庫促進民生的發展,宿坊、車坊便利商旅的往來,義學、私塾、藏經閣、譯經院提升社會的文教,僧只粟、寺庫穩定國家的金融,病坊、當舖照顧貧者的需要。

  其實更擴大開來看,曆代的寺院無不興辦許多利濟群生的事業,包括植樹造林、墾荒闢田、鑿井開渠、興建水利、維護泉源、築橋鋪路、興建公廁、建立涼亭、利濟行旅、經營碾磨、設置浴室、赈饑濟貧、施醫給藥、養老育幼、急難救助,乃至開辦義塚、義學等。也可以說,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之後,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從農業生産到工業參于,從旅遊服務到臨終關懷,從當舖油坊到倉庫碾磑,從慈善工作到文教事業,不但帶動經濟的蓬勃發展,更是提升了社會的人文素養。

  一直到了現在,我們以實踐「人間佛教」爲目標的佛光會員,更要有計畫地興辦各種佛教事業來化世益人,福利社會。例如可以設立佛教文物流通處,讓佛教徒及社會人士方便獲得各類佛書、法物、佛教錄音帶、錄像帶等,以帶動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揚。或者在各地成立佛光緣美術館、滴水書坊、語言翻譯中心、醫療護理中心,乃至成立讀書會、推動人間音緣、提倡心靈環保、重視生態保育等,透過語文、講說、音樂、藝術、護生、救濟、醫療等,都可以提供廣大群衆接觸佛教的因緣,藉此利樂十方衆生。

  甚至佛光人爲了發展慧學,將來你們也可以進入佛光山創辦的各級學校教書,或是加入佛學研究中心來深入經藏,專心研究、推動人間佛教的思想、經論,或是到佛光山的禅堂、淨業林,體驗禅淨雙修,落實解行並重,乃至加入佛光教團,支薪工作等。

  以下茲就適合佛教徒從事的事業,列舉數十種,提供佛光會員發展事業之參考:

  (一)文化事業:報社、電臺、電視臺、書局、唱片行、佛教文物流通處、美術館、文化廣場、出版社、印刷廠、翻譯社、劇場、音樂廳、會議中心等。

  (二)教育事業:各級學校、幼稚園、補習班、外籍新娘識字班、長青學院、才藝中心、信徒大學、社區大學等。

  (叁)社會福利:醫院、複健中心、洗腎中心、療養院、安養院、老人俱樂部、托兒所、育幼院、兒童之家等。

  (四)服務業:旅行社、葬儀社、花店、托運公司、顧問公司、律師事務所、保險公司、職業介紹所、技能訓練班等。

  (五)工商類:超級市場、佛教百貨公司、大飯店、素食館、物流中心、室內設計公司、園藝設計公司、電力公司、自來水廠、農場、工廠等。

  以上所舉之外,只要是能化世益人,只要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衆、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佛光會員都可以視自己的專長、興趣和經濟能力,實際投入參于。另外,未來佛光會員還應致力于傳統與現代的融和,要將古老的東西改良成爲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會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動多元化的舉辦等。尤其要鼓勵青年團、童軍團的發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參于佛教事業,相信必能更有助于發揮佛教化導俗世、利益大衆之功。

  四、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

  佛教講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視慈悲,更重行願。佛教的諸佛菩薩,都是依靠悲智願行而成就道業,因此前面提到,學佛首重發心立願,如《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大智度論》也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爲導禦,能有所成。」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爲「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願」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學佛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

  菩提心就是指自覺覺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願心。過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爲佛教徒悲智願行的力量不夠,例如「四弘誓願」,大衆敢唱不敢講,敢講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興隆,佛教徒必須要有悲智願行,應該要效法古聖先賢,發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立願「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淨土,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莊嚴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願做爲實踐的行門。

  此外,玄奘大師西天求法,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等,他們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乃至「四弘誓願」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應奉行的功課,所以發心奉行菩薩道的佛光會員,都應該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因爲「人間佛教」一旦離開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間法,就會遠離佛道。

  因此,我們要如何發菩提心,如何發大願才有力量呢?如《楞嚴經》說:「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發心立願要合于《大乘起信論》的「大」、「正」、「圓」、「真」,要有「假使熱鐵輪,于汝頂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的發願,如此才不會偏離正道。

  以下茲舉數例,提供佛光會員發願之參考:

  (一)我願作一個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願將正信佛教,傳之于世界。

  (叁)我願到邊遠落後的地方,傳揚佛法。

  (四)我願到苦難的地方,施與愛心。

  (五)我願將産業交給佛教團體,永續經營;我願將遺産交與佛教團體,利益群生。

  (六)我願建立正知正見的佛化家庭,重視信仰傳承。

  (七)我願奉行一師一道,護持正法。

  (八)我願發心著書、說法、修行、傳教。

  此外,現代佛教徒應該以現實人生的需要,幫助社會解除苦難爲自己的願行,例如:

  (一)成立「電話法語中心」,讓求助無門的苦悶者,用電話訴說心事,給予一些佛法的指導和慰問。

  (二)成立「救苦救難中心」,讓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時得到救助,免于誤入歧途。

  (叁)成立「佛法咨詢中心」,爲社會上一些有疑難的人,給予佛法的心理輔導,助其解決生活、職業、家庭、感情上的問題。

  (四)成立「老人俱樂部」,提供一般老人聚會、喝茶、下棋、閱報、念佛等,不但藉機聯誼,同時可以從佛法裏獲得身心的安頓。

  (五)成立「大同養老之家」,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社會上許多獨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單無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對于一時因故無家可歸的貧病孤弱,給予暫時收容,以便重新調整身心,再創前途!

  (七)成立「婦女求職中心」,提供鄉村婦女到都市求職時,解決其求職前的食宿問題,讓他有一個緩沖時間,以免遭到壞人所騙。

  (八)成立「病患慰問團」,有組織、有計畫的到醫院,或到病患家裏慰問,爲其誦經祝福,贈送佛書,以慰病苦。

  (九)參加「送醫藥到偏遠地區」活動,如佛光山雲水醫院,讓健康的人出錢,爲窮苦的人看病。

  (十)組織「急難扶持會」,對一些遭受重大天災人禍而流離失守、生活無著的人,及時施以救濟,此即一般所謂「救急不救窮」也。

  (十一)發心將個人薪水所得,撥出十分之一做爲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數小時的時間,爲信仰或慈善而加入義工服務。

  其實發心立願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尤其今日社會亂象紛陳,很多人在爲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而感到憂心不安之際,如果人人都能發心立願,例如:身爲警察的,發願克盡職守,除暴安良,打擊犯罪,消除社會的歪風邪道;身爲家庭主婦的,發願孝順公婆,教育兒女,體貼丈夫,確保家庭的倫理道德、和諧美滿;身爲學生的,發願用功讀書,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和睦朋友,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甚至舉國上下,如果人人都能發願,願于每日把歡喜布施給別人,把快樂分享給大衆,相信必能使社會充滿祥和之氣。

  總之,發願就像開采能源一樣,心裏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唯有人人經常立志發願,才能爲自己留下曆史,爲家庭留下貢獻,爲社會留下慈悲,爲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來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擁有悲智願行,都能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則佛教普及社會,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國際佛光會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衆信仰的層次,同時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創舉。十五年來,在佛光會員們共同推動「人間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漸實現佛教的生活化、現代化、本土化、國際化。未來更期許每個會員,都能本著佛教慈悲、智能的特質,人人自覺健全,同時以發心爲動力,隨衆參于、護持佛教的弘法事業,更以菩提願力爲後盾,一起爲佛法的弘傳,爲世界的淨化,爲人類的幸福安樂而奉獻心力。

  

《化世與益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